首页 理论教育 圣者精神长歌:宋明理学论述

圣者精神长歌:宋明理学论述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程的人性论也是如此。二程采取了张载的所谓“无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观。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本体“理”在“性”中的体现,它是至善的。“气质之性”由“气”而来,有善也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必须主敬治之,才能恢复善性。气质之性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这是与生俱来的,善恶都具有先验道德论的性质。

圣者精神长歌:宋明理学论述

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探讨人性善恶的来源和如何迁善改过的问题。二程人性论也是如此。

二程采取了张载的所谓“无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观。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本体“理”在“性”中的体现,它是至善的。“气质之性”由“气”而来,有善也有恶。在程颢看来,事物形成的质料是“气”,事物形成的原因是“性”,气是依照理进行变化的,依理而成万物。所以,性在气内,性因气而成。每个物体的性是包含该物体的气的。而且,气有清浊之分,清者为善,浊者为恶。于是,人也就有清浊善恶之分,这原因就是天生所禀的“气”的不同。所以程颢把《中庸》上说的“天命谓之性”发挥成“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14]意思是说天命之性不能随意加损,这种性来自天命,是天然之性,它是纯洁的,至善的。程颢有时称“道”来称性,“道”就是性,这“道”是天然的,完全自足的,一般说来是“无所污坏”的。

那么,恶从何而来呢?恶不是来自“性”和“道”,它来自浊气。程颢说:“水之清,则性之善也。”[15]性本来是清明的,却因气禀不好,“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因此,恶是来自于气。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必须主敬治之,才能恢复善性。

善的内容是什么?二程认为,善主要体现为“仁”、“义”、“礼”、“智”、“信”五者。程颐说:“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16]善是仁、义、礼、智、信,它是天命之性的显示。而且,程颐认为,善也是理,也是道,善与理,道均为一体。这就赋予善、即仁、义、礼、智、信与理、道相同的地位,具有与理、道一样的至上性。

气质之性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这是与生俱来的,善恶都具有先验道德论的性质。而且二程认为,人与物都有性。人得气之正,物得气之偏,“得阴阳之偏者为鸟兽草木夷狄,受正气者人也。”[17]这是就人与物的区别而言的。就人而言,人与人也有区别,“气之所锤,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气清则形成人之善,气浊则形成人之恶。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禀得至清之气”,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是因为“禀得至浊之气”。这就从气禀上论证了圣人、愚人的区别,人之命,天注定。但是,二程又说,具有恶性的人,如果努力学习,迁善改过,也可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是建立在人性“亦有可移之理”的基础上的。关键在于以“理”为“可移”的标准,经过自我的修养,一“诚”一“敬”弃恶从善,变恶性为善性。这也就是二程所说的“善心莫善于寡欲。”“欲”,在二程看来,是产生恶的根源,必须坚决加以革除。“不欲则不惑,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18]“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稍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19]“欲”的存在,妨碍了天理的实现,是极其危险的。人若沉溺于物欲,就会误入岐途,不守纲常,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因此,必须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的人性论是极其复杂的,理、性、气、心、情的人性范畴互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需要细致的辨析,才能把握其人性论的思想脉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二程的人性论是其哲学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洛学”之所以后来与朱熹理学思想结合,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很大程度上在于由人性论引发出来的天理人欲之辨。存天理,灭人欲,这种禁欲主义的人性论和修行观,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精神重负,这是必须予以深思的。

【注释】

[1]《二程集》第123页。

[2]《二程集》第247页。

[3]《二程集》第31页。

[4]《二程集》第615页。

[5]《二程集》第144页。

[6]《二程集》第1263页。

[7]《二程集》第3页。(www.xing528.com)

[8]《二程集》第15页。

[9]《二程集》第35页。

[10]《二程集》第20页。

[11]《二程集》第17页。

[12]《二程集》第317页。

[13]《二程集》第181页。

[14]《二程集》第11页。

[15]《二程集》第11页。

[16]《二程集》第318页。

[17]《二程集》第4页。

[18]《二程集》第145页。

[19]《二程集》第1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