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明理学:圣者精神长歌 揭示人性本善

宋明理学:圣者精神长歌 揭示人性本善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本善是先天固有的,这是陆九渊人性论的基本思想。所以,陆九渊说:“古人性说约”,而“今人性说费”。可见,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先验地拥有、具备这五常之性。气禀清,人性善,气禀浊,人性恶。人性善恶均是先天具备的,这与张载、程朱的“气质之性”之论是完全相同的,无非是为恶找到合理的解释。

宋明理学:圣者精神长歌 揭示人性本善

人性论是理学家们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性论多与本体论认识论,甚至伦理观扭结在一起。人性论既是他们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延伸,又是他们认识论和伦理观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陆九渊也不便外。他的人性论与他的“心即理”的心本论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是密切相连的,同时又是理解他的伦理观的必要前提。

在人性论上,陆九渊坚持性善论的观点。他说:“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也。”[15]就是说,人性本来是善的,人性之恶并非否定人的良知善性,而是由于溺于物所致。人性本善是先天固有的,这是陆九渊人性论的基本思想。

“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这在陆九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人受天地之灵气而生,所以“本心”没有不善的。他说:“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其为贵孰得而加焉。”[16]这是说人禀受阴阳和合之气,怀抱五行之精秀,所以人在宇宙天地间是最优秀的,无与伦比,人性自然也纯正至善。人性善,对于陆九渊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但是,他认为,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说,自孟子以来,许多哲人都在谈论人性问题,但“天下无能知其性者”,他们的观点大都重复前人旧说,并且常常以“利害”推论人性,以“利”为“性”之本,拿“利害”来说明性善和性恶。这样一来,本来十分简单明了的问题反而越搞越复杂了。这里,陆九渊实际上想把人性与其它概念的问题分开,避免问题旁逸斜出,过分琐碎,反而使人性问题含混不清了。所以,陆九渊说:“古人性说约”,而“今人性说费”。意思是说自孟子以来,在人性论问题上,越来越趋于琐碎,“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

陆九渊所谓“血脉”,就是指人性论问题的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人性善恶之分就迎刃而解了。他说:“血脉只在仁义上。”[17]这就是说,人的“本心”是“仁义”,是善的,只要在仁义这条血脉上下功夫就行了。而为了达到仁义的境界,就必须存心去欲,涵养善性,使我心固有的良心善性得到发挥。

仁义,自然是指封建社会那一套伦理道德,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心禀有这种伦理规范。所以,陆九渊说:“人生天地间,抱五常之性,为庶类之最灵得。”[18]所谓“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的封建教条。人拥有这五常之性,所以人为自然中最灵秀者。失去了五常之性,人性便成为恶的。可见,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先验地拥有、具备这五常之性。(www.xing528.com)

既然人性本善,恶又从何而来呢?陆九渊认为,恶是由于人性“迁于物”的结果。人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本心”受到人欲的遮蔽,使本来性善之心失去原有的清明,这就形成了人性之恶。陆九渊说:“人之所以病道者:一资禀,二渐习。”[19]所谓“渐习”,是指后天养成的,源于后天追求物欲所致。同张载、程朱一样,陆九渊也把人性之恶归于“气质之性”。

人性恶的另一个原因是“资禀”。“资禀”指先天而言,是人生固有的。陆九渊说:“人气禀清浊不同,只自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才一逐物,便昏眩了。”[20]气有清浊之分,人有善恶之别,原因在于“气禀”不同。气禀清,人性善,气禀浊,人性恶。人性善恶均是先天具备的,这与张载、程朱的“气质之性”之论是完全相同的,无非是为恶找到合理的解释。

由此可见,陆九渊的人性论以人性本善为核心,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等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主张彻悟“本心”,以仁义礼智信等善性充实人心,摒弃物欲,这些观点无非是为了论证封建五常之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以封建主义的道德天理教化人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