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井市镇的发展与中国边疆学研究

盐井市镇的发展与中国边疆学研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山西运城因盐运而得名,江苏盐城因产海盐而得名,四川自贡因自流井与贡井而合起来得名一样,云南一些市镇也因盐而兴,并在市镇命名中有着浓郁的“盐味”。可以说,盐井聚落的商品贸易是推动这类市场向市镇方向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时磨黑盐井已发展成为滇南食盐生产的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繁华的市镇。二是对食盐的特殊需求使盐井市镇不允许有大的衰败。

盐井市镇的发展与中国边疆学研究

正如山西运城因盐运而得名,江苏盐城因产海盐而得名,四川自贡因自流井与贡井而合起来得名一样,云南一些市镇也因盐而兴,并在市镇命名中有着浓郁的“盐味”。

食盐是商品,其生产目的主要为了外销而非自用。因而,食盐多通过盐商与市场沟通。《云南盐政纪要》卷四云:“其在远岸之商贩,多是运货物而来之人,返则顺贩盐回,以博蝇头之利。”由于大量商人参与盐产地的贸易,致使盐井店铺增多,聚落的商业功能扩大,盐产地因此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市镇。可以说,盐井聚落的商品贸易是推动这类市场向市镇方向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可否认,盐产地一系列工商市镇的出现,无疑是滇盐所产生的经济硕果。

1.白盐井市镇——石羊古镇

乾隆《白盐井志》卷一记载,白盐井“商贩往来,车马辐辏,视附近州县,颇觉熙攘。诚迤西之重地,实财富之奥区也”——民国更是设盐丰县。

《滇南志略》卷六记载,白盐井地区“土瘠民贫,不事纺织,多以卤代耕”,白盐井地区土地贫瘠,并不适合耕种农业,当地人也不从事纺织业,以卤代耕。乾隆《白盐井志》卷四记载,“人以煎盐为业,办课用于滇省”,这地方的人主要从事围绕盐的工作。因此,赵淳作《续白盐井志》序言时曾说:“盖其地以盐名,学以盐闻,凡兹一切兴建文物之得比于州郡者,皆以盐故。”

2.黑盐井市镇

《黑盐井志》卷六记载:“楚雄黑井,蕞尔之地,又在深山大泽之中,男不耕女不织,饮食日用视其井水煮以为盐,上以输课,下以资身。”该地区人民主要以卤代耕。黑井盐开发后,吸引了各地商民,人口日多。杨璿《烟溪赋》记载:“若夫闾阎云集,宅舍缠绵,立千门以共启,辟万户以相先。”黑盐井在清代是整个云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财富积聚的地区,人头攒动,因为煮盐烟雾缭绕,而且这个地方在龙川江旁边,因此还有雾气,非常繁华热闹。其繁华如《烟溪赋》所说:“街衢交通,肆市傍列……肩相摩,趾相蹂,乘骑必须于按辔,步履不容以携手。”民国立盐兴县,就足以说明这里是一个生产商品盐的基地

3.乔后井市镇

乔后以产盐著名,杨润蒸《乔后历史杂志》记载:“剑(川)、云(龙)、洱(源)三县人民,常以板木、麻果、牲畜及各土物,入井交易盐米。”《乔后历史杂志》记载:“登楼远望,则城郭排列于前,屋宇层层,灶烟冲霄。”(www.xing528.com)

4.安 宁

安宁虽处于川、滇、黔三省的战略要道,但安宁市镇的形成却主要由于产盐。安宁早在唐代前期就已发展成为一个较繁华的市镇。“南诏德化碑”描述安宁“盐池鞅掌,利及牂欢,城邑连绵,势连戎僰,远近因依,闾阎栉比”。

5.磨黑镇

磨黑在清代初中期仍默默无闻。清末,据《道光志》卷七十二“盐法下”记载:磨黑盐产722万斤,居全省第二位。这时磨黑盐井已发展成为滇南食盐生产的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繁华的市镇。民国云南食盐生产两大中心:磨黑镇与一平浪镇。

6.云南盐井市镇的发展特征

一是市镇发展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定。盐井市镇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盐业的资本,云南的盐井盐业资本主要靠的是地方政府、盐商和灶户自己筹集,而且这些资本是扎根于云南大地的,比较可靠、比较稳定。

二是对食盐的特殊需求使盐井市镇不允许有大的衰败。食盐关乎于国计民生,因此政府不允许这样的市镇随随便便就衰败,一旦市镇衰败,就意味着盐产也衰败了。我们看云南的历史,部分盐井因为柴薪太贵,卤水太淡,或者受到其他一些影响而被破坏,政府都注意通过整顿盐务,或者给灶户进行借贷的方式,使得盐井形成的市镇总体比较平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