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学研究:挖掘发展动力

中国边疆学研究:挖掘发展动力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有14个接壤的陆地邻国和众多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出于维护边境稳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沿边省区有强大的发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动力,需要充分挖掘。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国际化,发展城市外交的动力很足;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也不完全一样,各自需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研究。

中国边疆学研究:挖掘发展动力

国别与区域研究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全球各个地区的殖民活动而兴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别与区域研究在美国的兴盛也与美国应对冷战的需求不无关系,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对亚非拉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企业和公民日益走向全世界,需要保护我在海外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主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所以,有学者称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大国特有的研究体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发展国别与区域研究与此前的大国有本质的差别。我们虽然强调国别与区域研究要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但并不是要称霸全球或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而是致力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各个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目前可以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主要发展动力,但从长远看,中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仍存在严重的动力不足问题,需要综合利用国家需求、地方需求、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经历了冷战期间的辉煌和冷战后的衰落,九一一事件之后又有所复苏,但总体不再景气。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一落千丈。中国目前的国别与区域研究虽然很红火,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得到教育部认可或备案的高校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已有400多个,但绝大多数研究中心或基地没有实体化,只有寥寥无几的专职科研人员,甚至长期是一个空架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很少。此外,中央政府近年来对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财政支持虽然不断增长,但显然不能满足众多研究机构的强劲需求,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还需要多方筹集资源。

中国有14个接壤的陆地邻国和众多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出于维护边境稳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沿边省区有强大的发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动力,需要充分挖掘。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国际化,发展城市外交的动力很足;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也不完全一样,各自需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引导北京、上海、广州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事全球性大国、国际战略、国际关系理论和对外政策的研究,沿边省区重点开展对接壤或毗邻国家的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可加强对经济往来密切的地区或国家的研究。如黑龙江大学从事对俄罗斯的研究,山东大学从事东北亚的研究,广西大学从事东盟研究,云南大学从事缅甸、澜湄合作和南亚的研究,海南省从事南海问题的研究,就能得到本省的大力支持。浙江与非洲经济交往密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同样可以得到浙江省的全力支持。(www.xing528.com)

根据国际经验以及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应是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重要动力。社会需求具体包括企业、媒体和基金会等多个方面。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了一系列挑战,迫切需要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和学者的智力支持。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是双赢。一方面,企业可以规避投资经营中的风险,更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还可以依托学术机构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学术机构可以依托企业开展深入调研,部分解决经费来源的问题。当然,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不能把服务企业作为主业,沉迷于完成企业委托的课题,而是要用从企业获得的资源去支撑学术研究。与此同时,“走出去”企业应主动加大对研究机构的资助力度,以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21世纪初以来,国内民众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大增,催生了一批闻名于网络和电视的国别与区域问题专家。虽然这个群体中的多数人并不是对所有谈论的话题都很熟悉,但是社会有需求,真正的专家就应该主动多发声,满足大众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同时传播正确的知识,引导大众科学理性看待当前的国际环境,准确解读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不过专家要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尽量不要频繁越界发言;媒体同样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变成“标题党”,应力求报道的准确和客观。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学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国别或区域研究学会的积极性和组织作用。

高校是中国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主力军,因此能否调动高校的积极性非常重要。高校主动发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第一动力是学科建设与评估的需要。因此,凡是要参加政治学、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评估的高校,势必重视国别与区域研究;那些没有政治学、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高校,则不太可能长期采取倾斜政策来支持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高校的第二个动力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第三个动力是非通用语专业和孔子学院(学堂)的建设,非通用语和孔子学院可以很好地支撑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对于没有非通用语专业的高校,很难建成一流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但是近年来高校系统把很多外语院系直接转过来做国别与区域研究,其实并不合适,因为多数外语教师没有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经验,没有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在语言、文学以外的领域很难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