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学研究:控制食盐战之探索

中国边疆学研究:控制食盐战之探索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爨氏集团以盐作为经济支柱,以控制安宁盐作为控制食用地区及附近民众的手段,自是不会轻言放弃。而唐王朝要想控制这一地区,亦必先夺得盐利权,故唐“置府东爨”。这引起了爨氏集团的联合反抗,因而出现了唐王朝联合南诏政权进兵安宁之举。唐与南诏联手的结果,使安宁城和盐井都重新控制在南诏之手,却造成了南诏地方政权势力的坐大,严重威胁到唐王朝的利益,以致引发“天宝战争”。

中国边疆学研究:控制食盐战之探索

1.唐、南诏与爨氏集团对安宁盐井的争夺

唐代安宁就以产盐著称。“南诏德化碑”称:安宁井盐的销售不仅包括今寻甸、通海一带,还“盐池鞅掌,利及牂欢(即牂牁)”。因此,唐代安宁井盐已为滇池地区、滇东北地区、滇南地区及贵州西部人民所食用。而爨氏集团以盐作为经济支柱,以控制安宁盐作为控制食用地区及附近民众的手段,自是不会轻言放弃。而唐王朝要想控制这一地区,亦必先夺得盐利权,故唐“置府东爨”。这引起了爨氏集团的联合反抗,因而出现了唐王朝联合南诏政权进兵安宁之举。

唐与南诏联手的结果,使安宁城和盐井都重新控制在南诏之手,却造成了南诏地方政权势力的坐大,严重威胁到唐王朝的利益,以致引发“天宝战争”。《新唐书·南诏传》:唐天宝十年(751年),“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计南诏,自安南而北进,取安宁及盐井。未几败没,安宁遂没于南诏”。而唐王朝力量的退缩,使南诏的利益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完全实现。

2.明清改土归流”过程中对盐利的争夺

明、清两代,云南实行“改土归流”,而土官集团赖以牟利自肥的盐井,也一并为流官政权所取代。与此同时,由于流官为进一步深入控制边地,故而鼓励大量内地汉人南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云龙改土归流后,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记载:“于是四方汉人,慕盐井之利争趋之,因家焉。”(www.xing528.com)

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在雍正朝达到了一个新高潮,而剥夺土司固有的盐井利源,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其倬在《筹酌鲁魁山善后疏》奏疏中说:“查按板、抱母二井,从前为野贼及土官、土棍所踞,不但无分厘归公,兼之野贼骚扰,商贩亦裹足不前。”可见,高其倬奏疏中所论滇南盐井在改流官前课不入官,利归土司。

虽然说食盐不是改土归流的首要目的,但过程中围绕盐井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食盐是重要目标。因此,清朝统治者借改土归流而收盐入官,让利课归己。对此,高其倬曾一语道破:“今经驱除整顿,商贩流通,计一年可出盐四百余万斤,可获息银二万余两,以充兵饷,可以不用另行请增。”事实上,收盐入官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手段,既可以斩断土司集团的经济来源,又为流官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而达到其以控制盐利来控制设流官地区民众和地域稳定的目的。

3.“回民大起义”中清政府与杜文秀集团对盐井的争夺

咸丰八年(1858年)杜文秀领导回民大起义,派部将杨振鹏引兵驱逐乔后土井土豪,兴建灶城和盐城。《云南省志》卷十九《盐业志》记载:“发展盐业生产,售盐征税,用作军饷。”同治九年(1870年),“清军将领杨玉科攻克乔后”,占据乔后全井,杜文秀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双方对盐井的反复争夺,体现了盐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