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专家学者对书籍《灵渠》的评价

现代专家学者对书籍《灵渠》的评价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986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灵渠召开,到会专家学者在考察灵渠后,对灵渠的设计开凿给予高度评价。后来,国务院接受专家们的意见,于1988年1月13日,核准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专家学者对书籍《灵渠》的评价

1954年,中国著名科学钱伟长先生在其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一书中称赞灵渠及其陡门:“在这么早的年代,有这样天才的创造,我们感觉到有无比的光荣。”[10]

1963年3月28日,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参观灵渠后,深有感慨,在随后写下的《满江红·灵渠》一词中描述灵渠的“秦堤牢固,工程精当”,并在后面的跋文中,称赞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图8-12)。

图8-12 《满江红·灵渠》跋文手迹碑刻

与郭沫若同时参观灵渠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即兴作诗3首,其中《七律·游灵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灵渠的作用做了高度概括,对修渠殉职的三将军表示了敬仰,对秦始皇下令修凿灵渠、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今日识始皇。帆樯北转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诗中对灵渠在中国水运网中的作用以及后来的灌溉作用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他还提出了“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的著名论断。[11]

1986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灵渠召开,到会专家学者在考察灵渠后,对灵渠的设计开凿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综观古往今来,全世界的运河没有一条像灵渠那样,是在来水量较少的恶劣条件下开挖的;灵渠挖成了,而且通航了两千多年,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在水利建筑上达到的超高水平,灵渠不愧是我国的瑰宝。会后,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研讨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将灵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国务院接受专家们的意见,于1988年1月13日,核准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中国著名水利史专家、水利史教育家、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创会会长姚汉源,在为郑连第著的《灵渠工程史述略》所作的《小序》中指出:“灵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左右欲用兵统一岭南,使监郡御史禄开凿渠道以运输军饷。后此,历代屡次增修,工程逐渐完善,两千多年来常为沟通长江和珠江水运的枢纽,由它贯穿,可以通航两流域的多数省份;还可以由江通淮、黄、海各水系。正如围棋的眼一样,它可以使大半个中国的水运,全盘皆活,意义不限于南方一个地区越五岭、通三江的交通。”[1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原会长周魁一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写道:“灵渠穿越湘江与桂江分水岭,是最著名的越岭运河之一。由于规划的成功,使灵渠在建成的早期得以在山岭重叠之间凭借简单的工程设施取得了稳定的水源和起码的通航条件,并为运河后来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灵渠建成后,成为古代内地与两广的重要交通通道。”[13]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林剑鸣在其《秦史稿》一书中这样评价灵渠:“灵渠在古代沟通南北交通运输上,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他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14]

《广西通志·交通志》第四节“运河”记载,“灵渠为我国最古老的跨流域越脊运河”,“灵渠全长36.4公里,是由大小天平石堤、铧嘴、秦堤、陡门、大小泄水天平以及南北两渠构成的水利工程整体,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15]。(www.xing528.com)

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编纂,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分册中称灵渠为“历史奇迹”。

美国学者马立博在《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经济》一书中指出:“就其设计的精妙而言,灵渠至今仍是水利工程的杰作。甚至对灵渠本身的详细描述都不足以形容其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之妙,李约瑟恰当地将其名称(灵)译为magic,重点在于强调其创造性的精妙而不是规模的宏大。灵渠最早作为从华北向岭南运输秦朝军队和战船之用,后来成为了岭南经长江到华北货物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16]

2005年2月4日,《节水》杂志第1期发表的《谈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都江堰大运河》一文中,认为灵渠通航“其所用的原理,与近世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连通太平洋大西洋)完全相同,不过却早了两千多年。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较少人知的一项瑰宝”。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五卷第一节中写道:“灵渠的兴修,是秦代南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历代以来,这项工程虽屡有修治,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灵渠分湘入漓,北水南调,不仅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形成了更为合理的生态环境,而且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行范围,并为中原地区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17]

2018年4月25~28日,“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在兴安县举行,来自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大陆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对灵渠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提出了真知灼见,最后形成了《加强灵渠水利遗产保护倡议书》,倡议书指出:“灵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渠就是兴安人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两千多年来,灵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其工程的科学价值极高。”

2018年8月14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对灵渠获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价:“灵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现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作为一座跨流域水利工程,始建于2200多年前,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兼具灌溉与航运功能,促进了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展现了古代中国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2018年8月14日,正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副主席、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昆仑先生,在接受桂林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也发挥了巨大的灌溉作用,一直到今天都还发挥着灌溉作用,完全符合条件,入选在情理之中。不管是国内的专家还是国际的专家,都对灵渠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