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改善成果朱熹努力振兴当地经济

经济改善成果朱熹努力振兴当地经济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关注教育的同时,朱熹也组织百姓极力地发展农业生产。百姓的生存,除了食物之外,还需要衣服来御寒,而做衣服则需要桑麻之类的原材料,所以,朱熹建议当地的百姓多种桑麻。朱熹虽然在各方面都不断地努力想要改善南康军的经济状况,但是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好,因而生产水平总体来说比较低下。为了确保灾民安全地度过饥荒,朱熹先斩后奏,擅自将二万四千余贯供钱存留。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在朱熹的积极努力下,赈灾救荒顺利结束。

经济改善成果朱熹努力振兴当地经济

在关注教育的同时,朱熹也组织百姓极力地发展农业生产。他深深地懂得农业对百姓生活、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也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朱熹在采取发展农业的措施之前,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了解民情,制订方案。他不会像其他许多官吏一样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而是真正想要为人民、国家做些实事。

到了春天,朱熹引导百姓进行选种,并教给百姓育苗方法。在秋收之后,他劝导百姓不要闲于无事,应提前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同时,他还意识到水利对于农事的重要性,因而他也尽己之能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百姓的生存,除了食物之外,还需要衣服来御寒,而做衣服则需要桑麻之类的原材料,所以,朱熹建议当地的百姓多种桑麻。为此,他还专门研究了星子知县王之才所创的种桑之法、种田之法。经过学习之后,对王之才的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在秋冬期间,他还督促百姓剔除桑树旁生的弯曲小枝,以保障来年长出的叶子厚大,这样养蚕会更好。妇女则应在农忙之余抓紧时间养蚕纺织,以供布帛之需。

除了劝导和鼓励之外,朱熹还不定时地派吏人进行实地抽查,并依情况给予奖惩。他在各方面都为民着想,百姓也都看在眼里,便对他的政策积极落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

朱熹虽然在各方面都不断地努力想要改善南康军的经济状况,但是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好,因而生产水平总体来说比较低下。可是,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很重,并且种类繁多,他们往往苦不堪言。

为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负担,朱熹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可切能利用的机会,争取减免百姓的赋税。随着对民情了解的加深,为了整个国计民生考虑,他形成了一整套想法,写成了《庚子应诏封事》(淳熙七年,1180年,为庚子年),密封上呈。

但是,过了很久之后,朱熹在封事上提出的所有措施,没有一条得到施行。他对朝廷十分失望,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郁闷,便接二连三地上状请辞,希望能够很快离开这个烦恼之地。(www.xing528.com)

正在朱熹频频上状请辞的时候,一场震惊朝野的特大旱灾又留住了他。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到七月,南康军天天烈日炎炎,晒得土地龟裂。由于百余天滴雨未下,禾苗全都枯死,放眼望去,连绵数十里都是枯叶死株。

虽然出知南康军本来就不是朱熹情愿的,但是,他在任一年有余一直都尽心尽力为民。现在,旱势已成,饥民四散、饿殍遍野的画面,时时在他脑海中浮现,所以没有离开。

旱情严重,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随时都面临着断粮的危机,当务之急便是筹集足够的钱米作救荒之用。朱熹以最快的速度盘点本军常平仓现存的粮米,总共有七千八百余石,火速收聚库中所有的现钱,总共有三万贯。

为了确保灾民安全地度过饥荒,朱熹先斩后奏,擅自将二万四千余贯供钱存留。同时,他仍然不断向朝廷请求,最终截留了上年所欠和本年应纳的供米一万四千余石。在较短的时间里,朱熹就筹集了米谷三万余石,现钱六七万贯。但他并没有停止,仍旧向上级官府不断呼吁请求,希望他们给予帮助。

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朱熹还明令规定:当铺不可以关闭;有钱人家不可以霸占水井;禁止偷窃那些有成熟稻谷的少数人家;对之前堆积下来的案子进行处理,等等。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在朱熹的积极努力下,赈灾救荒顺利结束。三县总共有二十一万多的灾民都平安度过了饥荒,并且很少有流亡的。

随着救灾工作的顺利结束,他离开南康军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朱熹在此次赈灾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宋孝宗的认同。因此,为了表示对朱熹的嘉奖,宋孝宗特授予他直秘阁之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