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堂提问技能实操指南

教师课堂提问技能实操指南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提问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大处着眼提炼问题,也应当从小处着手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教师利用图片提出了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层层递进。

教师课堂提问技能实操指南

(一)有效设置问题

1.结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

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提问的能力。

☉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他们经过积极思考和参与能够有所收获的问题;

☉有为学生服务的诚心,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有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技巧。

案例

利用童趣设置问题——《社戏》教学问题的设置

对于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概括,本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2.问题探讨:

(1)这些情节里,你觉得哪一段情节最有趣?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段落情节来)

(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品析句段、词语)

评析

《社戏》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此本案例中教师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问题设置科学,符合学生实际。

2.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扣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才能保证问题的准确性、启发性,才能防止问题过多过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大处着眼提炼问题,也应当从小处着手解决问题。

案例

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南水北调”教学设计(节选)

导入: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

展示目标:

(1)为什么要向北方调水?

(2)通过什么工程向北方调水?

(3)调水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看书和资料,同时教师板书、板图。

探究1: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探究途径——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分析得出结论。(结论略)

探究2:分析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及成因。

探究途径——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图自由讨论得出结论。(结论略)

过渡: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体上是南多北少。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供不应求,这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结论略)

教师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必须增加北方的水资源。因此,需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目标1:“为什么要向北方调水”探究完毕。)

评析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注重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问题情境。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有梯度、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问题探究教学,学生不仅解决了“南水为什么北调”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学科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方法,其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与提高。

学生读图:从空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南水北调”跨区域调水来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那么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又应该怎么调水呢?

据图想一想:(1)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宜调水?(2)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学生思考。

结论:北方冬春季节最缺水;长江最适宜调水的时间是夏秋季节;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差异。(目标2:“通过什么工程向北方调水”探究完毕。)

3.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设置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1)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案例

散步》问题设计

莫怀戚的《散步》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可以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设计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了其中蕴涵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轻松地找到了教学的重点。

评析

课文《散步》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情感较浓。通过具体语句来领会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案例中教师抓住重点,教师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体味亲情,教学效果颇佳。

(2)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

案例

《土地的誓言》问题设计

《土地的誓言》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他的记忆,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可以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体现发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评析

本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回避难点,而是从教学难点出发,为突破难点而设计教学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体会作者浓郁的情感,从而达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4.有层次、有梯度地设置问题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即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也就是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案例

DNA是遗传信息载体

环节一:设置情境,开展讨论

教师演示小羊多莉的图片,并简单介绍:(略)。

阅读书上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思考三个问题:

1.多莉和普通的小羊有什么区别?

2.母羊A、B、C分别提供了什么?谁是多莉的妈妈?

3.多莉长得像谁?为什么?

学生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发表了观点,教师分析点评。

环节二:(略)

评析

案例中教师通过展示学生能够看得懂的图片,提出一些学生能够透过读图、思考回答的问题,从而使比较难的内容简单化、具体化。教师利用图片提出了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层层递进。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本质这一知识点。

(二)课堂提问方式(www.xing528.com)

1.诱导提问

此种方式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开展定向思维。一般在某个新课题的起始阶段,教师常常使用。

案例

语文《学会看病》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问: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谁要学会看病?

生:我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会看病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会看病?

生:我想知道在学会看病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带着同学们的疑问来共同学习《学会看病》。

评析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看病》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先激发学生对“学会看病”这四个字的探究欲望,从而进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诱导,增加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期待。

2.疏导提问

这种提问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路受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进行点拨、疏导的提问。

案例

数学《三角形内角和》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

师:怎么得的90度?

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

师:这样计算对吗?

(课件演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生:各是180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

生:……

评析

案例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90度。通过教师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等分过程,学生观察和思考以及自己动手操作后,才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教师的疏导,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3.台阶提问

此类提问是将一组提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排列得像阶梯一样,引导学生一阶一阶地攀登,以达到教学目标。设计这种类型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

案例

历史鸦片战争

在讲到“鸦片战争”时,先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学生讨论总结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领着学生层层分析鸦片战争。

评析

案例中教师由学生在书本上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即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会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4.迂回提问

此类提问也称作“曲问”,即为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外一个或另几个问题,这种类型的提问意在增加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案例

语文《望洞庭》(节选)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即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颜色各异,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将它跟诗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朗读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富有感情地把它朗诵一遍。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评析

案例中教师进行诗文教学时并没有干巴巴地直接进行解释,而是采用迂回的提问方式,将学生带入他所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深刻。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含义时,并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皎洁的月光下洞庭湖周边的美景。通过创设情境和巧妙提问,使学生明白青螺与君山的内在联系。

学霸修炼秘籍

试讲提问高分技巧

1.吐字清晰、表述连贯

在备考时,一定要提前设计好问题,并设想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避免临时组织语言时,由于紧张而导致词不达意。在试讲中,表述一定要清晰连贯,争取给考官一个良好的印象

2.注意语速与停顿

在试讲中,要注意停顿与语速的变化。提出问题后,要停顿两三秒的时间,表示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试讲提问关键是让考官有真实感。恰当的语速与停顿,会让考官产生一种如临课堂的真实感。

3.运用评价与反馈

提问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反馈。最常用的课堂评价方式是教师进行评价。如“回答正确”“你说得真好”。一般对学生的评价应以积极的肯定评价为主。

4.肢体语言的配合

提问过程,除提问内容本身外,考生的外在肢体表现也非常重要,肢体表现与提问相一致,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外在肢体主要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