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表达敬意的服饰

孔子:表达敬意的服饰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谁知孔子却表现得很豁达。孔子站在台阶上,庄严肃穆地穿上朝服,参与同乡的“傩”礼,表现得如此郑重其事,显然是出于对同乡举办礼仪的敬重,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深情和庄重。因为一定的服饰代表一定的社会身份,因而衣冠不正,君子是引以为耻的。因为孔子坚信,服饰符合礼仪就是表达敬意。丧服是服饰礼仪中要求最多也要求最严的,属于“大礼”。

孔子:表达敬意的服饰

春秋时代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珠宝、美玉、锦绣已成为商品市场的重要一部分,楚国的彩锦、齐国的丝织品和彩绣,在各国的市场上广为流传。追求服饰时尚与潮流在当时是空前的,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可能他特别帅气吧,齐国人和去齐国的客商都竞相穿紫衣。经济的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为服饰礼仪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么,衣服这么漂亮、这么时尚,会不会助长人们的享乐和奢侈之心呢?孔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孔子讲究服饰礼仪,却反对过度浪费财物去打扮,孔子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节俭就会少犯错误。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命题,怎么才是恰好既符合礼仪又不浪费呢?

孔子举了他的偶像,中国古代圣贤君主大禹的例子: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孔子对于大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执政者的榜样。大禹平常穿的衣服极其粗劣,祭祀时穿的衣服却很讲究。孔子十分赞美大禹,可见其服饰礼仪的立足点还是建立在为社会秩序服务上。

孔子赋予服饰以伦理内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服饰制度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学生子夏问怎样治理国家,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论语·卫灵公》)

学生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的回答似乎跑题了,其实正是抓住了治理国家的关键点。实行夏代的历法,沿袭殷商的车制,遵从周代的服饰之制。这样一切都符合礼仪,并且实用,就能把国家治理好。(www.xing528.com)

将服饰与治国联系起来,是有些起点高,来头大。但孔子并没有僵化硬性地推行自己的服饰理念,而是语言平易随和,思维富有弹性。在孔子的时代里,人们的礼帽由麻织改为丝织。倘若机械地理解,当然是违背礼的行为了。谁知孔子却表现得很豁达。《论语》记载了他的评述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麻冕是麻织的帽子,纯是黑色的丝。用麻织礼帽,按规定,要用两干四百缕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比较费工,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但是,这一改变没有影响礼的实质,所以孔子是认同的。

当然,随和不是在着装上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在孔子这里,实际上是更为严肃。如《论语》所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是古代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是一种带有原始图腾色彩的古老文化礼仪形式。阼阶是东面台阶,是主人迎送宾客站立的地方。孔子站在台阶上,庄严肃穆地穿上朝服,参与同乡的“傩”礼,表现得如此郑重其事,显然是出于对同乡举办礼仪的敬重,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深情和庄重。

孔子明确指出:“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穿衣戴帽整整齐齐是有文化、有教养,而是着力强调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是君子的起码礼节和必备条件。再结合《孔子家语》引《大戴礼·劝学》中孔子的话语“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知孔子对仪容服饰方面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把服饰正不正看作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上流社会的大事。因为一定的服饰代表一定的社会身份,因而衣冠不正,君子是引以为耻的。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两人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相互间的对话非常“童言无忌”。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子路是卞地人,《史记·孔门弟子列传》说他是“卞之野人”。这个“野人”当然不是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是说他无拘无束,心里毫无礼法,好勇斗狠。子路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平时喜欢穿奇装异服:戴着一顶雄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无论谁在大街上迎头碰上这样的人,都要退避三舍。《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欺负孔子。但被孔子的气质风度所折服,托人拜孔子为师。拜师后,子路的衣冠也简朴起来,符合礼仪的要求。有一个事实大家可能都知道,孔子也承认,这就是自从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没有人敢再欺负他了。

孔子谈服饰论礼仪,不只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有一次他病了,国君来探视,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便马上头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论语》中说:“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论语·乡党》)古人的卧榻一般都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来,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生病卧床是如此,正规上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孔子坚信,服饰符合礼仪就是表达敬意。丧服是服饰礼仪中要求最多也要求最严的,属于“大礼”。不过,因为丧服礼仪太烦琐,以至于孔子的学生都很难完全掌握。《礼记·檀弓上》记述: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该穿什么衣服给老师送葬。能言善辩、见多识广的学生子贡说,过去老师在处理颜回丧事时,就像死了儿子一样,但不穿丧服;老师处理子路的丧事时也是这样。现在请大家对待老师的丧事,就像对待父亲的丧事一样悲痛哀悼,但不必穿戴丧服,只要在头上和腰间系上丧服的绖,即麻带就行了。

孔子的服饰礼仪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其实,这些礼仪直到我们今天仍是沿袭着的,只不过模式不同罢了。比如,参加葬礼,就很少有人穿休闲服,而是穿黑色的正装;在休闲娱乐时,亦少有人西装革履。这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必要的,因为它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社会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