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危机与心灵空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危机与心灵空虚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危机是已经形成的价值观的崩溃瓦解。在心理学家眼中,道德解体意味着心灵空虚。没有道德感,有时是没有希望的代名词。事实上,我们往往仍旧坚持以道德为轴心的自我法律观。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道德发展大约9岁是认知年龄启蒙期。形成的道德标准有一天突然放弃已守的一切,可能代表自弃,可能象征着挑战机遇,也可能意味着危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危机与心灵空虚

道德危机是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崩溃瓦解。

新一代的价值观里,几乎抽离了传统定义下的道德,名与利的泛滥可以冲毁世俗道德的框架。在心理学家眼中,道德解体意味着心灵空虚。没有框架的群体,代表了灵魂的游走。

没有道德感,有时是没有希望的代名词。

社会学的角度关照社会,可以得知,道德是对个人的约束力、制裁力,它使人们用符合于约定俗成的方式行事,让社会与个人因而取得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儒家的道德传统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而缺乏完备的法律概念。在这样的规范下,道德扮演着十分重要且相当沉重的角色,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完全依赖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来评判。(www.xing528.com)

宗法规定蜕变成法律条文,是近一百年来的事。事实上,我们往往仍旧坚持以道德为轴心的自我法律观。例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执言”等等,这些行为有时候可能会触犯法律,但符合侠客型的道德标准;贼的世界里,唯独中国人有所谓的“雅贼”“义贼”之分,仿佛劫富济贫就不算触犯法律了。

在没有法的时代,人们起码固守着道德的底限,可惜的是,现代社会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道德规范、道德思想、道德意识又遭到了践踏和沦丧,于是,“笑贫不笑娼”“老实是傻瓜”以及救人反而被诬赖,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四处泛滥……这些现象不仅成了我们成年人需要承受的事,而且也严重危害了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道德发展大约9岁是认知年龄启蒙期。道德形成之后,人开始有了好与坏的观念,它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结构给我们的处事标准。形成的道德标准有一天突然放弃已守的一切,可能代表自弃,可能象征着挑战机遇,也可能意味着危机。道德守不住人,正代表了心灵的重创。心灵重创者,无一例外会成为“第三状态”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