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与思辩

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与思辩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认识环境之后,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本身。这种人眼界狭窄,自我期望值很高,喜欢以己之长去比人之短,一旦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便会心生嫉妒,脆弱的心理极易转化成危机。比,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只有从一定的现实条件出发,撇开不可比的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人生是动态的,因此,认识自我是人生永恒的课题,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与思辩

(立命的基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法】蒙田

★天下最可怜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不认识自己。有的人因为不认识自己的缘故,走入歧途,一切堕落,事业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何等的危险。  ——叶圣陶

我们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把握自己的人生。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有人“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当然,更多的人则认为“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于是,有人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有人则不断自我超越,从无知走向聪慧,从平庸走向辉煌。

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呢?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因素构成,它把人的愿望、爱好、习惯、利益、欲求等结合成统一的体系,构成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全部生活。

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环境 认识本身

人们常说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我,连孔子都感叹“人苦于不自知”。现实生活中能完全了解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者,更是凤毛麟角。不完全了解自己,是人类普遍的特性之一,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认识自己有两方面,一为自己的主体,或称“自我”;一为自己的环境,称作“客体”。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环境,因为环境具有支配或决定人生的力量,同时又有引诱人生入于某种途径的力量。只有认识了环境,明白了事理,我们才能认清自己所负的使命和责任,行动才会有目标、有意义,不至于盲目、不正当或自我迷失。

认识客体环境,必须有相当的知识学力。知识是每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石,青少年在学校学习阶段,一定要把知识基础扎深、打牢。

在认识环境之后,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本身。

马克思说:“人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人的自我认识容易产生两个偏差。一是过于高估自己。这种人眼界狭窄,自我期望值很高,喜欢以己之长去比人之短,一旦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便会心生嫉妒,脆弱的心理极易转化成危机。人为何会高估自己呢?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带有自我服务的倾向,实力越弱越容易夸大自己的能力。二是过于低估自己。这种人总是以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觉得自己样样不及别人,常怀羞怯、畏缩的情感,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这种自卑的人缺乏乐观自信,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他们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难免错过一个又一个机遇。

了解自我,是心理健康[1]的重要标志。人只有了解自我,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格的尊严,自重自爱,不断地完善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才能纠正自我评价偏差,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呢?

首先,要进行合理比较。比,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但要选择一个尽可能广阔的、多层次的参照体系来评价,并且要把准“比”的尺度。只有从一定的现实条件出发,撇开不可比的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第二,要学会正确思维。就是努力实现认识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生的路太顺,自醒的机会就少,自知的程度往往不高;人生之路曲折坎坷,又常易怨天尤人,而不省察己身。要排除情绪干扰,适时调整自我认识的角度,冷静地观照自我。

第三,要丰富实践经验。任何一种社会生活经历,都是个人运用才能和品质的结果,也必然有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特体验,我们既可以从成功中体验到自身价值,也可在经受挫折后自醒。所以,社会生活经验越丰富,对自己也就越了解。

第四,要善待别人的评议。不同的人对你有不同的评价,这很自然。要善于独立思考,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筛选分析,准确地从众议中分辨出真实的自我。自知是跳出人群站在制高点上审视自己的能力,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评议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丰富自己,改善自己,而不要丧失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

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人不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存在,既要不断输出自身的要素以表现自己的存在,也要不断输入社会要素以充实自己。人生是动态的,因此,认识自我是人生永恒的课题,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悦纳自我 愉快生活(www.xing528.com)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包含着情感和态度,即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是否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和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有生理缺陷,家庭也不富裕,但他能正确对待自己,积极进取,情绪很是乐观;有些人虽然家境殷实,却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并不喜欢自己,经常闷闷不乐。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人一旦不能接纳自我,也就很难改变自己,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缺点,挫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统统当作包袱背上,人就会被怨恨和懊悔两根绳索紧紧捆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也就无从发挥,再好的机遇也只能是为别人准备了。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对待自己如此不同呢?在这里,固存于个体内心深处的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人有情感,也有理智,二者缺一不可。当你掉进了自我拒绝的情绪陷阱时,应当唤醒自身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勇敢地挑战自我。

首先是挑战消极的思维。如果你习惯于情绪性推理,一定要注意反省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往往会扭曲客观事实。如果你仅凭片言只语就做出无谓的自责,就需要警惕以偏概全,提醒自己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力求看透事物的本质。

第二是挑战消极的情绪。抑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自己的点滴成功,因为心里有一个“情绪放大器”在放大自己的负面。这时,你有必要回顾自己真实的优点和成绩,学会自己鼓励自己更加努力,而不过分在乎眼前所遭遇的挫折。

第三是挑战消极的标签。如果你存在偏执性期望,可将强迫自己的“必须”转变为“希望”:“我希望优秀,但首先是做一个平常人。” 人要顺从己心,不应强迫自己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如果你决定不了起点,那就决定自己要走的路。

心灵深处接纳现实的自我,关键在于改变心态,从内心世界找到存在的意义。只要让自己的生命节拍顽强向上,生活中的快乐是随时可以自给自足的。当然,“悦纳”自己并不意味着安于不尽人意的现状,而是对潜能的自我发现,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人生目标的一种冷静选择,更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认真做好当前的事、以求顺其自然地实现目标的现实安排。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而且能正视现实,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世界上的事,有的是早就注定了的,不必去管;有的是可以改变的,应做出努力。尽管许多事情个人很难左右,譬如,纷乱的世事、叵测的人心、扑朔迷离的生活,等等,但有一样是我们可以掌控的,那就是自己的活法。其实,到头来会发现,人生是否快乐幸福,全然不在于你有多少钱,在什么位置上,而在于你怎么活着。悦纳自己,运用源于心灵的力量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完善,才会真正活得好!

掌控自我 把握人生

自我控制是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自我控制,首先要节制欲望的膨胀。健康的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但缺乏理智约束的欲望,则是洪水猛兽,既伤人又害己。《吕氏春秋》说:“欲不正,以其治身则夭,以其治国则亡。”古今中外,因过度纵欲而招致身败名裂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催人自警。而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限制自己的欲望,永葆事业的青春。我们应强化、追求健康的欲望,淡化、抑制非分的欲望,强化求知欲、工作欲、奉献欲,抑止享受欲、占有欲及各种物欲。人不应成为欲望的奴隶,“君子有欲,求之正途”,即使正常的欲望也应有克服冲动、延迟满足的能力,有理解他人、自重自爱的涵养,随法循理,在限制中寻求正当需求的满足。

自我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用理智控制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人在一定情景中所表现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好恶的倾向。健康的情绪催人积极进取,消极的情绪则伤人害己。情绪具有较多的冲动性,调节情绪的根本办法是用理智控制。人只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用社会性需要统领生理性需要,用高层次需要节制低层次需要,才能使自己不致听凭情绪的驱策。情绪上的困扰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轻则有孤独、焦虑、恐惧之感,重则对人有怀疑、敌视和攻击之举。只有运用智慧洞察世事,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弊,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那些带来不愉快情绪的矛盾上,做些使自己和别人都愉快的事。

置行为于理智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行为的理智性首先表现在反应适度上。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才能正常发挥,个人最终还是得服从社会的需要。因此,人对体内外的刺激的反应应当适度,要掌握火候,注意分寸,有所节制,留有余地,在适应环境中求得生存、成长和进步。行为的理智色彩又体现在行为有序上,行为有条不紊,行动自觉而果断,为健康意志所控制。这里所谓的自觉性是指人的行动目的明确,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果断性是指人能够适时地做出决定并执行,不优柔寡断,不轻率鲁莽,能顽强地学习和劳动,直至事业取得成功。

人的自我意识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核心。自我意识怎样发展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呢?从人格发展的层次看,人的努力不应只停留于追求生理、安全、归属、自尊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获得满足“成长性需要”的“自我实现”。这里所谓的自我实现,当然不是低俗的自我表现,更不能误解为不管有什么欲望都努力去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潜能等,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是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自然的高协同状态。因此,要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必须在自我实现这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砺志笃行,深思慎取,主动适应环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生活,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清醒意识自己能力的界限,真正明白自己拥有什么,能做什么,保持着平常心与执着心之间的平衡、融合,“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历生活”(马斯洛语)。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永恒地自我超越。让我们向着美好的人生佳境,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我。

格言警语

★不仅应该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应把那对自己欲望控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王通

【注释】

[1]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心理健康十大标志:(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3)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4)生活目标切合实际;(5)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