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思辨:智慧性状与心灵成长

中学生思辨:智慧性状与心灵成长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在神话时代,智慧被尊为神的特权,获得智慧要受到惩罚。现代人追求智慧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这不仅因为社会充满竞争,人们要靠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还因为身处物质社会,内心不能缺少充实的精神生活。作为综合的活动能力,智慧的核心要素有五个:知性、悟性、心性、德性、实践性。二是“结构化” 的。智力技能的核心是心智操作,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中学生思辨:智慧性状与心灵成长

(探微)

科学是有条理的知识,智慧是有条理的人生。  ——【德】康德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  ——【英】罗素

★在任何一个和对手博弈的场合,胜利总是属于在思想上、计划上以及行动上比对手高出一筹的一方。  ——【美】希克曼·西尔瓦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德】黑塞

人类社会是创造的乐园、胜者的世界。大凡攻关克难、发明创新,从不见智慧缺席。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家执掌权柄、治国安邦,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乃至芸芸众生奋斗打拼,创造幸福生活,有谁不在运用智慧呢?

远在神话时代,智慧被尊为神的特权,获得智慧要受到惩罚。但那些深爱智慧的先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未终止探索,尽管付出沉重的代价,还是从智慧本身获得了神性的快乐,将智慧之塔越垒越高,带给一代又一代人把握无限的梦想。

现代人追求智慧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这不仅因为社会充满竞争,人们要靠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还因为身处物质社会,内心不能缺少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此,我们要深究智慧的内涵,领略智者的风采,探求智慧的生成之道。

什么是智慧

提起“智慧”,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聪明”,但实际上聪明和智慧是有区别的。

聪明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天赋,生来耳聪目明,接受和捕捉信息自然具有先天优势。但这种长处若利用失当,说不定会变成弱点。因为资质聪颖,领略神速,往往容易满足于感知记忆,停留在问题表面,不爱苦读,鄙薄勤奋,失去深入学习原动力;聪明人长于应对,灵巧敏捷,从不至于被生命之外的东西困住,但乖巧过分,也许会为了生存利益而放弃追求,见风使舵,阿附权贵,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是靠不住的。唯有经过学习积累和长期实践而生成的智慧,能引领人透过迷雾洞察以往,彻悟当今,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做出敏锐的反应。

何谓智慧?“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辞海》)智慧涉及的是人的两种根本能力——认识能力与道德行为能力。“智”强调人的知识与胆识,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慧”指悟性,是对于是非、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辨析。古希腊时代,智慧被视为真知之基、众美之源和道德之魂。

其实,任何有知识的人都能拥有智慧。智慧并不是一件非全即无的事,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可能显示出一点智慧,并且可以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增长。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智慧。知识是关于世界认识的成果,而智慧是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内含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健全的判断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智慧的内涵

关于人类智慧,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将其称为“成功智力”,就是“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于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并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这些能力。”

诚然,从智慧的功能角度看,分析、创造和实践确实是智慧的核心内容。但是,现实又告诉我们,智力因素出色的个体也不一定就会成功。人们不禁要问:在各不相同的领域中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一种更深层的能力呢?

作为一种尝试,我们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从结构角度来刻画智慧;以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为线索,从经验出发来探讨个体智慧生成的基础和成长的规律。

作为综合的活动能力,智慧的核心要素有五个:知性、悟性、心性、德性、实践性。

(一)知性——智慧的基石

知性,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能力,由知识、智力技能、思考力共同支撑。

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系统揭示的是客观世界事物的本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以及这些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人,无一不是生活在知识系统内,并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寻求适应自然秩序和控制、改变所处环境的方法。支撑智慧的知识有两个特点。一是“活”的。“活”的知识,是人在理解基础上以思想的形式贮存于头脑之中,能够“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运动”(黑格尔语),具有认知活力。二是“结构化” 的。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结构化知识概括性高、巩固度好、对比度清晰,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都有来龙去脉,联通迅捷,提取方便,实用性强。

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如阅读、运算、构思、解题等。智力技能的核心是心智操作,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人的智力技能,是在参与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中习得的,通过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在辨别对象、获得概念、掌握规则的过程中领会思路,熟悉思维活动方法和认知策略。当我们以此解决具有一般性的活动任务时,认知能力也就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

思考力在智能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思考,一般理解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提出见解的过程。锻造思考力,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学会科学用脑,既能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思考问题,也懂得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的“套路”。其次,要紧密结合学习实践,进行思考方法训练,并及时总结经验。

(二)悟性——智慧的核心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比如,我们听寓言故事体会到其中道理,就是一种悟性。又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入手,纵向上找联系、清脉络,横向上做比较、辨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会贯通,进而编织知识网络,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悟性,是“转识成智”的关键

俗话说“多想出智慧”。人的悟性来自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探究,需要锲而不舍地追求,尤其要关注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人生的指导。

人的悟性高低,与他如何修炼思维品质密切相关。衡量思维品质,通常有六个维度

(1)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思考。它表现为一个人心理上独立,喜欢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能积极主动地钻研问题,敢于将自己的独立见解付诸实践验证。

(2)思维的广阔性。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它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事物,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突破不良思维定式的束缚。

(3)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活动深入事情或问题本质的程度。它表现为能辩证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能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4)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质疑探索、分析判断的能力。思想解放,不迷信书本、不盲从经验;能实事求是,经过认真思考后作出判断,决定取舍。

(5)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中“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它表现为思维变通灵活,不呆板僵硬,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或与它相似的其他现象。

(6)思维的敏捷性。指思考时思辨清晰,思路通畅。善用逻辑推理寻求思路,顺向思考用综合法,逆向思考用分析法;若抽象思维行不通,能借助具象思维另辟天地。

(三)心性——智慧的门户

所谓心性,是指人的性格、性情,也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人的性格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他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从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观察他的尽责性、开放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透过性格这个门户,我们可以约略估摸一个人的了悟和选择的智慧。

反过来,一个人智慧的生成和发挥,也受到他性格的制约和影响。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认识能力,但能力不可能脱离人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不管是学习什么,都有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关切;无论是认识世界、辨别真伪,还是感知美丑、识别善恶,都和人的心灵密切相关。这就是说,智慧除了具备认知层面上的要素外,还需要具备情感层面上的要素,它是由人的价值观念、精神需要,由人的意志、意向和情趣等因素构成的,是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思维对象的选择、思维的动力活力、思维的效率等,大体都受到它们的影响与控制。至于化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内部以及人界与自然界的冲突,那就更离不开性情的精神力量。

人的心性是个体知、情、意的统合,而释发的性情则是具体情境中知、情、意整合后的态度行为倾向。人的情商要素基本上都包括在其性格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性格优势,不仅能为他的智慧生成助长,还能为其智慧的运用助力。反之,性格上的缺陷则有可能让人的心智在选择中迷失方向、在判断时迷乱价值、在释发时遇挫受阻。所以,智慧的生成离不开心性的修炼,养智必先养性,养性就是养智。

(四)德性——智慧的灵魂

所谓德性,指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这关乎智慧主体的灵魂和价值取向。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心。从本质上讲,道德首先还是一种理念,理性思考使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会公平地关注到周围人的福利。道德知识是良知,道德情感是爱心,道德行为是善行。因此,道德本身就是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智慧。

“人类的使命,在于力求道德完善。”何谓道德完善?就是外在德行正当合理、内在德性崇高向善。立德,首先要认识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自觉约束自己遵纪守法,不践踏公序良俗,不背离世道人心,这是最基本层次。但人的道德绝不止于外在行为正当合理,更重要的是德性修养,因为社会规范体系不可能囊括一切,当外在关系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时,就只有通过人们的严格自律,使平实的正当行为与崇高的道德情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因此,人必须自觉地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培养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和利他精神。

作为生存智慧,道德同时表现为一种能力。道德能力是判别善恶是非,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是有助于自我心理调节、增强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是自我与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充满竞争、压力和挫折,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选择、选择什么,能不能耐受压力和挫折,怎样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冲突等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处理事务的能力,但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一种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人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五)实践性——智慧的熔炉

智慧的实践性,强调智慧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其基础是实践,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前面,我们讨论过知性和悟性,讲如何认识客观事物,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怎样发展思维力,它们构成的是基于整体把握、直觉反应和理性思考、规律认识的知性理性智能。但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因此,我们又讨论了心性和德性,讲人的态度行为、情感动力和人伦关系,它们是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爱心的情感道德慧觉。怎样才能把知性、悟性与心性、德性统合成真正的实用智慧呢?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磨合,砥砺,完善,发展,形成建立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智慧——即一种人对于自身实践的直接意识。(www.xing528.com)

实践是智慧成长的根基。经验表明,人们所接受的各种理论以及思考后产生的各种想法和主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实践探索、实践反思、实践积累和实践锤炼,就无法形成判断力、行动力,那些东西最多只能说是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具备的某种学问,而不能说它们已经上升为自己的一种智慧。

智慧的功能在于为实践服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事情办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推动社会发展。我们还应看到,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应立足于活化成自己的思想,能力要靠实践锻炼形成才干。在实践中除了关注自身经验的积累外,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走自己的路。

总之,智慧的思维结构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是实践智慧层。“它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融合为基础的,是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观、人—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有机地建构在一起的。”(钱学敏:《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

综上所述,智慧最基本的内涵,一是主观能力。为使认识或实践活动成功并且取得较高效益,就必须规定合理目的、选定得当途径。在这里,我们把智慧理解为科学方法。二是主体德性。人类思维本性的要求,是与作为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相通的,为使认识和实践活动维护人类的尊严、公平与正义,并造福于人类社会,就必须使理性与情感珠联璧合,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真”与“爱”和“美” 水乳交融。在这里,我们把智慧理解为人生觉悟。简而言之,智慧就是人的主观能力和主体德性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与升华,求真、向善、臻美就是智慧之所在。

智者的风采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透过智者的风采,我们可以景仰智者的品性,沐浴人性的光辉,见识智慧的力量,领悟智慧的生成之道。

(一)直觉敏锐,愚外慧中

直觉是对于事物本质的直接领悟或洞察,其敏锐性表现在未经充分逻辑推理而凭感知做出直接判断。当然,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基础的。智者敏锐的直觉,还常常表现为一种机智,就是具有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出类拔萃的机智,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经过长期磨砺、凝练而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临场发挥能力。

人有智愚之分,智愚又有内敛和外露之别。智者常有愚人之表,其原因不外乎:

(1)作风稳健。许多智者的天资并不聪颖,是后天经历千辛万苦,通过刻苦学习、实践探索和反复磨砺而造就的。这些人行事谨慎,往往看不见聪明人那股灵气。

(2)“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渴求“穷通”。智者做事心无旁骛,常因痴迷而对眼前的、周遭的事情“麻木不仁”,难免不时冒出“傻气”。

(3)厚朴谦让。智者遇事总是反复考量,处事力求经得住时间检验;大都善于取舍,吃得住亏,不屑计较。当然也有讲究斗争策略,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的。

(4)大智若愚。他们深谋远虑,即便胸有成竹也不张扬。孟德斯鸠就曾道出其中奥妙:“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愚人之表,智者之心。”

(二)理性为重,思虑周全

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但智者总是努力使情感思维体现理性的要求:善于用理性节制过度的欲望,在情感与理性思维互动中,能摆脱情感的原始盲目性,防止被激情支配;总是让理性作情感的“过滤器”,自觉保护心灵中建设性的情感,使自己的心理驱动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保持文明的、有节度的生活。

智者长于辩证思维,善于从和谐与矛盾两个不同的视角认识事物,尽管和谐与矛盾都牵扯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但两者有所不同。第一,概念的指向不同。矛盾偏重指向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实体,和谐则偏重指向某种关系。第二,涉及面不同。矛盾的涉及面具体、个别,矛盾着的事物一般表现为直接联系;和谐的涉及面较宽泛,既涉及直接联系着的事物,也涉及间接联系着的事物,甚至涉及与周围事物的广泛关系。第三,关注的重心不同。矛盾观更关注内部状况,如矛盾的内部因素如何引起事物的质变等,而和谐观更关注所涉事物的变化趋势,是从未来趋势上考察现状。智者思维缜密,思虑周全,既能够掌控大局,营造和谐状态,使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又能够发现问题,抓住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破旧立新,以超越现实的勇气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三)守常知变,语言得当

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遵循常识,人们可以借助宝贵的经验清醒地把握现在,明智地规划未来,轻车熟路地前行。智者不仅能鉴古观今,对常识身体力行,以致世事洞明,而且能坚持“常识第一”,捍卫常识,守护理性。

常识构成经验的世界,而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却总是超越经验的常识,以各种方式去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常”态是相对的,“变” 化才是绝对的。如果“守常”而不“知变”,那就会自我固着,迂腐僵化。智者总是不断尝试以各种方式超越经验的世界、从而实现自身的超越,不断发现、贡献新的常识,逐渐进入五彩缤纷的佳境。

常言道,心明才能言明。语言得当,是智者独具的风采。

智者的深思熟虑,不仅能把模糊思维“意会”中起作用的诸多前提条分缕析,在“言传”中有交代、补充、照应,有因有果、有条不紊地把所要表达的事理讲清楚,还能想方设法,把那些“难以言传” 的东西说明白,既让人信服,又恰到好处。

语言,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也可以是肢体语言或者沉默。智者的语言往往是形神兼备,不仅能清楚明白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蕴蓄寓意,而且能顾及听众的感受,充分发挥语境的力量,体面地唤醒他人的良知,巧妙地激发情感的共鸣。

(四)大气从容,行为公正

杰出的智者胸怀开阔,目光远大。这个群体中多有令人尊崇的政坛精英、科技明星,也不乏专家学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和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他们“前见古人,后观来者”,理想超越物质利益之上,思想徜徉于永恒之中,深谋远虑,胆略过人;他们常怀“立德、立功、立言”之大志,远离浮躁与功利,甘于淡泊、寂寞,治学严谨,不断探索,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高尚的智者行为公正,高风亮节。他们(如社会贤达等)长于思考,深明事理,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既有独善其身的操守,又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他们崇尚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践行“爱人如己”“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他们从容淡定有主见,每临大事有静气,行事稳健务实,善于化解纷争;他们崇尚简朴,热爱自由,能积极地自我开拓,从而拥有引人景仰的、诗意般的生活。

能干的智者出类拔萃,追求卓越。他们(如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善养正气,不为进退滋扰,心态开放,善于集思广益,具有“弥纶群言”的胸襟;他们自信而执着,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遗余力地用创造性工作解决问题;他们总是让探索意念左右着思维走势,乐意从事挑战性工作,有勇气将自己的基本见解付诸实施;他们做事专注,责任至上,精益求精,不怕好事多磨,每每终有建树。

当然,智者并非必然是成功者。我们也看到一些仅凭毅力开启了智慧之门的人,因执着专一、忘却了时宜逆潮流而动,变得孤独无助,在幽谷中呼喊,在苦旅中挣扎,甚至被毁灭。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人类也许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曾几何时,我们是那样信奉“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在为人们提供强有力支持的同时,也能用同样强有力的手段摧毁生活。知识本身不会自然产生正确的判断,无法让我们拥有共同生活的远见,甚至能引发仇恨并因此导致毁灭。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已超越了纯粹的科研而成为主流,为此更加需要智慧的引领。因为“智慧是灵魂的太阳”(莎士比亚语),它总是引领我们发现生命的潜力,找寻思想的甘泉。

格言警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凡人智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同逸)。  ——苏轼

★最聪明的人,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明的。  ——【法】蒙田

★智慧是人类最大财富。  ——【英】罗素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

★凡事之毁灭,皆由于冲突;凡事之生成,皆由于相对的和谐。……如无冲突则旧物不毁……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  ——张岱年

★只有心灵的改善,才导致真正的智慧。  ——【德】费希特

★人年轻时可能更显聪明,但年纪大了则会更有智慧。  ——【美】约翰·纳什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人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美】爱因斯坦

★我们的头脑是一块海绵,心是一道溪流。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  ——【黎巴嫩】纪伯伦

学者观点

智力是一个较难穷尽组合的多元结构(摘要)

★【认知与社会认知】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知的成分,就是构成智力活动基础的感觉、知觉、记忆、表征、思维、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等心理过程。认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又分自然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认知既包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两者共同构成认知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关系。社会认知的特点,我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象的特殊性,一个人的社会认知对象正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或社会环境,其首要内容是人与人际关系;二是发展的特殊性,社会认知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三是社会互动(人际交往及其信息加工)经验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四是情感在一个人社会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智力的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给智力结构的类型或要素带来了复杂性。

★【内容与形式】智力的内容,是思维的对象,初步的是感性的,之后是理性的。感性的对象是图形,即直观形象的对象;理性的对象是符号、语言、行为、即理性思维活动,最重要的对象应包括三种成分:语言、数和形(空间),其最终的形式,总是具体地表现在各种学科的能力上,也是我们提出的“智力的学科能力亚结构”。由此可见,智力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特别是学科能力给智力结构的范围或领域带来了复杂性。

★【表层与深层】尽管智力,特别是思维本身是一种深层的东西,然而智力既然是一种结构,按结构主义的观点,就应区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指现象的外部联系,能通过人们的感知或仪器直接观察到的;后者则是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通过模式才能认识它。智力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每一种智力活动或者是认知活动,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更深层的是控制或元认知;二是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在智力活动中应看作一种深层的结构,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起动力作用、定型与习惯作用、补偿作用。由此可见,智力的表层与深层的关系,给智力结构的层次或水平带来了复杂性。综上所述,智力结构的多元性是较难穷尽的。

【注: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心理因素组成】

(摘自林崇德《质疑加登纳“多元智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