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思辨:观照心灵、超越偏狭

中学生思辨:观照心灵、超越偏狭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智慧和勇气驱逐自卑在困扰人的诸多心理问题中,首屈一指的恐怕要数“自卑”。自卑的心理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如果不加以改善,势必严重阻碍人的正常发展。那些自认为不幸的自卑者,必然成会为不幸的人。摆脱自卑、驱逐自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宽胸博怀超越偏狭如果说“自卑”更多伤害的是自己,那么,“嫉妒”这种心病就既害己又伤人。

中学生思辨:观照心灵、超越偏狭

(心态的改善)

生活是无可选择的,对它,你们必须接受,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生活。  ——【德】比彻

何谓心态?有学者认为:“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性格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对现实的心理认知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左右着人的行动。现实中的人心态各异,直接影响着人们如何生活。

下面,我们来剖析自卑和嫉妒这两种心态,探讨该怎样来省察自我,正视生活。

用智慧和勇气驱逐自卑

在困扰人的诸多心理问题中,首屈一指的恐怕要数“自卑”。所谓自卑,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自己,也可能来自外界的评价。自卑的人缺乏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总盯着自己的缺点,常被颜值不高、家境困窘、成绩不佳等烦恼所折磨;他们总觉得别人高明,常为自己的言行羞愧不安,认为身边的许多条件是为别人准备的,自己根本不配;他们总是埋怨事与愿违,叹息命运不公,思虑多,行动少,消极悲观,胆怯退缩,缺乏竞争的勇气和成功的自信,在精神上将自己放逐到自甘沦落的位置上。

其实,自卑者往往有着远超常人的自尊心,他们极度敏感,常因区区小事而受到巨大伤害。自卑的症结是退缩、不自信、不适应社会,它使人思维狭窄、精神倦怠、情绪低落,整日忧愁叹息而无所作为。那种难以自控的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又会加剧其与社会的隔阂、与他人的冲突,从而陷入更大的失落,更深的自卑。自卑的心理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如果不加以改善,势必严重阻碍人的正常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自卑不自卑跟他是否优秀并没有多大关系。人形成自卑心,往往与早年生活经历养成的习性相关:习惯以消极的方式看自己,就必然盯着缺点和劣势;习惯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就必然丧失自主精神;难以从外界汲取有益的评议来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就只能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实践表明,生活本来就意味着要与困难、挫折、不幸和厄运做斗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应该豁达开朗,自信不疑。自卑者的可悲在于:他们一股脑儿地把缺陷和弱点当作包袱背起来,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无从发挥;他们依据对自我和所处情境的消极界定,引发消极的准备和消极的行为,最终当然只能得到消极的结果。

可以说,人自认为怎样,比他真正是怎样的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认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行动。那些自认为不幸的自卑者,必然成会为不幸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都希望自己所处的地位加以改进。关键在于克服自卑的消极心态,以信心和实力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去争取成功。

摆脱自卑、驱逐自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调整自我认识的角度。自卑感强的人过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很少发现自己的长处。其实,很多事情倒过来想,情况可能会好得多。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名人,他们当初又何尝不是平凡的人?也许他们付出的是超出常人很多的努力,这不仅因为成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还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低于常人的缺陷。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就曾被人看作是“低能儿”,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三次未考上大学,至于哲人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相貌奇丑,才得以在思想上刻苦磨砺以至大放光彩。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也许能从中得出很多催人奋进的乐观结论。

其次,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一件事情往往有很多方面,不能总是往坏的那方面想。就以性格内向为例来说吧,内向者不善言谈与交际,常常处于一种孤独寂寞的境地,表面上拘谨、闭锁,内心却渴望与人沟通、交融,于是,常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痛苦之中,以至不少人认为“内向性格=不良性格”。但内向性格却不乏闪光的另一面:内向者能更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善于体察他人、他心、他事;内向者“玩伴”不多,因而想象力丰富,容易点燃创造的火花;内向者出言谨慎,不易伤害他人的感情……实际上,许多看似缺点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往往能成为优点。

摆脱自卑靠智慧,驱逐自卑则需要勇气。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什么无法逾越的高山,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行动的意志和能力。

怎样行动呢?下面几条不妨试试:寻找曾经的成功轨迹,重温成功的快乐,学会在心灵中赞美自己,增强自信心;在肯定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条件,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和“最佳表现场”,以建设性的方式开辟一条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道路;从科学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从成功者身上借鉴经验,培养自信的成功意识;确立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向着的一个个具体的成功目标推进,从而增强实力和自信,建立起一种独特的人生优势……

其实,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改善心理机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世界是勇敢者的”(哥伦布语)。只要忠实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有益的尝试,将来回首时就会发现,我们不但收获了生活的自信,或许还得到意外的成熟。

宽胸博怀 超越偏狭

如果说“自卑”更多伤害的是自己,那么,“嫉妒”这种心病就既害己又伤人。

古语有云:“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妒,无疑是人类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情绪。现代汉语中,“嫉妒”与“妒忌”“忌妒”通用,词典上注释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www.xing528.com)

人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欲望,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人们的心态是复杂的。有的因此从自满的虚幻境界中回到现实,产生摆脱平庸、追求卓越的愿望,激起奋发向上的勇气;有的却因为强者的优势和成就引发了一种不舒服感,一种或强或弱的隐痛,一种不服气、不认输的情绪,进而笑人之无、气人之有、怨恨仇视、贬抑诋毁。那种因为别人取得了自己欲得而未得的成就时的消极心态及有关的攻击行为,就是嫉妒。

嫉妒是一种心病。嫉妒心强的人容不得同学、同事甚至亲朋好友比自己强,但这在社会竞争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他们的心中总是怀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的情绪,经受着烦恼、懊悔和痛苦的折磨。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这种恶劣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身心危害可想而知,人们把嫉妒喻为占据心灵的毒瘤,实不为过。

嫉妒的实质目的,是当自我无法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就或超过别人时,通过有意无意、形形色色的不良行为,借以否定别人,压低别人,从而消极地保护自我,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嫉妒者是在社会比较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由于嫉妒的麻醉,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比自己更弱的对象做比较,借此来维护越来越薄弱的自我。因此,嫉妒对个人所诱发的是向下的、颓废的发展路线。另一方面,对成功者的发难和攻击,不仅会使嫉妒者失去成功者的支持,甚至会直接招致报复。由此可见,嫉妒者自欺式地保护自己的做法,实际上从内外两个方面阻断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过分的嫉妒,是理性的“麻醉药”,是良知的“腐蚀剂”,无论是对嫉妒者还是对被嫉妒的人,其破坏力都是相当大的。嫉妒者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要做什么,而是为了不让别人做什么;不是为了自己要做出成绩,而是为了不让别人做出成绩。嫉妒往往会使高尚的人变得低下,低下的人变得卑鄙;使宽宏的人变得偏狭,偏狭的人变得刻毒,使人整个儿地异化。嫉妒是混乱和纠纷的一个重要祸源,大到国际争端、民族分裂、教派杀戮,小到人际关系中的兄弟反目、妯娌成仇、朋友失和,不少事由的背后,都与嫉妒有关。至于因为嫉妒而被磨平、埋没、扼杀的英才,更是无以数计。

嫉妒代表着人性中的自私、偏狭和平庸。因此,如何调理自己的嫉妒心,是人们战胜自我的一大课题。

席勒说:“在狭隘的环境中使精神狭隘,人要有更大的标准才能大成。”见识的封闭与短浅只能使人萎缩,扩展社会比较范围是摆脱嫉妒,建立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社会比较时,要将自己从狭小的范围内解脱出来。不仅进行自己首属群体内的比较,同时还可实行不同水平的跨群体比较,这样,就能使自己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宏大的目光审视自己,从而使自己保持清醒的理智与良知。

进行自我比较是扩展社会比较,摆脱心理困境的一个全新的途径。如果把自我比较放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进行,则可以使人永远不会失去进取的目标;如果把自我比较放在旧有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进行,则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变化与进步,从而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确认自己的价值。

心胸狭隘与自私是产生嫉妒心理的温床,要摆脱嫉妒,最根本的还得宽胸博怀,摆脱狭隘的自我。始终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距离,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过多看重名利、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而嫉妒他人,实际是一种自我折辱。有道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人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别人优秀?要学会从自知中去补偿: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别人超过了自己,应看到别人的努力与拼搏,把妒意转化升华为迎接挑战、竞争奋斗的内在动力;如果别人的实力确实强,或者别人取得成就的领域完全不同于自己,那么则应重新审视和界定自己,调整和平衡自己的心态,变不服气为立志完善自我。承认别人并不等于否定自我,企盼通过别人的无能来确认自我价值,只会使自己沦为“最善于残害同类”的动物。战国时代,庞涓因嫉妒老同学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而设法挖掉孙膑的两个膝盖骨,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但孙膑身残志坚,终于报仇雪耻,庞涓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应验了“害人终害己”的古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睿智而高尚的行为是能容纳“能人”,欢迎别人超过自己。人应当也完全可以在赞许别人的基础上取得成功。嫉妒者如果能超越自己的偏狭,把感情上的怨恨转化为求上进的力量,选择良性发展路线,发掘潜力,独辟蹊径,建立独特优势,那就终会有所建树,从自我困扰中解脱出来。

顺便一提,被嫉妒者对付嫉妒成性的人,莫过于采取轻蔑之态,反正躲不过去,不妨干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争取更高的成就,既摆脱嫉妒行为的伤害,同时令那些嫉妒者在望尘莫及中尝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滋味。

把住自己的心灵之舵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人生将会不堪重负。

一般地,具体的社会心态,以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及心理个性为内容,表现为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精神取向以及个体独特的生活态度,后者又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改善心态,把住自己的心灵之舵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彼此关联的世界。心态的发生,首先关乎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固然与自身的社会处境难以分开,但是人对事实的认识以及自身的襟怀与追求也至关重要。不难看到,在同样的社会境遇中,精神境界不同的个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心态。比如,同样面对不如意的环境,一些人可能会消沉、自卑或嫉妒,有的人甚至由失落、不满而走向怨恨他人、敌视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此进一步坚定完善自我、改良社会的信念。所以,心态的转换,更多地取决于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心态同时涉及利和义的关系。从心态调整的角度看,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虽无可厚非,但更要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身处顺境,要防止产生骄横心态,抱持“兼济天下”的胸怀;身处逆境时,要有“独善其身”的涵养,保持积极向上、自我提升的志趣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重要的是以学习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只要正确理解外部世界,准确把握自身处境,具体认识各种关系,确立精神信仰和人生方向,坚持在实践中锻炼、磨砺自己,修身养性,就能不断改善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格言警语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美】海伦·凯勒

★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快乐,心胸狭窄的最简单的定义是太过分地专注于个人的利益,而容不下别人的利益。  ——【法】罗曼·罗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