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认知及思辨:中学生的心灵成长

学习认知及思辨:中学生的心灵成长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习的实际过程看,学习可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接受性学习。从时间上说,接受性学习是儿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学习方式。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已成为一种优秀素质。其中,发展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基础,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成功的关键。学会认知,科学用脑是关键认知,是指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学会认知,目的在于求真务实。

学习认知及思辨:中学生的心灵成长

学习的阶梯)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法】笛卡儿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人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美】爱因斯坦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认知角度讲,通常是以学习间接经验的知识为主;从活动方式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学习过程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因此,要注意方式选择、方法探索和动力合成。

学习方式,黄金阶梯拾级上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类。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涉及学生方面的独立发现,只需要将材料加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发现学习则不同,它不是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

从学习的实际过程看,学习可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接受性学习。从时间上说,接受性学习是儿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接受性”表现在:儿童并没有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也无所谓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而是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拼音、识字、组词、造句、运算等基础知识,逐步形成识字、组词、造句、阅读短文数学计算等基本技能,养成识字、读书、思考等学习习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发展性学习。时间大概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在这个阶段,基础知识明显增加,基本技能明显发展;思维习惯开始形成,表达思路逐步清晰;对新鲜词语、修辞手法、科学知识等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是学生在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方面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对以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注意形成阅读时标记号,作业书写工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等良好习惯;反之,如果养成阅读浮光掠影、作业书写潦草、完全依赖教师等不良习惯,以后学习阶段知识密度骤然加大,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自主性学习。时间大概为初一到初三。此时学生会对知识、技能、习惯、效率等逐步产生自主意识,学习角色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学习内容、方式上不再只按教师的要求行事,能以主人翁姿态去处置预习、作业、复习、归纳整理知识等诸方面问题,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延伸性学习,并讲究策略;在学习态度上呈现出“主动、认真”的状态,荣誉感明显增强,很在意身边同学的学习习惯和成绩,并暗地较劲;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灵活,讲求落实,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能进行客观评价,等等。总之,自主性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品质不断优化,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学习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习惯、方法、效率等要素)基本定格的“黄金期”。

探究性学习。这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中阶段,以高一、高二最为明显。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评价,进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内容深入、广泛,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自主性很强,能充分张扬个性选择内容、探究方法、安排时间等;有的探究看似与目前的学习并无密切关系,但与学习品质或思维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需要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大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策划能力。当学生能独立地运用探究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时,学习能力就可谓比较成熟、超前了。

创造性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已成为一种优秀素质。主要表现为: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并能迅速筛选提炼自己需要的信息,对知识信息进行检索整理,评判运用;能独立思考,运用已知求解未知,并有所创新——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独到的思想去发现、总结规律并结晶为探究成果。实际上,凡是进入了探究性学习阶段的学生,都能进入“创造性”这个最高学习境界。

综上所述,接受性学习(低层)、发展性学习(中低层)、自主性学习(中高层)、探究性学习(高层)、创造性学习(顶层)是学习上具有黄金价值的成长阶梯。其中,发展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基础,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那些有成就的人,通常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都更强一些。

学会认知,科学用脑是关键

认知,是指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客观事物)。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离不开思维活动。学会使用自己的大脑,不但可用它来学习、读书、工作、娱乐、做好日常琐事,还可用它来控制自己的心情、身体和精神,把握人生方向,掌握自身命运。

学会认知,目的在于求真务实。科学思维,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论证依据充分。为使思想富有成效,特提出4条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质疑诘难启思。知识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是有关“是什么” 的知识,属于描述事实方面的知识;其二是有关“为什么”的知识,属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其三是有关“如何做”的知识,属于操作、实验、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四是有关“源于何处”的知识,属于寻找信息和知识源头的知识。“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人一旦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思想就闲不下来,读书做事就会仔细思考,总是不停地、饶有兴趣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或者向别人请教,不断地消灭问号,读书做事的过程也就充满了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的乐趣。

(二)掌握通用工具。学习需要工具,文本中的定理、公式等,拿过来可以直接应用,这是显性工具。但如何运用显性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缺少必要的隐性工具——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否则就会一筹莫展。这种种智力技能,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都有自己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联想与变换探寻思路,也要讲究方法。要真正掌握好通用工具,就要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理解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并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验证,熟练技能技巧,进而系统化、有机化、个性化。

(三)学会整体建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经过循环往复,最后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整体把握教材,可以借助纲要信号,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他符号组成各种图、表、公式或句子,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教材的主要内容。整体建构的关键在于找出问题的变化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方式。 比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 +b2,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工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当然,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学习的方法也不同[1];但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我们不仅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某一节教材时要整体建构,还要把新知识及时纳入更大的知识系统之中去,以便完善结构、强化记忆。(www.xing528.com)

(四)克服认知偏差。人类天生就存在认知偏差,阻碍理性思维的形成。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些关键性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现简介如下:

干预思维惯性。当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兴趣仔细考察证据时,常会偏爱捷径,比如相信直觉、倚赖既有知识或听从专家意见。破除思维惯性的误导,要从启发法切换到系统思考,以做出更客观的整体评估,当然,充裕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克服私心成见。人们往往对强化自身观点的证据特别注意,不喜欢反对意见,也容易厌恶那些立场与自己现有观念发生冲突的人。私心成见常常可以通过改变立场来克服,比如试着跟自己唱反调,那就不会再热衷于用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偏见。

矫正社会动机。人能否客观思维,还取决于他的社会动机,比如是否渴望获得社会地位、惧怕被群体孤立等。消解社会压力,可以先探明群体内部是否真的达成了一致。有时,群体中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反对错误观点,就能使其他成员敞开心扉。

学会学习,双轮驱动行久远

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求取知识、提高觉悟、开发潜能、增长本领、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人的学习能力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合理的认知结构,另一个是实在的动力结构。这两个要素综合形成的学力,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先来讨论认知结构问题。

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如同有机体的细胞要形成组织才具备功能一样,知识只有组织成体系才能出智慧。头脑中孤立、无序的知识是僵化的,很容易丢失,在需要运用时难以找到。而当我们按照逻辑把现象的、分散的知识梳理整合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理解就会更深刻,需要时就能被激活。这个有机化、个性化的结构体系组织得越合理,就越具迁移价值,就越有利于接受、理解新知识,保存、运用已有知识。

认知结构怎样才能更趋合理呢?有两个办法。一是重视具体事物抽象化和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练习。在任何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都存在着这两个过程的互相交替和渗透,每堂课都是如此。自觉地坚持这样做,认知结构就会成为一渠活水,既有通过抽象而进来的新概念,又有复制出去做用途的旧知识。二是重视做比较、找联系的训练。人们认识事物大体上离不开纵横观。“横”就是做比较、辨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区别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质的不同;“纵”就是找联系、清脉络,通过条理化、系统化,将个别的知识在时间、空间上纳入科学体系,呈现出知识结构网络和演进阶梯,以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这纵横两个方面,在各科学习中堂堂课都有。在做比较、辨异同,找联系、清脉络的过程中,可以激起思维的火花,促使自己借助联想思考,运用直觉观察,释放灵感探索,从而在“将知识投入周转”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接下来讨论动力结构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前提。对学生来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他们产生学习需要:一是社会和家庭引发出来的适应性需要,二是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所引发的发展性需要,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诱发的过程性需要。适应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使学生形成进步的一般动力,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等,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过程性需要的产生能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一旦出现“认知冲突”,必然会激发学生为解决这个矛盾而自觉、主动和积极地进行新的探究与学习,这种内驱力自然唤醒学生在勤奋、有志等个性因素方面进行自我锻炼,从而获得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力量。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成功,是一个人能够达到他可能到达的最高学习水准。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其实,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习的目标在于实践。对于求知闻道而言,没有听到不如听得到,听得到不如看得到,看得到又不如心中理解,而心中理解不如亲身实践。唯其达到了亲身实践,学问才算是达致知行合一的化境。

格言警语

★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法】卢梭

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英】罗素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德】黑塞

★教育实质上就是在构建人的脑。  ——韦钰

★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  ——【英】萧伯纳

【注释】

[1]例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要求学生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一篇课文读四遍就要基本完成任务。第一遍,跳读(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第二遍,速读(每分钟读完1000字),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第三遍,细读(每分钟200字),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字、词、句;(6)圈点摘出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这一遍读,速度服从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