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心灵成长:走向成熟之路

中学生心灵成长:走向成熟之路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社会,追求成熟是一种时尚。面对社会竞争,年轻人更是想以成熟的面孔引起别人的关注和重视,甚至有人尽管还很稚嫩,却陶醉于自我认定的成熟状态之中。成熟是指个体发展的一种接近完成的状态。诚然,生理成熟并不等同于心理成熟。真伪成熟之辨在心理学的概念里,“成熟”是个中性词。然而,人总是要从少年意气走向沉稳成熟的。成熟建立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之上,以“判断力”和“德性”为必备能力。

中学生心灵成长:走向成熟之路

(寻路)

★认识你自己。  ——德尔菲神殿的箴言

★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  ——【法】柏格森

★我们人生来就有一种要求真正地生存的深刻愿望:去表现我们的能力、有所作为、与别人联系在一起以及摆脱利己欲的束缚。  ——【美】弗洛姆

在生命的历程中,“成熟”几乎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人生课题。父母希望子女早点成熟,能继承家业、创造生活;老师希望学生早日成熟,思想和行为能够真正独立、学业有成;领导希望部属尽快成熟,可以担当大任,推进事业。当今社会,追求成熟是一种时尚。面对社会竞争,年轻人更是想以成熟的面孔引起别人的关注和重视,甚至有人尽管还很稚嫩,却陶醉于自我认定的成熟状态之中。

人们不禁要问:何谓成熟?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熟?

什么是成熟

何谓成熟?成熟是指个体发展的一种接近完成的状态。成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理成熟,譬如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身体形态、结构、机能都达到了趋近完善的程度;另一种是心理成熟,譬如人的智力、情绪、社会适应性都达到了较佳的状态。

一般来说,生理上的成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时间是主要决定因素,每个人既无法掌控,也无法抗拒,更无法超越;心理的成熟,是指一个人思维发展、心智发展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水平以及协调程度,除了时间因素外,更需要的是学习教育及训练过程。这里“自我同一性发展”,指的是对自我发展的认知、察觉和接纳程度。

诚然,生理成熟并不等同于心理成熟。有的人即使老了,也似乎还没长大,看问题或处理问题简单化,不作深入分析,因而有“老天真” 称谓。相反,有些人孩提时代就显示出成熟的品质,行止得体,进退有度,故有“少年老成”之说。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成熟,更多意义上是指心理成熟。成熟的人,不但学习领悟力高,而且观察细致,对事物能理智判断,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规律层面上把握和解决问题。这类人不仅责任心强,而且情绪稳定,能求真务实、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而且善于自我控制,能深谋远虑,独立处理各种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并能为了实现理想的目标,合理而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活动。

人的成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美——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的体现。

真伪成熟之辨

在心理学的概念里,“成熟”是个中性词。但实际上人们对“成熟” 的看法却褒贬不一,每个人心目中可能都有自己对于“成熟”的解释。

有些人把少年得志看作成熟,这显然有悖于“成熟”的本意。“成熟”指的是一个人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良好,趋于完善,表现在能力与德性上,体现于担当与坚守中。而“得志”指的是志愿得以实现,这种外在的成功多半是用名与利来衡量的。一个人若把不能由自己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去追求,那就会酿成长久的痛苦。这正如佐藤春夫所言:“少年得志,这正是人生的不幸。从内部来说,它会使他恃才自傲并阻碍他的成材;从外部来说,不论干什么事都会引起众人的妒忌。”

自以为是能视为成熟吗?更不能。理性的成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性的成熟则是心理共感性发达而富有同情心,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理解基础上的适度宽容。这些智慧和美德,足以使自以为是的狂妄和偏狭相形见绌。徐特立曾说:“自以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个病态。生命是不断地新陈代谢。自以为是者,他保存旧有的东西不加自我批评,旧的物质不排泄,就无法吸收新东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断绝。”“成熟过早,目中无人,不独危害自己,同时更会危害社会。少年得志,成功者少。”

还有不少年轻人,往往从负面意义上来感受“成熟”,觉得时下人们所认同的“成熟”,无非是话到嘴边留三分,为人处世需看人;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八面玲珑……一句话,“成熟”=“世故+圆滑”。在他们看来,“成熟”意味着磨去棱角,失去个性,变得没有血性,这就必然伴随着纯真和美好的消失,因此,对于自己在不断地“成熟” 这个事实不愿意去面对和接受。然而,人总是要从少年意气走向沉稳成熟的。拒绝成长带来的后果,必定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冲突不断,痛苦不堪。

的确,世故圆滑与成熟在外表上很相似,它们都富有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谙熟社会规范和习俗,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为举止同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保持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世故作为一种处世经验也是可贵的,圆滑也不失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两者在某种意义上也透出些许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试想,如果一个人刚气十足,锋芒毕露,不通人情事理,不讲礼仪分寸,或天真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结果会怎样呢?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处处碰壁,甚至遭人暗算。当然,如果为人处世圆滑世故到不讲是非、没了原则、随风俯仰,或者“遇事绕道走,见错不开口”,则属品行不端,难免为众人所不齿。

成熟建立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之上,以“判断力”和“德性”为必备能力。“德性”指的是让人放心、让人敬重的品德,“判断力” 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力及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成熟在“圆滑”的表层下面蕴含有理性、正直、信仰和刚性,虽然在小事或某些形式方面,可以迁就、妥协、谦和以致糊涂,但在大事大节方面,却一定是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这也即人们所说的“外圆内方”,刚柔相济。那种将内外、方圆、刚柔有机统合起来实需的灵性,才是成熟的标志。

成熟是什么?就精神世界而言,它标志着一个人在对待和处理世间万物、社会人生的时候,有了一个内在自足、持久稳定的价值标尺,不为千变万化的世事变迁轻易改写。成熟是对外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积极适应,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阅历与经验的象征,是丰富、睿智与博大。其他方面可能还包括:人际交往上的周到和体贴、工作上的老到和干练等。从心理角度来讲,成熟来自人的内心信念:自我认知清醒,人生目标明确,总是保持着自我实现的意志力;即使屡遭挫折,身处困厄,或者感觉被生活欺骗了,也会为自己的重新奋起赋予积极的意义。

总之,真正的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只有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石上的成熟,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日积月累,在变易中走向成熟

成熟是一种和谐、美好、幸福的品质,心智成熟即自我实现。成熟的获得,需要一个学习、发展、积累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巴金语);人走向成熟,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甚至是痛苦的代价,在适应环境的变易中追求成长,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实现。

(一)在积极适应环境的变易中追求成长(吸纳→变易)

“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活在此世需要知道此世。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所以,现实中的成长,是“学习→吸纳→变易→适应→实现”的往复循环。

孔子有篇自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讲了他人生六个阶段的“变易”,毫无疑问,他的成长观,足以作为我们精神成长的纲领。

首先要“志于学”(立志研究学问),获得迈向成功的真正动力。此后,便是学而不厌,为安身立命“适道”(达到“道”的境界),实现三十“而立”(懂得依据礼仪立足于社会)。怎样学呢?一是“学” 天地人事。就是通过学习认识外部世界,理解自然界和人界的各种现象与内在规律,用人类文明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二是“长”生命自觉。就是通过实践发展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热爱生命和生活,确立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投身于社会生活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练胆识,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学会独立自主和民主利他,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协同状态。

在成长道路上,我们在学习和思考、担当与坚守中变易观念,变更行为,变化心态,不断积累处世经验,沉淀人生智慧,根除“幼稚病”,逐步形成与外部世界融合、理解、协调且自主的生存方式,终能达至“不惑”(没有困惑)、“知天命”(掌握各种知识并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耳顺”(对于外界的言论能顺心而听并了解其用意)、“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不会逾越规矩)的成熟境界。

(二)在全身心经历生活中自由而全面发展(成长→发展)

人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人的成熟,本质上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人的发展价值取向,认为理想状态是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即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是个性的发展,即人的自由个性得到确立并充分地展示和发展。再次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即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合理化。在这里,人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发展,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表现。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其能否成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想沿着成长阶梯稳步向上,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得“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历生活”,用意志对待命运的挑战,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并充分开发天资,发挥潜能,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就得用理性引导情感,用宽容取代狭隘,自我约束,自我调适,努力保持心理平衡,实现价值信仰、行为方式与思维情感的和谐。

人的发展贵在自觉主动。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长不大呢?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习惯于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往往淡忘了人要对自己负责。漫不经心地生活,必然缺乏对人生的思考;肤浅的感受和体验,何谈对人性、对社会的领悟。人是在点点滴滴的感悟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经历过才会长大。这正如朱熹所言:“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

(三)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自我实现(成熟→实现)

人在本性上具有“自我实现需要”,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创造性是一种性格取向,每个感情健康的人都能够具有这种性格取向。” 人生的主题永远是自我实现。

然而,“生活中美好的情景都是短暂的,而艰辛则是永远伴随着的”(德莱塞语),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必然要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是回避,还是勇敢去解决那些问题呢?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毋庸讳言,凡是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但是,逃避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本身,还不得不接受这一问题所带来的一连串其他问题;而放弃独立思考与自觉反省,逃避困难的考验与挫折的磨炼,也许永远都不会长大、成熟。我们应当做的恰恰与此相反,那就是担当尽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那些问题。尽管这会带来牺牲与痛苦,但担当责任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也是不断成长的必经阶梯。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就是顽强奋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深层智慧,发挥潜能创新,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

生活实践表明,成熟只是健康成长过程的副产品,并不需要时间做标识,隆冬的蜡梅与早春的桃李同样绚丽。关键在于你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实现正向变易,正常发展,并努力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自己。

成熟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能将到达的“成熟”作为终点。大凡成熟的人,一旦获得了他所追求的成熟境界之后,又会发现自己新的不成熟点,这时,他将会奔向一个新的“成熟”目标。也许,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成熟。

需要强调,每个人追求的成熟,应当是属于自己的那种成熟,因为各人的禀赋不同,潜质各异,成长的环境、生活的道路也不一样,其成熟必然烙上个人印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种越长大越孤单的感受。你越往前走,可能与你同行的人会越少,这是自我实现的道路,一条少有人走但每个人都需要走的路。

自强不息,冷静应对人生挫折

自然灾害与社会生活忧患,从古到今都有,人生遭遇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去面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许多成功人士都曾历经磨难,备受挫折,他们正是在艰难中砥砺前行,突破生命困境,用心血凝结成功,催化成熟。

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拜伦认为,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为了更好地走向成熟、取得成功,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挫折;为了少一些失败,我们也许应多研究一些挫折,探讨那些成功者在艰难中的经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www.xing528.com)

(一)观照自我,把握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自身的过失或受到外界的阻碍、干扰,致使目标无法实现、需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人经受挫折或失败,精神上是痛苦的。工作失利或事业失败,让你付出代价与艰辛,蒙受损失与不幸,内心怎不忧愁、难过和失望?丢了面子,失掉信誉,还要面对人群投向自己的“白眼”与讥讽,思前想后,难免悔恨交加,羞愧不安;身处艰难境地,面对诸多不确定性,苦于前途渺茫,内心的焦急与紧张是难以名状的。

轻度的焦虑,几乎人人都有,它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内驱力,但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则会影响身心健康。现在有些青少年生活道路平坦,缺乏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耐力,心理脆弱,争强好胜,因而不能容忍失败,更不甘接受自己失败的事实。他们一旦面对失败与挫折,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那无法排解的消极情绪极容易转化成心理危机,有的人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放弃对成功的追求,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有的人则因思想被卷进情绪的旋涡而愤懑、发怒,以极端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挫折,或无端地发泄、报复,伤害他人,或悲观厌世,轻生自毁,酿成一幕幕悲剧。

生活的智慧,不在于把生活设计得如何美好,而在于做一个冷静深邃的思考者、百折不挠的奋斗者。既然人生不可能不经历挫折,那我们就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观照自我,正视而不是回避挫折,更不能放纵自己的情绪而失去理智。

(二)冷静分析,排除不良情绪

挫折诚然伴随着不幸,但不期而来的挫折,往往又是一种不坏的赐予。因为身处逆境,人会变得冷静和发愤;因为别无选择,反倒促成了奋斗的决心。其实,挫折也是有两重性的,可以说有失有得,失的是代价,得的是教训,那些经验教训无疑为今后的成功垫下了一块块铺路石,也许使人与成功的目标越来越接近。

古人云:“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翻开科学家的传记和演讲,我们发现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成功的对立面——失败。英国科学家戴维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先后试验了七千六百多种不同的物质,失败了八千多次,难怪他不无感慨地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西谚说,人们从胜利中得到的少,从失败中得到的多。挫折的磨难给予人们的往往是独特的视角、铭心刻骨的教训,它使人更清醒理智,它催人发愤图强,可以挖掘人的潜力,催人成熟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不啻是人生的好机遇:领略了挫折,更能感到成功的厚重;经历了苦难,更能理解幸福的真谛。

挫折的意义,必定是在无可奈何之后才逐渐显示出来。如同我们小时候学走路难免会摔跤那样,成长的历练过程,既无从跨越,也不能省略,某些挫折和失败,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也是其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活中的挫折无法预卜,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迎接挫折和苦难的精神准备。这样,即使厄运与挫折降临,我们也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既不低估失败的严重性,又能看到蕴含于事物之中的光明秉性,从而激发生命潜能,矢志以赴,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走出生命困境,变失败为成功,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幸可以毁灭人,也可以造就人,只要你不被自己打败,就没人能将你打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你也将失去星星”(泰戈尔语)。

(三)积极应对,在挫折中奋起

我们知道,许多伟人的不朽业绩都是在苦难中诞生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挫折本身能造就英豪,真正铸就了他们辉煌人生的,是他们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1)冷静对待。用理智改变消极的心态,是一种最佳的应对方式。一旦挫折已经发生,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正确地分析和解释这一事实,因为人对事实的认识会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境,左右下一步行动。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要及时转换视角,迅速摆脱消极的心理反应,把困难与挫折看作是磨炼意志的机遇,坚定信心迎接困难的考验。事实上,一时一地一事所遇到的挫折,仅仅是一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正确处理好局部的失败,是不会影响全部人生积极运转的,而我们争取其他部分的成功,反过来也会为失败的局部在今后获得成功提供新的可能。

(2)正确归因。面对挫折,要冷静分析,全面考量。如果挫折属于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就要以豁达的态度正确对待,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求全自责。如果所面对的环境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再努力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生活中的艰难与坎坷,也有些是由于自身的冲动和冒失造成的。如果挫折属于主观因素所致,就要认真反思,分析成因,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磨炼心性、为折翼疗伤的过程中,进一步剖析自己,重塑自我,加深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从而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和努力的方向。

(3)合理宣泄。这是一种受挫后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积囿于内心的烦恼可以倾心向好友诉说,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可以向信赖的师长坦露,面临的压力和心理焦虑也可以写在日记里,有心理学家还赞成用眼泪消除烦恼。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缓解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痛苦,排解心理困扰引起的压力,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当然,这种宣泄应是“合理”的,即既不自虐,也不伤害别人。

(4)转移升华。这是一种建设性的适应方式。就是避开内心的情绪冲突,不去想它,尽可能躲开困扰心理的外部刺激,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的、能产生愉快体验的事情,用愉快的活动来充满自己的时间,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淡化心理的烦恼和创伤。如果在遭受挫折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将内心冲突升华到刻苦学习、自我超越中去,那么,挫折就能够使人奋发图强,困难就将变成动力和契机。

(5)调整补偿。就是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受到挫折后,面对难以克服的某些困难,要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动机,选择正确途径,完善行为方式,以求长远目标的实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适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身份,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因为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才能正常发挥。

应注意,生活中往往有一种隐性逆境,即人际互相不理解信任、不宽容友善而形成的紧张关系,同样会给人带来麻烦甚至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采取由外而内的逆境突围,因为单位外没有那么多利益攸关者,干起事来更容易成功。

(6)自强不息。《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讲,天道永远处于周而不息运转生化过程中,君子因此也应该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获得永恒的价值。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失败过一次,就整日灰心丧气,处处以失败者的心理来看待世界和自己,天长日久,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失败者。其实,失败过并不等于是最终的失败者,关键看你如何确立自信,重新选择,这已为许多成功者的经历所验证。动态的人生之路哪能步步芳草呢?机会多了,必然要选择一些,放弃一些;行动多了,必然是收获一些,遗落一些。现实的结局可能是“屡战屡败”,但个人的选择却必须是“屡败屡战”。

追求“日新”,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的应有之义。而要真正做到自强不息,还应自觉地与厚德载物结合起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出自《周易》,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一个人若想最终成就和谐人生、理想人格和盛德大业,就要在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培育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和博大胸怀,并使二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亲爱的朋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当你百折不回,勇敢地跨过失败的艰难路程时,成功的坦途就会到来。事实表明:“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会受挫折,有许多人后来反而在挫折的地方长得最结实。”(海明威语)信心是命运的主宰。确立了自信,才会有思想、有激情、有活力去凝聚面对世界的力量;确立了自信,才会清醒地观照自我,全方位地审视环境,仔细掂量那些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力量,千方百计地吸引机会,创造命运,发现并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走向成熟之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带着老祖宗的智慧成长。中华文明独具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特质,其知识体系以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社会群体为价值主体。尤其是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倡导人类对自然之道的尊崇、顺应和效法。在传统思维中,天文也好,人文也好,二者有别又紧密相依,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互相为用的统一体,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矛盾的运动变化;“变易就是成熟”。当我们与时俱进,应对变局,通过奋斗与创造不断解决各种生活矛盾实现自我时,自然就顺应了天道而不断地走向成熟。

格言警语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管子·权修》

★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邓小平

★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纪大小),真诚而全心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  ——【德】韦伯

★同情他人,这种心理共感性的发达,意味着个性的成熟。  ——【日】田崎醇之功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宽容,宽容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人类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存在的一些弱点理解。  ——方洲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周国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

★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和同样的面孔,则是一件好事。  ——西塞罗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英】培根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法】罗曼·罗兰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失败是通向成功的摇摆不定的桥梁,桥下面虽然是惊涛骇浪,但只要不畏艰险,勇于跨越,就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瑞典】诺贝尔

【注释】

[1]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朝建立者商汤在天天对之盥洗的盥洗盆上,刻上这句铭文警示自己。铭文的意思是说,诚然如果有一天能够获得新的进步,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而且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