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恋爱和异性交往指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恋爱和异性交往指导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教育学者目前普遍把发生在中学生中的恋爱行为称之为早恋,并认为它是一种不成熟的、不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为,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加以积极疏导和限制。其次,中学生的人格还处于相对不完善阶段。另外,目前影视节目中过多的青年男女恋爱镜头也在中学生恋爱的发生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因素是中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恋爱和异性交往指导

中学生恋爱通常意义上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同时又比法定结婚年龄小很多的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里的恋爱行为。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此概念的界定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异。我国教育学者目前普遍把发生在中学生中的恋爱行为称之为早恋,并认为它是一种不成熟的、不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为,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加以积极疏导和限制。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中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中学生恋爱是有着它的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根源的。

首先,中学生处于身体尤其是性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由性激素刺激所产生的朦胧的性意识直接就是指向异性的。所以就决定了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只能是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分析、设身处地的教育以及遵循身心发展脉络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限制和粗暴地扼杀。否则很可能造成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和异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以后的恋爱、婚姻埋下隐患。

其次,中学生的人格还处于相对不完善阶段。师长的批评、学习压力、生活的苦闷都会成为他们幼小心灵天平向同龄的异性倾斜的动力。因此对于孩子发生的恋爱行为,师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训斥或打骂,而是应该反省自身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信任和温暖。

另外,目前影视节目中过多的青年男女恋爱镜头也在中学生恋爱的发生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学生时期不仅是学科学、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环境、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他们恋爱往往是在单纯与好奇地模仿影片的“酷仔”“靓妹”中开始,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艰难成长,最终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夭折甚至扭曲。所以抵制不良影视产品,建立正确而健康的交往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神圣使命。

心理因素是中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在进一步分析中学生恋爱问题的内在动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赵鑫珊、李毅强所讲的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即在男女合为一体的时代,地球上的人是两性体,即没有男女性别之分,而是一个完整的人(Circle men),就像一个完整的全圆。他有四条腿,四只手臂,两颗心脏,两副面孔。这样的人拥有很大的力量。上帝为了便于统治,便下决心要削弱人类的力量,于是将完整的人切割开来,一分为二:男人是个半圆,女人则是另一个半圆。后来,人的一生便为爱所驱使;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去寻找那原先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爱是为了渴望完整,渴望医治所受到的元(原)创伤。或者说是为了康复。这个人为杜撰出来的神话,既满足我们对中学生恋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为什么的情结”,也满足了对中学生青春期性激素分泌驱使接近、依恋异性心理形而上的解释。

本来寻找另一个半圆的历程是相当复杂和艰辛的——这其中既包含着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包含着正确发展人际关系,建立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的过程。一般来讲,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中,与异性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www.xing528.com)

1.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这属于上面提到的少数人)。

2.变态的竞争心理。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慕虚荣”心理(多为女生)。

3.炫耀心理:青春期的中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中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多为男生)。

4.从众心理。有的中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的“榜样”,甚至一些“好朋友”的撮合,也开始了行动。

5.调剂生活。这主要发生在文化课程学习尖子生身上,这部分中学生由于日常学习生活紧张,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为了使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得以缓解,便在课余时间与异性密切交往而倾泻心理不良。

青春期对异性朦胧的好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单相思”,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从那个年龄阶段过来的人,都曾经有过的共同经历。所以我们既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提高警惕,又不要对此失之过严。这就有必要对中学生恋爱问题进行心理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