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泳运动员陆上训练中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成果

游泳运动员陆上训练中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教练员对主要因素排序,如表4-1所示。几位教练都表示,经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这就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场地与器材有了新的要求。

游泳运动员陆上训练中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成果

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教练员对主要因素排序,如表4-1所示。依本研究需要,只对其中60%以上的选项进行分析。

表4-1 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影响因素调查表(n=30)

(依据教练员调查问卷统计)

1.教练员训练理念与知识结构对陆上体能训练的影响

教练员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计划的制定,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负荷的控制都在教练员训练理念的支配下完成。当前竞技游泳竞争性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强,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在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中保持领先是我国优秀游泳教练员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原来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训练模式早已满足不了一线训练的实际需要,伴随而来的是前沿的训练理论,高效能的训练手段、方法,丰富多样的器材设施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训练模式。如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对水上训练进行同步监控,利用遥感技术对水中动作进行拍摄、反馈与解析,采用一些专项训练器材促进身体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突出运动员个性化特征。从单一、固定的动作维度与运动轨迹,发展到无固定运动轨迹与多维度动作,从而使游泳陆上训练效果得以显现,最终为水中训练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正是训练理念的转变,游泳陆上训练受到大多数教练员的重视,接受访谈的教练员都表示陆上训练是游泳训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重视程度,如图4-1所示。这充分表明陆上训练在提高游泳运动员力量水平,改善柔韧性、增强核心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教练员肯定。

图4-1 教练员对游泳陆上训练重视程度调查(n=30)

考虑到教练员在对运动员成绩提高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国行政部门每年都有专项经费对游泳教练员进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以徐国义、刘海涛等为代表的优秀教练员多次前往以美国AP、VSP等全球顶级体能训练机构以及春田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进行学习与交流,开阔眼界、转变理念,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提升,尤其对陆上体能训练整体把握的科学性与组织实施的合理性。几位教练都表示,经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虽然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部分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很多方面仍显不足。传统训练具有强烈的“物本”特征,使游泳训练的安排依然从专项训练角度出发并总结出一系列原则、原理与方法。以澳大利亚、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教练员,他们的训练过程则体现各要素的和谐,突出“人本”与“物本”的关系,在保障和优化“人本”基础上重视“物本”。具体体现在从避免伤病、突出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基础上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训练流程,大到年度计划,小到课次内容安排都处在高水平训练过程中。

另一方面,我国教练员表示获取国际最前沿游泳训练信息的渠道狭窄以及消化吸收各类优秀实践成果相对滞后,都影响到自身水平的提高。希望有关部门增加教练员学习与提高知识水平的路径,积极邀请国外高水平教练来国内进行授课与探讨,及时更新我国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结构,为游泳一线训练培养更多能力强、勇于创新和思考的教练员。

2.场地与器材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的影响

无论是国家集训队还是各省队,对于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陆上训练的场地与器材都可以基本满足实践的需要。教练员对陆上训练场地器材的认可程序的调查,如图4-2所示。

场地与器材对陆上训练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国家游泳队的设施最为齐全,游泳馆本身就有等动训练、铁片拉力、综合训练器以及各种悬吊、瑞士球等,在游泳馆的外面既有标准田径场,又有硬件先进的体能训练中心,可以进行一般身体练习与专项身体练习。

图4-2 教练员对陆上训练场地器材的认可程度调查(n=30)

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些基本的动作模式、伤病预防、神经—肌肉激活、恢复再生训练等具体内容,尤其以美国职业体能为代表的体能训练把重点从肌肉力量练习转移到动作质量,在多个平面上进行多关节的整合训练,并在负荷与速度的变换过程中完成大量高质量的动作。这就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场地与器材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专项训练,还具备康复、恢复以及营养等功能。具体实践中牵涉到不同主导素质的组合训练,场地各个功能训练区的衔接就要注重训练流程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多人训练轮换的便捷性,从而增加训练效果与效率

依据在国家队训练现场观察发现,除去身体素质训练器材外,一些新颖的训练器械也呈现在游泳陆上体能训练中,综合性的器材具有代表性的有:塔式体能机和多功能超等长训练凳。

(1)塔式体能机是一种集专业体能训练和康复训练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拉力训练系统。其具体功能体现在提高肌肉平衡能力,增强核心力量稳定性,通过独特隔离式结构设计,可供8名运动员同时训练。使用起来更加灵活、简便,支持推、拉、坐、站、躺、摇摆、旋转、升降和跳等多种运动模式,有助于发展腿部、臀部、躯干和上肢专项力量。这种器械还可以配合如平衡垫、瑜伽球、超等长训练凳等多种训练工具一起使用,整套器械可衍生出100多种训练手段供游泳运动员使用。

(2)多功能超等长训练凳是在不同的训练模式下,满足运动员进行向心训练和离心训练需求。通过一系列的跳跃、屈曲、伸展和转体动作,强化游泳运动员的动态肌肉结构,帮助构建和强化运动员的肌肉记忆。系统使用明显增强运动员的单腿力量,垂直弹跳能力和转体能力,尤其提高游泳运动员出发时腿部爆发力效果显著。

国家游泳队教练员表示,游泳运动员的核心稳定训练不是简单的腰腹练习,必须通过专业的训练器材与手段对腰腹深层肌肉进行激活与运用。国家体能训练中心一种可在任意水平面内进行动作设计的器材,模拟非稳定状态训练,通过平台的高度、灵活度和倾斜度调整扰乱站立位或者坐立位的稳定性,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觉和本体感觉

另外一些具体的训练器材,依据游泳运动员体能各主导素质训练的不同目标进行功能分类,如表4-2所示。

表4-2 陆上体能训练器材分类

(www.xing528.com)

(依据王雄等人资料汇编)

依据器材功能的分类可以了解到当前游泳陆上体能训练不再是独立、脱离水上训练与实际比赛的大负荷身体素质练习,能够把运动员能量代谢训练,身体姿势训练与素质训练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发展运动员肌肉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和稳定能力,使之表现在复合、系统、完整的专项竞技行为之中。

3.水上训练负荷与效果对陆上体能训练的影响

训练负荷是提高游泳运动员成绩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水中训练负荷中量与强度的合理搭配决定着课次的训练效果,以及陆上训练的整体安排。从人体科学角度分析,训练是以负荷的变化组合打破人体内环境稳态,使机能系统出现非衡状态,通过人体自我调节逐渐产生适应,从而提高运动水平。徐国义教练表示:“手段与方法都很好学习,游泳训练的难点就在于负荷控制,负荷过轻,不能充分刺激机体;负荷过重,对机能又造成损害。在游泳训练中,负荷强度比量度更难把握,必须以比赛实际强度来安排训练,即使是技术练习,也要在85%以上的强度完成”。陆上训练与水上训练构成一个完整的游泳训练,依据不同阶段目标的变化,水陆之间的负荷比例呈现动态调整。

例如,对5名奥运会决赛运动员以及两名欧洲青年水平的运动员(4名200米运动员、3名100米运动员)奥运周期中的训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各阶段强度训练量统计,如表4-3所示,在水上大运动量阶段,偏重有氧训练时,应增加力量训练时间,在水上突出强度阶段,力量时间需要减少,在减量阶段应该优先减少陆上专项力量时间,突出力量强度训练效果。

表4-3中的数据也表明,游泳水中训练负荷的强度因素对陆上训练的安排超过量度,因为长时间的低强度、大运动量水上训练容易引起疲劳堆积,如在机体不充分恢复的情况下进行力量训练,一来容易引起肌肉的弹性等功能下降,训练质量无法保证,二来较长时间的低强度水上训练,力量训练强度效果较差,无法为技术训练提供有效的身体支撑作用。在训练现场可以观察到一些运动员上午水中训练疲劳堆积以及恢复不够,下午陆上力量练习课不能保证质量完成任务,并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体现出强度作为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训练的核心要素,是今后训练负荷安排的一个发展趋势,另外短距离与中长距离运动员在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体能特征不尽相同,也需要教练员在训练整体设计上尽可能依据专项特点安排陆上体能训练,并成为重大赛事备战的主要策略。另外,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理适应存在个体化因素,水陆负荷的构成以及比例安排必须考虑这方面因素。

表4-3 雅典奥运周期不同阶段游距安排一览表

(依据陆一帆等人资料汇编)

4.竞赛次数与安排对陆上体能训练的影响

竞赛与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化训练提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基础与前提,而竞赛又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最好途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近年来,比赛频率大幅增加是竞技游泳运动的一个明显趋势,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除了参加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还要参加两年一届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每年世界杯短池赛、跑站赛,以及国内冠军赛与全国锦标赛。随着赛事增多,比赛形式与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赛量甚至在全年训练量中都有一定比例。尤其是国内优秀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要频繁出现,而且保持时间也在延长,这就对陆上体能训练水平与训练、比赛后快速恢复的手段与方法有了更高要求。但是在年度赛事数量大幅增加这一世界游泳运动发展总体趋势中,我们只看到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赛次数增加,却并没有认真分析赛事增多背后是训练安排做出的变化,就单纯地提出“以赛代练”这种盲目追求比赛数量的应对措施,不仅不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很有可能使训练走向反面,造成系统训练时间减少,训练负荷过大,运动员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导致运动员过度训练。一些学者和教练员也提出比赛数量的增加与训练质量提高之间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潘佳章教练在访谈时专门提到,赛事增多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对游泳项目,即使是高水平运动员,基础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过多的比赛使得准备期训练并不充分,体能过多消耗使竞技状态容易在大赛中出现波动。

表4-4 教练员对年度参赛适宜次数调查表(n=30)

(依据教练员问卷统计)

对于年度参赛适宜次数的调查,如表4-4所示,26.6%的教练员选择了3~5次,60%的教练员选择了5~7次。这表明大多数教练员都认为适宜的比赛次数可以有效保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游泳训练现场与教练员交流也发现,年度控制在3~5次参赛的教练员都以重大比赛为终极目标,而一些短池赛、跑站赛都采取以赛带练,边训练边比赛,用比赛强度作为一种训练负荷,并不是特别看重比赛成绩,运动员陆上体能各个主导素质训练都可以充分发展。另外通过异地参赛尤其是国外比赛,对运动员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一种培养,表现在前往比赛地热身、训练的时间安排,与国外其他选手交流学习,都是对个人能力的促进与提高。

23.3%的教练员选择7次以上,这些教练员执教年限相对较短,认为需要各种比赛来快速动员身体机能以及提高快速恢复的能力,比如长距离运动员也参加一些短距离项目,适应不同泳距负荷对机体的刺激。但是这种参赛频率使得陆上体能训练在下半年得不到系统训练。一些刚退役步入教练岗位的教练员表示,作为运动员时期年度比赛次数少,应该1~2月就参加一次比赛,也只需要在全运会以及奥运会这样重大比赛的赛后有5天左右的休息时间,其余比赛结束后积极训练,让运动员提前适应这种多赛事的训练节奏中。但是这种安排效果如何,并未在训练实践中得到有效验证。

而大多数教练员都选择5~7次,主要体现在适宜的参赛次数是运动员获取重大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这些教练员对于比赛性质分得非常科学,上半年度全国游泳冠军赛主要是检验冬训效果,获取国家队比赛资格。夏季与秋季主要是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这些为国争光的重大比赛,全运会牵涉到各个省份荣誉,也是全力以赴参加的重要赛事,在每年11月开始的各种跑站、短池比赛主要起到检查作用,依据运动员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陆上体能训练做好规划设计,为水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打下身体基础。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游泳陆上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必须依据比赛的重要程度以及参赛的主要目标对赛事进行分类。目前年度赛事中,下半年度的赛事明显多于上半年度,这就对年度陆上体能训练的周期、负荷以及手段方法安排有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5.训练体制与领导重视程度对游泳陆上体能训练的影响

体育体制是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系统,在我国主要以“举国体制”为驱动力推动奥运竞技项目的管理、训练和竞赛。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提高游泳、田径和水上三个大项的成绩,提出的“119工程”,即三个大项加起来119块金牌。可见游泳在奥运备战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目前游泳的训练体制主要以政府拨给财政经费,运动员、教练员的进入输出由行政部门实施,具体表现在业余体校,市队与省队之间形成“一条龙”的人才训练选拔模式,在省队与国家队之间衔接上借鉴其他优势项目的经验,提出“大国家队”概念,改观以往国家队与地方队各自训练的状态。国家游泳队领队许琦博士表示:推进各级游泳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国家游泳中心专门组织一支国家二线队,并且队伍的存在成为常态,二线队不是各个省队队员简单的人数堆积,而是选择游泳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一起,接受最前沿的训练理念与方式、方法。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还为二线队准备了陆上体能训练专家、运动医学专家、裁判专家、心理专家等,为他们组建专门的科研服务保障团队,享受着国家顶尖运动员的训练条件。依据对二线队运动员的实际观察,一批优秀运动员已经成型,达到健将水平人数在不断上升,不少运动员已经被国家队功勋教练选中,进入国家一线队伍行列,这些变化都是由训练体制所提供。

但是针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国家队主要通过上半年的全国游泳冠军赛选拔重大赛事运动员,很多教练员就把竞技状态的巅峰调整在该项赛事上,提前出成绩,一些主导身体素质没有充分准备,就加大水中训练强度以刺激机体,以及赛前减量期又把力量素质的训练负荷减少,这样陆上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就被破坏,为高强度比赛的身体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出现部分运动员下半年度一系列比赛状态不稳定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