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白山森林采伐习俗:爬犁头的重要性

长白山森林采伐习俗:爬犁头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爬犁头是山场子上专门管理抽林子爬犁的把头。此人往往身经百战,一张爬犁两头牛,他要管理人和牛。坡口,是指这条爬犁道的最高处,这样的地形人趟得慢,木头走得快,往往最容易“叠被”。挑选好的辕牛,一头往往比“稍牛”价要大得多。为了减少每组爬犁的成本,除了辕牛、稍牛花大钱外,腰梗子什么牛都行了,主要是为了成套。一副爬犁套,三头牛,缺一不可,缺了也不吉利。放牛也是爬犁头的事。爬犁头——袁正学

长白山森林采伐习俗:爬犁头的重要性

爬犁头是山场子上专门管理抽林子爬犁的把头。此人往往身经百战,一张爬犁两头牛,他要管理人和牛。特别是他要指挥“挖杠”的和负责“对吊子”的人,时时挂吊子摘吊子。

吊硬了(装多了为吊硬),吊软了(装少了为吊软),都不行。特别是到“坡口”。坡口,是指这条爬犁道的最高处,这样的地形人趟得慢,木头走得快,往往最容易“叠被”(木头从后往前挤向前方一层层摞起来)。而牛在“道槽子”里走,眼看到坡口,为防止“叠被”,牛要赶紧赶。快赶时,喊:“驾——驾驾!”

停下时,不喊停,喊:“拴——”牛就会站下了,山林里赶爬犁套的人与平原地区车老板子吆喝牲口不同,爬犁头要特别熟悉牛马的习性。此人从前往往是牲口贩子,或者是常年跑外的“车豁子”(老板子),所以他对各样的牲口极其了解。

如抽林子选好牛,会坐坡。挑选好的辕牛,一头往往比“稍牛”价(爬犁最前边的那头牛)要大得多。到坡口最怕辕牛不坐坡。选牛时要看看牛的后腿窝宽不宽,如腿窝宽,这样的牛喜欢坐坡,多大价都要。再就是选稍牛。稍牛和辕牛一样,一定要听话,鞭子怎么钩,就怎么跑。稍牛的价略次于辕牛。中间的牛叫“腰梗子”。为了减少每组爬犁的成本,除了辕牛、稍牛花大钱外,腰梗子什么牛都行了,主要是为了成套。一副爬犁套,三头牛,缺一不可,缺了也不吉利。在山上赶爬犁,爬犁头不停地跑,早起天没亮就干,下晚到小半夜。从这个楞场到那个楞场,一天跑两个来回。拉爬犁的牲口,到春夏老排一起,山场泥泞了,牲口就放进林子里养着。放牛也是爬犁头的事。但他往往交代给“小打”后,自个休养一下,等八月秋风一起,再去赶爬犁。(www.xing528.com)

爬犁头放牛有他的高招。把牛散放在林子里,定期叫人去送盐。盐撒在固定的木头上(往往是一棵倒树),送盐的人往往一喊:“喵——喵喵——”牛就知道,于是来了,或敲牛梆子(一种唤牛的木具)。在长白山区,各家主人对各家的牛有一定的呼唤方式,那就是梆子点。有的是:“梆——梆——梆——”大三点;有的是“梆——梆——”大两点。各家牛熟悉自己主人送盐的梆子声。梆子很有意思,是典型的长白山里的木文化遗产。木文化,反映在长白山区使用木头敲击出来的一种声音之中,形成一种有独特意义的地域文化,比如老山里这种“木梆子”的使用,就是一种神秘的长白山森林文化。

据尹乐祝《梆子声——长白山区的秘密语言》记载(他曾经在长白县新房镇一带采访了80岁高岭的王立德老人和他的妻子以及老木把韩文海等人,这些人都是长白山木梆子的制造者,也是敲击者)。从前,山里人一堆一块,居住较分散,人烟稀少,人们不便大声说话。主要是因为大声说话怕引来野兽,又怕冲撞了“山神”。但人又不能不说话、传送信息、表达用意。那么怎么办?于是山里人发明了敲击木梆子的方法。这是山里人智慧的结晶。如人家饭做好了,只能饭等人,不能让人等饭,饭一好,就以敲梆子为号,“通知”山里的丈夫回来吃饭;告诉放牛的人回来歇着;招呼放山的人回来睡觉等等。这些复杂的“内容”全靠使用这种木梆的敲击声来表达。这种梆子一般用黄檗、青干柳木制做,因这种木头木质较软,声音响且脆,声音传得远。这种梆子直径17—18厘米,长70—80厘米,有圆柱形的,也有两头为圆、中间扁扁的。无论什么形状,梆子两头都留有5—6厘米树皮,以防梆子干裂。木梆中间有一扁口,以便用凿子挖空里面,两头带树皮的地方用木钻各钻一孔,用麻绳或苞米胡子(苞米须子)缠在头上,使声音淳厚。敲梆子的木槌一般用柞木或水曲柳等硬质木做成,长30—40厘米,粗若拇指。有些讲究人家,还在梆子两端刻上花纹,还有雕龙描凤的,十分精致有趣儿。梆子声没有固定节奏,分要叫的人的远近和内容而定。而且敲时各家有各家的暗语,也就是长短、轻重和快慢等声音的不同。可奇怪的是各家的牛、马都能听出各自家里敲的声音。这是一种辅助语言使用的民俗,也是一种特定的森林文化。

爬犁头——袁正学(在抚松漫江一带的山里从事山场子活,2012年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