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其体裁特性研究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其体裁特性研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常规”下的作曲风格以对位描写为主,突出场景的质感;“第二常规”下的作曲风格注重歌词的表现力,不拘泥于单纯应用对位规则,这种创作手法是一种突破性超规则创作。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常规”作曲手法高于文艺复兴时的传统创作手段,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处理方式,使某些不协和音也可以成为增强歌词表现力的音调类型。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其体裁特性研究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单从音乐内容上来说涵盖了当时人们先进的思想,是早期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在创作上该时期音乐层次对比相当鲜明如快对慢、喧哗对柔美、高对低、独奏对全奏等,而且同以往音乐相比该时期音乐写作技法也有了明显提升,音乐情感也更加丰富,风格与古典美表现形式也更具特色。人们常说“古老风格”或“严谨风格”,是指以法国传统尼德兰复调遵循的规则为主的创作风格,扎利诺所著的《协和的体制》对这一创作风格进行了详细讲解。到了巴洛克时期,创作家们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出现了不同于“古老风格”的“现代风格”。这种“现代风格”也叫“装饰风格”,以拓展音乐表现形式为手段,使演奏活动充分彰显词曲内涵,超越了传统的规则设定,一些作品中突然出现的不协和音,是这种风格的具体表现。

以《牧歌集》为例,蒙特威尔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开创性地使用了不协和音。这种新的创作手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中包括一些批评的声音,如来自意大利的阿图西。阿图西出生于1540年,是一位理论学家,其发表的《阿图西,或是不完美的新音乐》一文中,论述了蒙特威尔第作品里的一个片段,他认为《冷酷的牧羊女》中牧歌部分的片段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并不完美,存在缺陷。在《冷酷的牧羊女》中,13小节的缺点就是突然出现a音与f音之间的转换;19小节和21小节没有注重留音的存在,欠缺对留音的弹奏。

上述问题在《牧歌集》中做了详细解释。在第五卷前言部分,蒙特威尔第讲述了一种新思想,即“两种常规”。他将文艺时期的复调试“古代风格”称为“第一常规”,将自己独创的创作手法称为“第二常规”,两种常规都是创作中常用的创作风格。“第一常规”下的作曲风格以对位描写为主,突出场景的质感;“第二常规”下的作曲风格注重歌词的表现力,不拘泥于单纯应用对位规则,这种创作手法是一种突破性超规则创作。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常规”作曲手法高于文艺复兴时的传统创作手段,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处理方式,使某些不协和音也可以成为增强歌词表现力的音调类型。蒙特威尔第的弟弟朱里奥在1607年时,发文支持哥哥的创作风格。在他看来,传统的“第一常规”创作手法过于关注音乐调试的类型,忽视词曲蕴含的深刻情感;哥哥的“第二常规”创作手法反其道而行,将词曲韵味作为创作核心。这样的观点解释曾盛行一时。此外,蒙特威尔第与阿图西在音乐认知方面的对立争论,增强了蒙特威尔第的知名度。(www.xing528.com)

其实蒙特威尔第是受到柏拉图哲学理念的影响,进而展开创作的。我们以《理想国》的内容为例来展开分析,柏拉图曾经在《理想国》中阐述道:音乐应该以歌词为主,旋律应该追随歌词,歌词才是歌曲创作的灵魂,歌词比其他元素要重要得多。朱里奥在研究音乐的发展历程时发现,虽然柏拉图的思想比较前卫,但是他的这一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被人关注。罗勒,一名意大利作曲家,他是柏拉图音乐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他开拓了“第二常规”思想,他是最先将“第二常规”创作手法应用到音乐作品中的作曲家,然后,蒙特威尔第将“第二常规”创作手法的使用发展到了顶峰。“第一常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维拉尔特的作品中,但是第二常规创作手法体现在非常多的作品中,蒙特威尔第的作品第二常规的创作手法体现得尤为明显。蒙特威尔第主要是通过音调旋律的变化和波动传递歌词的具体内涵以及歌词所包含的情感,这样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当时,“第一常规”和“第二常规”的创作手法非常流行,很多理论家都关注这两种创作手法的使用,在17世纪中期,知名研究学者马尔科·斯卡契发表言论称:当代创作家对“两种常规”创作手法以及“三种风格”的应用非常灵活,这里说的三种风格包括室内形式风格、宗教式风格以及戏剧式风格。他所认为的“两种常规”创作手法和蒙特威尔第认为的“两种常规”创作手法具有较多的相同点,马尔科也认为“第一常规”创作手法和“第二常规”创作手法存在和声以及歌词认知的区别。他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若斯坎提倡使用“第一常规”创作手法,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即使是如今也有很多人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