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

右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换句话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右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无论在理论创新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积聚成形,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靓丽。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6]

(一)行稳致远擘画生态文明建设蓝图

2015年3月24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确立了新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领域。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换句话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方式、绿色化评价体系,已经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蓝图已经绘就,并将为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指引方向。”[17]

(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8]“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建立健全了绿色发展政策,有力弥合了理念和行动间的鸿沟,大大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19]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www.xing528.com)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了详细的规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及将林业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范围等。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升到依法治国的高度。此外,2015年1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舆论界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是我国经济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新常态的法制保障。2015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和新实践。2015年9月颁布的《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涉及六大理念、六大原则和八类制度。十八大以来,‘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水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16)等三大污染条例颁布实施,“新环保法、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约谈制度、巡视制度、垂管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红线制度等陆续出台实施,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尽快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1]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不仅填补了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基础性制度的许多空白,还为生态文明建设从整体上搭建了一个系统框架并作出了详尽规划。

(四)史无前例有效推进生态民生福祉

“生态福祉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能够为主体带来最大幸福和满足体验的一种生活状态。”[22]生态福祉概念的中心含义是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包含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的感知、体验与享用等在内的多元综合概念,既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也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持续不断的环境治理,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蓝天和绿水。“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0.6%。”[23]我国颁布实施《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制定25个行业的淘汰行动计划,关闭相关淘汰物质生产线100多条,在上千家企业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转换,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25万吨,占到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圆满完成《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规定的各阶段履约任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颁布实施。《大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24]“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5]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就意味着,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要丰衣足食,而且要美丽舒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为百姓谋取“生态福祉”。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既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