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右玉样本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右玉样本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原始文明。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首先,从狭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是相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具有以往文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最后,中国正在积极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中国及时认清形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作出战略调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以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右玉样本

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原始文明。在原始文明中,人类通过采集野果、狩猎野兽捕鱼等方式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维持生存的产品,因此原始文明也被称为渔猎文明。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无力去改造自然,只能依附、匍匐在自然脚下,遵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其他动物一样,挣扎在自然系统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已经开始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人类的行为通过食物链的信息传递反馈于自然,只是二者力量过于悬殊,以致呈现出自然单向支配人类的景象。原始人头脑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还处于朦胧、混沌的状态,人类对图腾的崇拜、对神话的想象便是确证。可以说,在原始文明中,人类对自然是一种单向的依附关系。人类逐水而居、竭泽而渔,毫无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人类不得不为了新的水源和食物而不断迁徙。一次次的迁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造成的破坏完全在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之内。同时,在不断地迁徙和实践中,人类发现迁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问题,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驯养动物、种植作物技术,逐渐孕育了伟大的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恩格斯和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真正的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从生产力角度看,随者金属农具的产生,尤其是铁制工具的使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畜力耕田、沤制绿肥等农耕技术的发明,再加上人类对风力、水力等的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在劳动对象上,也摆脱了对自然界“现成产品”的直接依赖,不再仅仅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而是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兴修水利、开垦良田、耕种作物、养殖家禽。在生活方式上,人类摒弃了迁徙的方式,转而选择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地域定居,进而繁衍生息,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村落乃至城市也随之产生。在物质文明长足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创造了无数瑰丽的精神文明,生动的文字、科学的制度、优美的诗歌、雄伟的建筑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不朽瑰宝。在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变得更为密切,人类在不断地实践和反复总结中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来驾驭和征服自然。同时,人类的自然意识也有部分觉醒,反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注重保持生态平衡以延续人类发展。

工业文明。近代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帮助资产阶级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坠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1]蒸汽机电动机,从石油到核能,在近代经典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实现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不再局限在陆地和海洋,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进入了宇宙空间。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变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在思想观念和物质生产两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在思想观念层面,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由敬畏、崇尚自然向渴望征服、支配自然转变,人类开始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高呼着“向自然进军”的口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工业时代的主流。在物质生产层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被认为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且不惜以环境为代价,人类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更为可悲的是,人类将物质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排回自然界中,这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双重破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对外殖民和扩张将这种生产方式复制到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此,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忽视自然的承受和修复能力,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光化学污染、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土壤沙化等问题频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孕育、萌生于工业文明之母体,又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首先,从狭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是相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而言的。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掠夺自然的基础之上的,人类的活动陷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此以往,物质资源日益贫乏、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日益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文明发展的兴衰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当人类能够友好地利用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人类文明将朝着繁荣发展;反之,文明将无法逃脱衰落的宿命。所以有学者指出,工业文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需要在一个新的时空、新的模式中展开。其次,生态文明是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以往文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生态文明汲取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亲近自然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民主法制等积极成果,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发展为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发展模式,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既不同于农业文明的低技能、低效益、低水平,又摒弃了工业文明的高生产、高能耗、高浪费的良性循环模式来发展经济,实现生态文明的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最后,中国正在积极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人口众多,是人均资源贫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未能成功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卡夫丁峡谷”,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但是,中国及时认清形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作出战略调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以来,全党全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英国《卫报》曾刊登过一篇评论,它认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中国正一次次以坚毅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引领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www.xing528.com)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123456”,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其中“1”是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2”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项制度;“3”是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三个角度回答了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的重要任务、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四点认识,即“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12]“5”是提出了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解决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系统;“6”是提出了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3]

十九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4]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处理好当代发展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发展不能局限于眼前和当代,而是要立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