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午间演讲:德育的最佳载体

午间演讲:德育的最佳载体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学期第一轮的“午间演讲”不限主题,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随后的一个月里,我们班上的“午间演讲”进行得格外顺利。至此,“午间演讲”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成——增加了解,彼此熟悉,培养口才,提升能力。果然,我发现,在第二轮“午间演讲”的过程中,思辨的味道重了,讨论的氛围浓了,除了原有的那些作用之外

午间演讲:德育的最佳载体

缘起:

新接手的这一届高一新生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从没有遇见过这么沉闷的班级,40个学生,从第一天报到军训开始就习惯保持沉默。你问什么,他也会回答,但是答案绝对言简意赅。你不问,他便什么也不说。同学之间私下的聊天是有的,但范围很小,三言两语便已结束。别的班级热闹的拉歌已经开始,我们班却还在静坐。我仔细地在旁观察,其实还是有几个学生蠢蠢欲动的,但当他们看到周围同学的沉默之后,又会把头重新低下。也许还需要时间足够熟悉吧,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开学一个星期之后,不少任课教师向我反映,我们班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有一点让他们很不舒服——课堂气氛太沉闷了!老师问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总是寥寥。“他们是听不懂吗?”“应该不是。我课后个别找他们询问的时候,他们反馈基本上都能听懂,只是课堂上不习惯表达。但这样,课堂进度的推进一定会受到影响的。樊老师,一定要想想办法了。”

是的,一定要想办法了。

实践:

我回想起开学后第一次班会,我们的主题是“这个九月,重新起航”。班会上,每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对自己的高中生活进行了展望。班会貌似很顺利,几乎每位同学都制订了自己的新学期计划,也在班级范围内简单地进行了交流。由于时间限制,显然同学之间的熟悉度还是不够的,而一群不够熟悉、彼此又不够认同的人之间是不可能迅速凝聚成一个集体的。怎么办呢?

步骤一: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我宣布了一项制度——每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除了学校固定的时政讲评之外,都将由一位同学进行5分钟的“午间演讲”。本学期第一轮的“午间演讲”不限主题,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你可以介绍自己,也可以介绍他人。你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也可以分享一首歌、一个故事。你可以聊聊身边的新闻,也可以关注国家大事。甚至,如果你什么都不愿意讲,也可以只是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你可以制作PPT配合你的演讲,也可以拿着文字稿照本宣读。唯一的要求是,作为演讲者,请一定保证原创。作为听众,请一定用心聆听。

宣布之后,我停下来看学生们的表情——在他们看似平静的脸庞上,我还是发现了一丝丝的惊喜和跃跃欲试的神情。果然,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怎样内向、沉默,也都愿意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他们总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总认为,别人和他们一样关注着自己,评价着自己——在发展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现自己,让他们能够直接得到他们非常看重的、来自同伴的反馈。我相信,通过第一轮“午间演讲”,他们会迅速地熟悉起来。

随后的一个月里,我们班上的“午间演讲”进行得格外顺利。每位轮到的同学都会认真准备,主动上台。没过多久,就有不少家长悄悄告诉我,他的孩子为了准备“午间演讲”异常认真——“她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还邀请我帮忙一起找资料做PPT,连复习考试都没有那么投入过。老师,你能在她演讲时帮我拍下视频或照片吗?”当然可以。于是,在学生演讲的时候,我要做的,除了认真聆听,偶尔点评之外,还多了一项工作——将他们演讲的过程拍下照片和视频,及时上传到家长群,与家长分享。

在这样的静静聆听中,我又慢慢发现了“午间演讲”的另一些用处——它是我了解学生的又一条捷径,同时,它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你真的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学生吗?”我发现在第一次不限主题的演讲中,很多学生其实都选择了介绍自己。而通过他们介绍的方式,可以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相当多的学生喜欢日本动漫,在他们的介绍中,我发现打动他们的往往是漫画中主人公的性格,经历与自己内心的相似,他们在别人的故事中会渐渐看清自己。对于不同风格的漫画,学生会有不同的偏好,也会引起热烈的讨论,而这时的我,由于对日本动漫的不熟悉常常插不上话,我是多么不称职的陪伴者啊。

有一个男孩的演讲严重超时,他用几十页PPT向大家重点推荐了自己的最爱——足球运动员梅西。在介绍梅西足球生涯中的几次挫折时,他好几次眼眶湿润。演讲的最后,他动情地说,“很想告诉我的父母,我的老师——‘请放手让你的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吧!请不要总是用我们的热爱做要挟!我们知道肩上的责任,我们只是热爱足球,仅此而已。’”

很快,我收到了任课老师的反馈,“你们班学生的胆子好像是大一些了。”“你们班的课堂气氛活跃多了。”特别是语文老师,很兴奋地告诉我:“樊老师,你们班同学回答问题积极多了。还有很多同学将他们的演讲稿件拿来请我帮着润色呢。”

至此,“午间演讲”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成——增加了解,彼此熟悉,培养口才,提升能力。(www.xing528.com)

步骤二:第二轮的“午间演讲”开始之前,我宣布了一项新的规定——规定话题。当然,40位同学谈论同一个话题可能不切实际,将由班委和老师共同拟定一些话题,由同学自行选定。作为示范,我提供了一个话题作为参考——我市某所高中的一位老师在期中考试监考过程中抓出了几位作弊的学生,事后,老师在自己的QQ上收到了一则匿名消息“既然你不放过我们,我们也不会让你好过”。请谈一下你对此事的感受和看法。一个星期之后,由班委和老师共同拟定的10个话题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班级事务栏中,新一轮演讲再次拉开了序幕。

之所以要圈定演讲的话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规定话题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思想的碰撞。对同一个话题的充分讨论,能够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发现,原来世界不只有黑白、对错;原来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原来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主题演讲中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表达。

其次,我们规定的话题较之第一轮学生自选话题来说,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我希望我的学生能逐渐将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更进一步地逐渐关注到社会和国家。“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致力于搭建起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也更有意义。”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有当他们主动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更多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真正成长……

果然,我发现,在第二轮“午间演讲”的过程中,思辨的味道重了,讨论的氛围浓了,除了原有的那些作用之外,演讲,使学生的眉宇之间更多了许多沉稳的味道。

步骤三:两轮演讲下来,学期已接近尾声。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下学期的演讲主题——“在这个假期的实践活动中,不要只是单纯的服务或劳动,请把你看到的现象,想到的问题和做出的努力联系在一起。开学之后,请以主题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你的所见、所为、所想。”

之所以要“先做再讲”,是因为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了一个学期的大道理,唯有让他们真的做一做,试一试,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果然,新学期开始后,我收到了一份份让人惊喜的社会实践报告。新一轮的“午间演讲”,就在学生的提议下,以社会实践小组为单位,粉墨登场。有的小组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义务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补习功课。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补习任务,还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教育公平”有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小组定期探访养老院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之余,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与老人的交流当中。在他们的演讲中,除了反思自己对家中老人的态度之外,还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匠心独具的展望……

事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迅速成长。永远不要试图蒙住孩子们的眼睛,但要引导他们的目光。永远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勇于担当。

反思:

墨子曾经按照知识的来源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类——闻、说、亲。所谓“闻”,就是直接来自前辈的知识。所谓“说”,就是来自学伴之间的辩论与反思。所谓“亲”,就是亲身经历获得的体验。回想我设计“午间演讲”的整个过程,正是沿着“闻、说、亲”三个过程步步深入。

正如上海市特级校长吴金瑜所说,在我们的德育中,要将“德育知识”真正内化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实在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的道德经历和体验获得直接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也可以通过“以文字、图画等表述的道德符号”告诉学生孰是孰非,再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体验、反思、内化”,从而形成道德。

而“午间演讲”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育的良好载体,也许是因为走了第三条路——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让学生从“闻、说、亲”三个方面,充实了自己,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己。它让学生通过对“蕴含在人类自身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观察、体验、反思、内化”,最终形成了道德,达成了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