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州学刊》40年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专家支持

《中州学刊》40年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专家支持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栏目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栏目在学术界影响力的提升,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张昆教授及其带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学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许多学者的大力支持。

《中州学刊》40年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专家支持

《中州学刊》创刊前20年很少发新闻学传播学的文章,自1979—1999年发文不足10篇,而且集中在20世纪末期。纵观当时为数不多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文章,不乏后来成为全国知名专家的一些成果。如1999年第4期郑英隆的《“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知识与决策关系研究》,1999年第5期殷晓蓉的《美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关于“使用与满足说”的深层探讨》,1999年第6期王振铎的《试论王国维的编辑理论与实践》。

21世纪开始,《中州学刊》逐步涉足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初期只是零散地发一些文章,没有专门开设栏目。2005年起,设立了“新闻与传播·图书与情报”栏目,当时的作者以业界人士居多,偏重于探讨报纸、期刊、网站建设等业务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反思,如当时河南大学出版社王刘纯的《加入WTO与编辑活动的调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王亚明、肖建中、孙德中、李兵等的《如何增强地方党报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朱彤晖的《学术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探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石玉华的《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网站的建设与发展》,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吴成福的《河南省期刊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分析》,《大河报》王守国的《论品牌经济时代主流都市报的发展战略》,《寻根》杂志社郑强胜的《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若干思考》,等等。

2008年,“新闻与传播·图书与情报”栏目开始侧重学理性研究,主要编发新闻传播学的名家大作和新人佳作,当时《中州学刊》率先在国内编发了《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网络推手”:现状及其规范引导》等文章,并加大选题策划力度,策划了“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笔谈。关于“人肉搜索”“政府危机传播”“网络群体性事件”“媒介融合”“粉丝文化”“网络推手”等研究的选题的编发在国内都是比较早的,这些文章被多家二次文献类期刊全文或摘要转载。

2013年,《中州学刊》从双月刊改月刊时,针对国内和省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杂志社做出重大决定,取消图书与情报选题,只发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选题,改名“新闻与传播”栏目,偏重当前的、我国的新闻传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针对新闻与传播学内部二级学科众多,如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新闻与传播”栏目从2013年以来,选定国家形象研究、媒介融合研究、新媒体研究、舆论研究、网络治理研究、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等研究方向做为长期选稿规划。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栏目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中国出版》2017年第22期编发了一篇《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文章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近五年来涉及国家形象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家形象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新闻传播学(31%)和政治学(22%)。新闻传播类期刊《现代传播》(19篇)、《当代传播》(6篇)、《中国出版》(5篇)、《新闻大学》(5篇)等,综合类期刊《中州学刊》(11篇)、《南京社会科学》(8篇)等是论文发表的主要阵地。根据这篇文章的数据统计,“新闻与传播”栏目的“国家形象研究”选题已经初见成效,并且有了比较大的影响。

《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栏目在学术界影响力的提升,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张昆教授及其带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昆教授除了帮忙策划、组织稿件,自己先后在本刊发表《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2013年第7期)、《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2014年第11期)、《国家形象评估理论初探》(2016年第1期,与李卫东教授合著)、《时代变化与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2017年第1期)等文章。“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课题组成员也纷纷发文,推进“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选题的研究逐步深化。张昆教授后来还应邀成为期刊的编委会成员,继续为栏目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中州学刊》新闻与传播学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许多学者的大力支持。下面将以地域为界限,致敬鼓励和支持“新闻与传播”栏目不断发展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www.xing528.com)

在国际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斯蒂芬·麦克道威尔发表文章《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与王贵斌合著),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詹姆斯·韦伯斯特发表文章《数字媒体的三个迷思》(与郭石磊合著),他们的文章具有国际视野和独特视角,使本栏目获益匪浅。

在国内,“新闻与传播”栏目得益于丁柏铨、李明德、李本乾、张昆、倪宁、石长顺、刘行芳、甘险峰、陈林侠、何志武、南长森、姜飞、漆亚林、余红、钟新、周翔、李卫东、顾理平、李欣人、陶喜红、刘海明、毛峰、赵惜群、刘畅、刘丹凌、郭小安、潘祥辉、梅琼林、刘志宣、贾广惠、贾毅、高建国、彭湘蓉、刘琼、张合营、徐明华、陈雅莉、张成良、晏青、张超、王月、吴柏林、葛明驷、刘艳娥、管成云、王凤仙、王玉珠、曾凡斌、高宪春、江凌、吴献举、马衍明、张萍、全燕、林荧章、赵立敏、宋红岩、汤天甜、李元来、刘晶、孟伟、卫欣、王婷、姜海、吕永峰、张凯滨、翟光勇、冯建华、吴卫华、何天平、焦宝、杨丹、阚道远、谭霞、郑东、汪建昌、王玲宁、黄卫星赵丹、肖叶飞、杨家宁、张春华、张晨阳、刘祥平、党东耀、陈文胜、贺平、徐翔、孙光宁、杨丹等知名专家以及青年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高自龙、喻阳、陈玉梅、殷晓蓉、郑英隆、秦开凤、王波、赵涛、陶范、范晓莉、曾新等期刊界同仁与专家的关注和帮助。

在河南省内,“新闻与传播”栏目的发展与河南大学王振铎、宋应离、李建伟、严励、郭奇、高红波、于春生、许莹、祁涛,郑州大学汪振军、张淑华、李凌凌、郑素侠、侯巧红、宋海燕、王一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方雪琴、蒋洛丹,以及于建华、董玉芝、陈定学、杜志强、焦作通、张文娟等学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样也得到了王守国、朱彤晖、吴成福、郑强胜、付钦太、唐玉宏、李二梅、薛瑞汉、宋淑芳、王秀芳、王惠、吴昕等出版界专家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院内给本栏目支持和关爱的,有张锐、韩宇宏、赵戈、张攀、刘兰兰等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