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州学刊》八位文学学科专家支持

《中州学刊》八位文学学科专家支持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专家学者的有力支持下,《中州学刊》在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先秦文学研究”“楚辞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特色优势栏目。作为“中原名刊”,《中州学刊》的发展更离不开省内一大批知名专家的长期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任访秋教授。

《中州学刊》八位文学学科专家支持

文学研究”栏目是本刊创立比较早的栏目,在创刊初期得到姜亮夫、王运熙、宁宗一、赵逵夫、林非、谭家健、钱理群、陈平原等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的鼎力支持。在专家学者的有力支持下,《中州学刊》在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先秦文学研究”“楚辞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特色优势栏目。

其中,“先秦文学研究”专栏得到杨明、董乃斌、刘毓庆、徐志啸、赵敏俐、郭英德、许结、姚小鸥、方勇、廖名春、晁福林、邵炳军、徐正英、韩高年、汤漳平等国内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沛霖、李炳海等人多年来经常为本刊惠赐大作。赵沛霖研究员在《中州学刊》发表10余篇文章,主要有《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1987年1期)、《关于〈诗经〉学的几个基本问题》(1989年1期)、《试论孔子神话思想的内在矛盾》(1996年1期)、《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2000年3期)、《〈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2002年1期)、《〈诗经〉学的传统》(2004年1期)、《20世纪〈诗经〉传注的现代性特征》(2006年5期)。李炳海教授在《中州学刊》发表有11篇有分量的文章,分别是《上古的祓禊风俗与〈唐风·扬之水〉》(1988年3期)、《情感哲理默契的复合象征——〈诗经〉山、隰对举发微》(1990年5期)、《〈诗经〉中的空间方位选析》(1991年3期)、《殷祖王亥传说的文化背景》(1993年4期)、《体备文武的周代贵族士人与〈诗经〉〈左传〉的战争描写》(1996年1期)、《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与音乐的关系》(2004年4期)、《〈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及其文化属性和文本形态》(2006年4期)、《〈诗经·国风〉生成期的演唱方式》(2008年1期)、《〈国风〉郑诗的结集及其时代特征》(2010年4期)、《〈山海经·五藏山经〉药用植物文化生成蠡测》(2013年10期)、《〈穆天子传〉与昆山之玉相关名物辨析》(2019年7期)。

“楚辞研究”专栏曾经得到国内楚辞研究大家姜亮夫、姚汉荣、姚益心、周建忠、牟世金、潘啸龙、江林昌等人的大力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建忠教授多次为本刊撰文,在《中州学刊》发表有《元代散曲“嘲讽屈原”通论》(1989年3期)、《当代楚辞学漫议》(1992年3期)、《20世纪楚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楚辞研究一百年〉之二》(1997年5期)、《〈哀郢〉作意研究史略》(2001年1期)、《关于“楚辞”的传播与“楚辞学”的分类——撰写〈楚辞学史〉的思考与探索》(2006年2期)、《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的价值与走向》(2010年1期)、《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2015年3期)、《屈原抒情模式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诗词创作的诗学传统》(2018年8期)等。

“唐宋文学研究”专栏得到房日晰、邓绍基、陆永品、胡明、吴伟斌、陈文新、张晶、尚永亮、罗时进、吴在庆、王兆鹏、吴功正、王志清、孙克强、木斋等国内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www.xing528.com)

“文艺研究”专栏得到王本朝、吴福辉、阎国忠、李春青、鲁枢元、杨春时、赖大仁、张法、曹顺庆、刘俐俐、陶水平、欧阳友权、解志熙、罗振亚、张荣翼、曾军、陈定家、程相占、单小曦、周志雄、周星、陈林侠、胡友峰、许苗苗、黎杨全等知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欧阳友权、赖大仁、陈林侠等。欧阳友权教授为本刊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多次为本刊策划组织高质量的研究专题,如“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2010年第2期)、“新媒体冲击下的文艺生产与消费研究”专题(2013年2期)、“中国网络文学20年”研究专题(2018年7期)。赖大仁教授曾经为本刊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中州学刊》发表《关于文学价值论的思考》(1990年4期)、《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文艺问题》(1991年6期)、《关于文学文本论的思考》(1993年2期)、《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审美价值观》(2007年4期)、《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2013年3期)、《“三俗”文艺现象背后的观念与机制问题》(2014年9期)、《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2015年3期)、《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论探索》(2016年8期)等。优秀中青年学者陈林侠10多年来连续为本刊惠赐大作,先后在本刊发表14篇高质量研究成果,分别是《论当下华语大片结尾叙事的文化意义》(2006年5期)、《东亚魔幻电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2008年1期)、《“笑场”:当下华语大片传播的文化现象》(2009年4期)、《华语电影的“休闲政治”、中产趣味与艺术选择——对亿元票房榜的一次文化分析》(2011年2期)、《“南京大屠杀”的跨文化叙述与国家形象建构》(2012年7期)、《大众叙事媒介构建国家形象:从特征、论证到文化逻辑》(2013年10期)、《家国模式与中国电影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修辞》(2014年11期)、《当下中国电影的改编问题与文化竞争力——兼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2015年6期)、《北美外语片市场与张艺谋电影的竞争力》(2016年3期)、《北美外语片市场与陈凯歌电影的文化竞争力》(2017年1期)、《微信传播与电影竞争力的增值路径》(2017年10期)、《香港电影竞争力的反思与重建——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样本(1980—2017)》(2018年1期)、《北美外语片市场与冯小刚电影的文化竞争力》(2019年1期)等。

作为“中原名刊”,《中州学刊》的发展更离不开省内一大批知名专家的长期支持。任访秋、华锺彦、刘增杰、佟培基、宋应离、耿元瑞、华锋、张涵、高友鹏、胡世厚、刘思谦、康保成、关爱和、孙先科、张大新、王立群、张清民、张静、陈江风、陈继会、张月、黎辉、李之亮、李恩江、毛德富、张弦声、张冠华、刘福智、吕伟民、樊洛平、罗家湘、汪振军、杜福磊、梁工、金荣权、李永贤、丁永祥、李静宜等省内知名专家先后给予本刊大力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任访秋教授。他在本刊“创刊号”上发表《试论〈文心雕龙〉对齐梁以前文论的批判与继承》(1979年1期)。此后十余年间,一直给予本刊大力支持,先后惠赐9篇力作,分别为《试论晚清第二次文学运动》(1981年1期)、《谭嗣同论》(1982年3期)、《谭嗣同论》(续完)(1982年4期)、《清代朴学家的反理学思想及先进的文学观》(1985年2期)、《桐城派程朱理学》(1985年5期)、《简论从批孔到尊孔的章太炎》(1986年5期)、《鲁迅周作人》(1989年6期)、《论杜甫白居易对李隆基、杨贵妃爱情认识的异同》(1991年3期)、《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993年3期)。

40年来,《中州学刊》的发展更离不开院内专家的鼎力支持。陆草、栾星、郑涵、廖立、孙荪、张清华、汤漳平、葛景春、葛培岭、韩宇宏、栾星、卢甲文、王永宽、王守国、曾凡、李湘、卫绍生、许凤才、袁凯声、闫德亮、郑志强等曾经给予本刊大力支持,为本刊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文学研究著名专家葛景春30年如一日,给予本刊大力支持,先后在本刊发表力作18篇,分别是《试论易安词的师承与创新》(1982年5期)、《李白诗歌庄子美学》(1984年6期)、《儒道释结合熔铸百家的开放型思想——李白思想新论》(1986年2期)、《李白诗歌与孙子兵法》(1987年6期)、《关于曹操等人在〈诗品〉中的品第问题》(1988年4期)、《大唐一诗侠——李白与任侠》(1990年4期)、《东方诗仙与西方诗魔——李白与拜伦比较研究》(1991年6期)、《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1995年2期)、《李杜七古异同论》(1998年2期)、《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2000年1期)、《李商隐无题诗解构》(2002年4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思潮的转型》(2004年4期)、《李杜诗歌的审美差异及其原因》(2005年3期)、《论李杜五言古诗之嬗变》(2006年5期)、《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2007年3期)、《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2011年1期)、《杜甫的人格魅力》(2013年2期)、《论李白诗歌中的丝路文化色彩》(2017年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