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汉英对照及传播:翟楚与翟文伯的贡献

《中庸》汉英对照及传播:翟楚与翟文伯的贡献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译者简介翟楚与翟文伯为美籍华人,是父子关系。在重庆,翟楚成为国立重庆法学院的首任院长。翟楚与翟文伯先后共同出版多部著作和译著。翟楚与翟文伯的《中庸》译本语言十分流畅,无论是对于初涉中国儒学思想的读者还是专业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优秀的译作。翟楚与翟文伯认为,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人的思维近2500年,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翟楚与翟文伯还在前言中对《中庸》著作进行了细致的解析。

《中庸》汉英对照及传播:翟楚与翟文伯的贡献

(一)译者简介

翟楚(Ch'u Chai,1906—1986)与翟文伯(Winberg Chai,1932— )为美籍华人,是父子关系。翟楚1906年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入读清华大学,后获得奖学金资助,前往美国攻读学士学位,192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1932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于1932年10月回国,任职于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举家前往安徽、湖南长沙、重庆,曾为国民党将军张治中工作。在重庆,翟楚成为国立重庆法学院的首任院长。1949年,举家前往台湾。1955年,全家前往美国,并定居美国。翟文伯出生于1932年10月。1950年前往美国留学,并于1955年获得威登堡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学士学位,1968年获得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翟文伯在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艺术与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任教至退休。翟楚与翟文伯先后共同出版多部著作和译著。[1]

(二)译本介绍

翟楚与翟文伯的《中庸》英译本于1965年由Bantam Books,Inc.出版社出版,收录入他们主编的《孔子圣书及其他儒学经典》(The Sacred Books of Confucius and Other Confucian Classics),该专著包括引言(儒家作为人文主义、儒家作为宗教、儒家精神)、《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礼记》、《董仲舒》等,《中庸》为第五部分,《中庸》书名译为Chung Yu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翟楚与翟文伯《中庸》译本基本信息和基本结构如下面两表所示:

翟楚与翟文伯的《中庸》译本选自《礼记》,译者依据对《中庸》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研究,将《中庸》分为六个部分,即导论(General Statement)、《中庸》原则(The Doctrine of Chung Yung)、关于“道”的解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Tao)、“诚”的实现(The Attainment of Sincerity)、圣人的道德影响(The Moral Influence of the Sage)以及结论(The Conclusion)等,并将原文中的章节划分至该六部分中,强调《中庸》是一部具有逻辑连贯性的著作,而非松散堆砌的箴言片段。由于译者在本书的导论部分已对孔子及儒学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细致阐述,因此《中庸》译本中的注释和评注显得较为简洁。翟楚与翟文伯的《中庸》译本语言十分流畅,无论是对于初涉中国儒学思想的读者还是专业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优秀的译作。

(三)译本前言(www.xing528.com)

翟楚与翟文伯充分利用前言的副文本功能,对《中庸》文本背景知识做了细致的介绍,为英语读者阅读和理解《中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该书前言中,译者从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介绍,一是将儒家思想视作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仁”即仁爱,强调人际关系与美德,是孔子伦理、政治、生活理想的源泉,“仁”引导人们为他人着想,是崇高的情操;“义”是人类行动的最高准则,强调行动的正当性,即正义(rightousness),它是“一种无条件和绝对的义务和责任”;“礼”是“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礼”使人的行为与理智和秩序和谐并存,完善了儒家人文思想的原则基础和价值基础。[2]二是将儒家思想视作一种宗教思想。翟楚与翟文伯认为儒教与基督教一样都有其宗教基础。[3]二者都传播教义,教义被视作行为规范准则,为大众接受并被严格遵守。只不过基督教属于教堂宗教,儒教属于家庭宗教;基督教要求其信徒崇拜上帝,爱耶稣,而儒教则要求崇拜祖先,爱父母,以孝顺虔诚为其首要原则。儒教要求对长辈祖先孝顺,遵从祖先的规则与传统,这种孝顺虔诚的情感渗透于祖先崇拜仪式中,代代相传,这种延续性、这种共生情感可以视作一种宗教。三是对儒家思想影响力的认识。翟楚与翟文伯认为,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人的思维近2500年,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具有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适应能力,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未曾间断,延续至今,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深入研究。

翟楚与翟文伯还在前言中对《中庸》著作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他们指出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核心即强调平衡关系,从个体平衡到家庭井然有序,再至国家治理有方,直至幸福和谐的世界。《中庸》就是其中一部宣扬中国人文主义道德理想的著作。“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间路线,而是指追寻大同世界的和谐;“中庸”倡导正义与公平,提倡包容精神、和谐、公正原则。《中庸》的核心是追寻“道”,通过“道”,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圣人的美德,而这样的“道”只能通过人自身的诚和中庸才能获得。[4]译本丰富的前言给读者提供了充足的儒家思想背景知识,有利于读者理解《中庸》。

(四)核心术语的处理

翟楚与翟文伯《中庸》译本核心术语翻译具有鲜明的特色,以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传达核心术语的含义,如下表所示:

以《中庸》第1章术语英译为例(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5]译文:That which Heaven confers is called“man's na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Tao;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o is called culture.The Tao cannot be disregarded even for a moment.If it may be disregarded,it is not the Tao.Hence the chün-tzu is ever cautious regarding matter not yet seen and stands in awe of things not yet heard.There is nothing more evident than that which is hidden;there is nothing more manifest that what is minute.Therefore the chün-tzu is watchful even when he is alone.[6]),该章句的核心术语“性”被译为“man's nature”,“道”用拼音Tao表达,“君子”用拼音chün-tzu表述,意译和音译同时被用于翻译核心术语,一方面反映了《中庸》术语含义异常丰富,某些术语难以在目的语中寻找到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显示也可以尝试用音译的方式来处理含义复杂的术语,带读者接近作者,接触和感受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礼”的意义就十分复杂。在远古时代,“礼”指“仪式准则”(a code of ritual),后经儒家发展又指“社会行为规范”(the norm of social conduct)、伦理制度、社会秩序、社会习俗及传统等,“礼”本质上还有宗教意义,如用“politeness”“rule of etiquette”等英译“礼”,则意义太过肤浅,即使译为“a code of ritual”“social order,social institutions and conventions”,仍然远未能传递其含义,因此,采用音译li加上适当的解释表达“礼”是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