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学生类型识别及教学策略

问题学生类型识别及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2:她为何时常丢化妆品小青是某文科班女生,从日常行为来看,她最大的问题就是特别爱化妆。小青把问题反馈到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处,生活老师和班主任想携手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小蕾归入问题学生的话,那么小蕾应该属于心理成长受阻型学生。对于第一个案例,当我们明显感受到小蕾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向学校心理医生全面说明学生的情况,并请求支援。

问题学生类型识别及教学策略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我们需要全面了解,需要深入沟通,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从容理智应对,而不是硬撑,不是厌恶,也不是放弃。

不少班主任都在感叹:学生越来越难管啊。

这些班主任为何会产生如此悲观的感叹呢?我以为,主要原因在于对问题学生概念及其处理策略的泛化——将太多学生看作问题学生;将太多问题看作态度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多寄希望于管理……

要如何来辨识学生的问题呢?我们先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1:

阳光主持人心头的乌云

在我校艺术节综合汇演的舞台上,主持人小蕾身材高挑,长相姣好,满面笑容,幽默风趣,侃侃而谈。然而,就是这位阳光明媚的主持人,一直以来出现了很多让人心惊胆战的行为。

有一天,小蕾躲在厕所里,号啕大哭起来。为什么呢?小蕾告诉妈妈,原来她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在议论她,有的甚至还恶毒地咒骂她,她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发泄不良情绪。

就是这位小蕾,之前还曾跑上教学楼的五楼,声言要跳楼。她还割过腕,事后对老师说“那个割腕的瞬间,觉得特别轻松”。对于小蕾,班主任总提心吊胆的,每天都会特别注意她,一有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

案例2:

她为何时常丢化妆

小青是某文科班女生,从日常行为来看,她最大的问题就是特别爱化妆。班主任为此事和她及其父亲沟通过多次,但是小青死活不愿意不化妆,甚至以“不让化妆就退学”来威胁父亲。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好对这位女生的化妆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到了就蜻蜓点水地说一下,并没有完全按照校规校纪来有板有眼地处理。

但是班主任的宽容并未换来小青的理解。她曾当面对班主任说,他有意针对她,故意用化妆的事来找茬。为此,班主任进行了解释,言明不仅没有针对她,反而对她还很宽松。即便如此,小青并没有消除对班主任的误解。

但更棘手的问题还在后面。

小青因为喜欢化妆,所以带了很多化妆品来学校。奇怪的是,她三天两头就会丢化妆品。小青把问题反馈到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处,生活老师和班主任想携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宿舍没有摄像头,再加上小青也不能确定丢化妆品的时间、地点,一时半会也查不出个眉目。后来,班主任在与小青同宿舍的部分学生谈话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委婉说明“可能会报警”“不要因小失大”“给自己一次机会”等语。不曾想,第二天小青的化妆品竟然“回来了”。这时候班主任才知道,舍友并不喜欢小青,因为她经常扬言要把谁谁怎么样,特别跋扈。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一段时间后,小青的化妆品又开始隔三岔五地丢失。小青不反省自己,只一味埋怨班主任,并多次和一个外班的女生来找班主任理论,形成恶性循环。

案例3:

上课了,他仍然出现在教室外

小志是高二某理科班男生,他很有“名气”,之所以这么有名气,是因为经常在上课后出现在教室外——早读铃声响起时,他一般是整个楼层最后一个慢腾腾地爬上楼走进教室的,晚到的时间也不多,大约一两分钟;课间上课铃声响起时,他总会走出教室来打开水,问他为什么,他说刚刚忘了;晚修铃声响起时,他总会出现在楼道里,问他为什么,他说要去丢垃圾……(www.xing528.com)

为此,班主任找他谈了很多次,但就是没有改变。

事实上,小志热爱体育篮球打得特别好,他的性格看上去特别阳光。班主任一和他说问题,他就立刻说“知道了”,并保证“要改变”。但是过后总是会回到“说是说,做是做”的原轨道上去。

对于这三个案例,我们怎么分析呢?

第一个案例中的小蕾,我们知道她特别敏感、悲观,甚至厌世,以此就可基本判断她患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病。后来,经过医生的专业鉴定,小蕾确实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需要吃药,需要长期治疗。也就是说,如果把小蕾归入问题学生的话,那么小蕾应该属于心理成长受阻型学生。

第二个案例中,表面看来,小青特别爱化妆,而她的化妆品经常丢失,这好像是一连串的校园偷窃事件。然而事情真相或许并非如此。一般情况下,偷窃钱财、贵重礼物或稀奇物品的事件比较多,但偷窃别人用过的化妆品的事情是非常少的,因为这牵涉到个人喜好、卫生、隐私等问题;再则,即便是真偷了,也不方便用,因为别人一闻、一看全都知道了。那么,同学为什么还会偷小青的化妆品呢?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小青具有非常张扬的性格,同时显得特别自我,几乎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也就是说,小青拥有非常糟糕的人际关系,这导致有同学特别厌烦她,于是通过偷她的最爱——化妆品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不是真正的偷窃,仅仅是通过偷窃来发泄对小青的不满。

对于第三个案例,从材料来看,小志在其他方面都相当正常,问题表现在经常迟到、在上课后走出教室、把班主任的话当成耳边风等方面。事实上,他已经是高二学生,完全能正确认识到迟到等问题的错误,同时也完全可以通过稍微的努力或自律而改正。那么,小志为什么没有改正呢?因为小志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感受到必须改正的必要,所以就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客观地说,小志的行为虽然令人生厌,但是其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算是行为习惯问题。

对于上述三类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呢?

先来看第三个案例。如前所述,小志的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明知故犯”。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处理原则就是按规矩办事。这类学生一般都是油腔滑调的,我们不需要和他们说太多,只要简单说明处理此类问题的程序及相应结果就可以了,什么时候写反思,什么时候请家长,什么时候给处分,告诉他们及其家长,然后严格按照程序来,到哪一步就采用哪一步的措施。当然,在某些时刻,我们可以宽松一次,给学生一次机会,但这样的机会绝对不能太多,否则我们的处理就会前功尽弃。同时,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足够的平静和理智,不要对学生恶语连连,只需要按照程序有板有眼地处理即可,不要因为处理问题而产生新的师生矛盾,要把自己的苦衷和风细雨地表达出来。

对于第一个案例,当我们明显感受到小蕾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向学校心理医生全面说明学生的情况,并请求支援。一般情况下,学校处理此类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程序,比如学生处领导、心理老师、班主任等共同约谈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给予家长合理的建议——是校内心理医生解决,还是请专门的心理医生帮助。这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做法,班主任不可把此类事情扛在一个人的肩上,即便班主任具有比较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多数心理问题有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及早介入及全面诊疗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对于第二个案例,当我们了解到小青丢失化妆品的真正原因是小青糟糕的人际关系后,就可以与小青做一次坦诚的沟通:一方面,班主任要表明,自己会将小青丢失物品的事情上报学生处,同时会联合有关人员彻查此事,这是班主任必须表明的态度,也是小青希望看到的态度,至于最终能否查到那是另外一层事情;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小青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连续丢失化妆品,把别人偷窃化妆品但又不能使用化妆品的怪异告知小青,让她认识到“偷窃是为了发泄不满”的道理,触及问题的根源,从而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和小青聊一聊人际交往的现状,并适时给予她一些合理的建议。此时,班主任还可以用小青对班主任的误解作为分析对象,以让小青在活生生的事实中看到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并获得如何合理改善人际关系的智慧。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

在案例2中,小青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偷窃问题了。也就是说,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个案例中,班主任已经按偷窃问题的思路处理了一遍,但结果是“过一段时间后,小青的化妆品又开始隔三岔五地丢失了”。这说明,小青自身的人际交往问题不改变,那么偷窃问题就没有被从根源上解决。同样的道理,在案例1中,小蕾患上抑郁症的原因,也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彻底消除小蕾心头的乌云。

其次,我们要了解问题学生的类型。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我们在面对问题学生时,有必要及早确定问题学生的类型,这样我们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比如,案例1中的小蕾也会在上课后走出教室,但是她的情况与案例3中的小志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小蕾走出教室的行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让她写什么反思、说明或检讨,因为我们不需要按照一般的违纪行为来处理。而案例3中的小志的行为,就是比较典型的违纪行为,我们非常有必要按照程序来处理,以逐渐让小志警醒。

最后,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

多数情况下,一些班主任容易表现出两类倾向——一是发现问题后,喜欢自己一个人扛着,因为家丑不可外扬或其他原因;二是一旦处理不了,就会怨天尤人,说自己尽力了,说家长不配合,说学生不可救药。实际上,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本身就说明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此外,每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以案例2中的小青为例,如果班主任连说都说不过小青,那么班主任又何谈引导小青客观认识自身的人际交往问题呢?此刻,班主任就可以请科任老师中比较有威望的同事来帮忙,当然也可以向年级长、学生处主任等领导求助。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因为我们教育学生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更不是为了证明家长不给力或者学生太差劲。

总之,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我们需要全面了解,需要深入沟通,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从容理智应对,而不是硬撑,不是厌恶,也不是放弃。同时,我们确实非常有必要辨识学生的问题类型,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类型来确定最适合的解决策略,以方便我们给予学生更及时、更科学的帮助。只有这样,我们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