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唱练耳学科性质及训练教学笔记

视唱练耳学科性质及训练教学笔记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音乐的人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对敏锐的耳朵,而好耳朵的培养需要视唱练耳的加强。因此,视唱练耳对音乐来讲至关重要,对声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视唱练耳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实践的表演学科,就导致一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的根本性质认识不够,简简单单地把它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上。笔者以声乐教学为点,从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的关系、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和归纳这一问题。

视唱练耳学科性质及训练教学笔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主要以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使人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对学音乐的人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对敏锐的耳朵,而好耳朵的培养需要视唱练耳的加强。因此,视唱练耳对音乐来讲至关重要,对声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视唱就是识谱唱歌,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练习识谱。演唱时要求达到音准、节奏准、有表现力地完整唱出来。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识谱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具有较好的识谱、视唱能力后,才能独立地看谱唱歌,更好地理解音乐。练耳是听觉的训练,通常对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音进行听辨,训练学生分辨音程、和弦、节奏,能把听到的音或曲调用五线谱准确记录下来。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听觉去接触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并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学生的练耳听觉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觉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性,促使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

声乐是属于音乐表演的艺术,是运用歌唱语言和艺术嗓音相结合,用歌声把音乐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由于视唱练耳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实践的表演学科,就导致一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的根本性质认识不够,简简单单地把它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上。上课缺乏积极性,授课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审美价值,技术与艺术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缺乏情感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提高,就导致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程毫无激情与乐趣,从而淡化此门课程的学习,如上课看别的书籍、逃课等现象随之出现。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视唱练耳多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姊妹艺术铺路有着巨大的作用。笔者以声乐教学为点,从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的关系、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和归纳这一问题。(www.xing528.com)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从欧洲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初的雏形是由法国理论家圭多·阿雷蒂努斯(Guido Aretinus)为教会的唱诗班开设的歌唱训练。视唱练耳一词的意大利语为Solfeggio(从sol-fa而来),其含义是“为歌手而设的歌唱训练”。18世纪末,视唱练耳首度被译为法语solfege,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solfege被制定为其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出版了第一本教材《音乐学院的音乐综合基础训练》。其内容是发声练习、读谱练习、歌唱练习等等,随后又相继出版了融入乐理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教材。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多种传授基础音乐技能的训练方法,最终形成了音乐教育领域一门系统的学科,在我国称之为“视唱练耳”。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视唱练耳课在高师音乐院系中得到了教学价值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有年轻的新生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追寻新的教学与方法,挖掘与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作为培养与提高音乐能力的一门集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它通过唱和听训练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和声感等,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听辨记忆与视谱演唱等能力,且进一步体会与理解作品中各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影响。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音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则是贯穿视唱练耳教学的始末,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的练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视唱、听辨、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为学生更高级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