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原情:南粤路的生存环境十分严酷

陇原情:南粤路的生存环境十分严酷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条件严酷到不仅制约农业生产,而且威胁着人的生存。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这块封闭、落后的地方,土地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靠山,不幸的是这“靠山”量少质差,20个县,515.7万人,只有1000万亩耕地,人均不到2亩。最少的临夏县人均耕地仅1.28亩,比全省人均耕地2.89亩少1.61亩。礼县22年中受灾160多次,临夏县33年中受灾225次,年均分别为7.33次,6.8次。

陇原情:南粤路的生存环境十分严酷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山穷水恶,许多地方“一方水土已难养一方人”。自然条件严酷到不仅制约农业生产,而且威胁着人的生存。下述事实可以说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少。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这块封闭、落后的地方,土地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靠山,不幸的是这“靠山”量少质差,20个县,515.7万人,只有1000万亩耕地,人均不到2亩。最少的临夏县人均耕地仅1.28亩,比全省人均耕地2.89亩少1.61亩。这样少的耕地,80%以上的还是山地。

岷县40万人62万亩耕地,其中40万亩是挂在海拔2400米以上高山的“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80%坡度达到25度以上,最陡的达40度,耕牛站不住,只能由人用锄头挖着点种。

位于西秦岭的陇南山区,土地瘠薄而陡峻,群众到山上挖土豆,先要挖个小土坑把背篓立住,当地人戏称他们的地能“滚死麻雀,摔死蛇”。这里还发生有趣的“偷地”事件:原来土层很薄,遇到天下大雨,高处的耕地表土极易被雨水冲到低处他人的地里,高处人家的地便被“偷”了。

冷。与干旱地带相比,高寒阴湿山区基本无旱灾,无高温灾害,但这里绝大多数的地方海拔在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以下,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上,无霜期不足120天。临潭、卓尼两县绝对无霜期只有11天和38天,年均气温3.3摄氏度和4.6摄氏度,有的地方甚至伏天来霜,一季青稞还不能成熟。

这种特殊的阴湿气候极不利于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生长:作物生长的前期(5月以前)出苗整齐、长势喜人,夏秋季节则阴雨连绵,光照、地温严重不足,致使小麦难以按时成熟,常常成为身秆很高,亩产只有一二百斤的“草包庄稼”,给农人“空欢喜”。在阴湿严重的地方,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麦子还在地里生长,穗上又长出了新芽,有时下雪天才收小麦。(www.xing528.com)

多。高寒阴湿的地区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暖而不热,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干燥严寒,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冰雹、雨涝、连阴雨、霜冻、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礼县22年中受灾160多次,临夏县33年中受灾225次,年均分别为7.33次,6.8次。

在这些灾害中,当地人谈之色变的是年年如期而来的冰雹。和政县新营乡是县上集中资金、整乡规模扶持的重点乡之一,1991年共投入48万元,每户扶持资金800到1000元,要求农户或养牛两头、养羊五只,或猪三至五口,不料当年6月底一场冰雹,7个村有5个村绝收。1992年遭遇三次冰雹,又有3个村绝收。庄稼无收,吃饭第一,群众只好卖掉牲畜换粮吃。扶贫资金的唯一作用便是接济了当年的生活

记者来到岷县申都乡,干部、群众几天前还在庆幸该乡在邻居屡遭雹灾时安然无恙,不料前一天下午3点接连两场冰雹,全乡1.3万亩良田中受灾9700多亩,其中受灾五成以上的1700多亩。这个乡1991年粮食总产240万公斤,比1990年增产20万公斤,1992年计划246万公斤,两场冰雹造成减产50万公斤,增产希望在冰雹声中破灭。

乡党委书记何怀普无奈地说:“眼看丰收在望,五六分钟一场冰雹,就将一年的希望化为泡影。鸡蛋大的冰雹打伤了人,砸碎了房瓦,打得老牛掉进菜窖,五六个人半天拉不上来。当归被打后,最宝贵的‘归头’就腐烂了,全当归只剩下‘归身’‘归尾’可用。冰雹打过的麦子、蚕豆的茎秆,牛也不好好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