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院建筑鉴亭,敦复斋,藏书楼及考棚说明

书院建筑鉴亭,敦复斋,藏书楼及考棚说明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亭是整个书院建筑最精彩部分。敦复斋北院为四方环形建筑,第一进厅房左右各2间,回照厅房左右各1间,厅后东西廊房各6间;第二进厅房左右各2间。敦复斋共有3厅26房,是书院最集中的斋舍。据嘉庆十一年刊刻的《鳌峰书院志》载,当时书院“广轮四十七丈、垣周遭一百四十丈有奇”,以此匡算,总共占地约19亩。后院有荷池广约数亩,上有鉴亭,还有藏书楼、正谊堂等建筑,另外还建有能够容纳400多人的考棚。

书院建筑鉴亭,敦复斋,藏书楼及考棚说明

书院位于于山(旧称九仙山)北麓外,大门朝南,正对着于山顶上的鳌顶峰,故与坊名同。书院大门外,左边有用栅栏隔护的张榜亭,右边是一列院役居住的宿舍;门内左右塾亦为杂役居所。进门后是一宽敞的庭院,庭院南侧立有“修建丰碑”,记载书院建设的历程;北面为堂,树列木屏,上书闽浙总督满保制定的《学约》。堂屋上方,悬挂康熙帝亲自题写的“三山养秀”横匾。稍进,为二进门,门东有径,与东院相通;门内有左右室,左居司阍(门卫),右居书胥。穿堂而过,二进与三进之间,是个覆顶的过道;左右有扶栏,栏外为庭,三进即为“正谊堂”。出正谊堂后,又是一个庭院,庭院正北为藏书楼(第四进),楼下有屋三间,中屋供祀杨龟山、游广平、胡五峰、黄勉斋、陈北溪、王伯言、林少颖、罗豫章、李延平、李西山、胡文定、胡籍溪、胡致堂、刘屏山、刘白水、蔡西山、蔡九峰、廖槎溪、真西山、李忠定、陈剩夫、蔡虚斋、黄石斋等23位闽学代表人物,故谓“二十三子祠”。第二个和第三个庭院在南侧左右,分别有侧门通向两边的院落。

西边院落,从南到北分为三个部分:南为“监院公廨”,即监院官吏的办公场所,廨堂朝南而立,共有房室9间,廨前有院;公廨北面为“致用斋”,建筑朝南,为学生宿舍兼读书之所,斋又有三进,共3厅18房,斋东有土地祠;致用斋背面是数幢杂屋,为书院刻书及贮藏书版的场所。

东边院落,又分为南北纵列的四组建筑。为叙述方便,我们不妨根据其主要建筑体,分别称之为鉴亭组群、敦复斋组群、笃行斋组群、崇德斋组群。

鉴亭组群。从正谊堂和藏书楼庭南东面,都有侧门通向鉴亭组群。鉴亭是一个架空在池中的亭阁,池东西宽8丈余,“方挂浤淳,天光云影,如一鉴然”,故名“鉴亭”。整个亭阁建立在池中支起的20根石柱踬上,阁额悬挂乾隆帝御书“澜清学海”横榜,阁中亭台宽敞华丽,四周有护栏,凭栏坐看池中鱼戏,是一大乐趣。鉴亭两边,架石梁与池岸走廊相通。东廊石梁两侧,各有百年古榕相对;西廊北端则有高柳披拂。柳影婆娑中,面南临池而立者,是为“崇正讲堂”,是书院集中讲学的场所。崇正讲堂北庭院,两边各有一棵荔枝树,北墙下种一排翠竹,故起名叫“荔竹轩”,荔竹轩内有堂、屋共11间,是主院掌教的居所。鉴亭而南,沿池边走廊两翼楼列,共有学舍22间,专为学生读书之所,池边“各随地势,植修竹名葩,将使绿满窗前,得四时读书乐也”。池南岸,隔径至南墙之间,有一耸假山,与鉴亭遥遥相对。假山“倚垣竟垣”,拾阶而上,院外景色一览无余,“山列丛篁,杂木佳果,蓊郁荫森,风清来禽,殆于山矣”,可鉴赏于山景色。假山左边,垒石为洞,洞西有小楼,楼前有小亭,名“知止亭”;山右有石桌石凳,镌为棋盘,风清月朗之夜,在此对弈,是书院师生常享的乐趣。石桌旁边,有一口石井,传说井有仙异,人或秉烛入井,可迤逦行数里;井东有阁,祀文昌魁星

鉴亭是整个书院建筑最精彩部分。置身亭中,可望见于山上的九仙观、鳌顶峰、金粟、玉蝉等景观。庭内则“每夏红蕖翠盖,晴雨并佳,晓风尤馥。”

鳌峰书院图

新修鳌峰书院(匾额)

敦复斋组群。从鉴亭池南岸石径东折,便来到“敦复斋”组群。敦复斋北院为四方环形建筑,第一进厅房左右各2间,回照厅房左右各1间,厅后东西廊房各6间;第二进厅房左右各2间。第三进为“五子祠”,供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五位理学先驱。五子祠厅房左右又有斋舍各2间。敦复斋共有3厅26房,是书院最集中的斋舍。

笃行斋组群。敦复斋再东,是“笃行斋”组群,也是一个三进院落结构,第一进有前后厅。由南往北依次为笃行斋、三贤五先生祠、张公祠,中间各有庭院。笃行斋组群共有4厅20房。其中张公祠是创院者张伯行的专祠,三贤五先生祠供奉的是各个时期为书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员和掌教先生。三贤指巡抚陈瑸、徐嗣曾和太傅蔡世远,五先生指林枝春、沈廷芳、朱仕琇、张甄陶、孟超然等五位掌教,但各个时期所祀对象似乎有些变动。(www.xing528.com)

崇德斋组群。书院最东,与笃行斋隔墙为“崇德斋”组群。崇德斋园林意味稍浓,斋南有楼,楼下有亭;入斋约略也有三进,中间庭院竹木果树成荫,共有2厅18房。

以上合计共有六列纵向的建筑组群,互相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蹊径、侧门相通,颇有“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趣。据嘉庆十一年(1806)刊刻的《鳌峰书院志》载,当时书院“广轮四十七丈、垣周遭一百四十丈有奇”,以此匡算,总共占地约19亩。其中计有15堂、5祠、1阁、1假山、1洞、3亭、5楼、1池、1轩、4斋,学舍114间,加上掌教、监院所居房屋20间,总共有房舍134间。乾隆三十年(1765),掌教严源焘曾经将书院美景概括为“十景”,分别为“秀分鳌顶”“灵对九仙”“讲院临流”“鉴亭峙水”“方池鱼跃”“丛树鸟歌”“奎章眺远”“仙井(景)斗奇”“交翠迎风”“棋盘(石)玩月”,并各赋诗刻石以记。

上述建筑格局,系积累近百年扩建、改建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因逐步添置房产,不断融入古往今来的各种建筑元素,加上历任封疆大吏和著名学者的精心营造,积淀了厚重的建筑文化

据载,张伯行创建书院时,最初购置的是明朝四川巡抚邵捷春故宅,“葺而新之,为鳌峰书院”。初购进时,计有“厅房楼台共六十四间,并池亭假山”。张伯行在《鳌峰书院记》中描述:“前建正谊堂,中祀周程张朱五夫子,后为藏书楼,置经史子集若干橱;其东则有园亭池榭、花卉竹木之胜。”又,《续福建通志》记捷春故宅水心亭曰:“筑亭跨池,康熙间宅为书院,仍址改筑,易名鉴亭。”可见,明代邵捷春故宅,原本就有园林之胜,书院之设,系依其旧格局进行修葺更新的。而同时期购进的一些附近民宅,也有规模相当大的,应该也属当地名门大宅。书院起步规模就非同凡响,在张伯行手里,已置有书舍120间。后院有荷池广约数亩,上有鉴亭,还有藏书楼、正谊堂等建筑,另外还建有能够容纳400多人的考棚。因此时人感叹曰:“规模制度,宏琏丰敞……求之各省,或罕俪矣。”以后继任督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修缮、扩大,并随地势种植修竹花木,使绿满窗前,得四时读书之乐。乾隆十五年(1750),巡抚潘思榘修葺讲坛;十七年,巡抚陈宏谋修缮学舍,更“六子祠”为“二十三子祠”,并建奎光阁于鉴亭之前;嘉庆九年(1804),总督玉德和巡抚李殿图等又开辟书院用地,建致用斋、崇正讲坛、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崇德斋等,再次扩大书院的规模;道光二年(1822),巡抚叶世倬又于崇德斋旧址建考棚数十座,以课书院诸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加修葺。

在扩建过程中,陆续添购的许多房产,都不乏古建精品或人文胜地。如敦复斋原址,乃宋刑部侍郎郑湜故宅,相传朱熹曾在此讲学,或谓勉斋书院亦近其地。郑氏为福州世家,其屋代代相传,鳌峰书院购其地前,仍称为“郑屋”,当是很有风格的古建。

又记:“笃行、崇德二斋,市民房、尼庵为之。”查当年书院添置房产,有“买尼庵一座,共三进二十四间”,所述规模、格局与笃行斋近似,很可能笃行斋只是在尼庵原有基础上做了不大的改动,旧建风貌宛在。

鳌峰书院在历次扩建、改建过程中,吸收明、清两代甚至更加久远年代的建筑精华,融殿堂、民居、寺庙建筑风格于一体,是福州极富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因而时人称有“园林之胜”。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考试,鳌峰书院改为“校士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福州光复战役时,学堂毁于战火。今书院遗址位于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内,书院原有建置,除一假山外,其余皆荡然无存。重建后的鳌峰书院位于今鳌峰坊南原国民党海军少将李世甲故居旁,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