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诚斋:清代儒学家与五岳考

金诚斋:清代儒学家与五岳考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一二二《仪征学案中》:金鹗,字诚斋,临海人。《清史稿·儒林三》:金鹗,字诚斋,临海人。郭协寅《金诚斋先生传》:先生讳鹗,字风荐,诚斋其号也,世居安徽歙县十一都。胡承珙《研六室文抄》卷七《金诚斋求古录书后》:金诚斋,名鹗,浙江临海人。(下略)[5]金鹗《求古录礼说·五岳考》:五岳之名,诸儒皆以为岱、衡、华、恒、嵩高(岱山一名泰山,诸儒无异说。

金诚斋:清代儒学家与五岳考

《清儒学案》卷一二二《仪征学案中》:金鹗,字诚斋,临海人。优贡生。阮文达选入诂经精舍肄业,精“三礼”之学。继受知于山阳汪文端廷珍,至京师,居文端邸中,析疑辨难,成《礼说》二卷。元和陈硕甫奂往见之,与语,恨相见晚。嘉庆二十四年,卒于京邸。所著《求古录》一书,取宫室、衣服、郊祀、井田之类,贯串汉、唐诸儒之说,条考而详辨之。亟直称其镕铸古训,为一代大作手。又尝辑《论语·乡党》注,厘正旧说。卒后,稿全散佚。硕甫求得之,厘为《求古录礼说》十五卷、《乡党正义》一卷。后潘文勤祖荫复得佚文,为刻《求古录礼说补遗》一卷、《又续》一卷。(参史传、孙星衍《诂经精舍题名记》、陈奂《师友记》、潘祖荫《求古录礼说补遗序》)

清史稿·儒林三》:金鹗,字诚斋,临海人。优贡生。博闻强识,邃精“三礼”之学。受知于山阳汪廷珍,与析难辨论,成《礼说》二卷。嘉庆二十四年,卒于京邸。所著《求古录》一书,取宫室、衣服、郊祀、井田之类,贯串汉、唐诸儒之说,条考而详辨之。鹗又尝辑《论语乡党注》,厘正旧说,颇得意解。卒后稿全佚,陈奂求得之,厘为《求古录礼说》十五卷、《乡党正义》一卷。

郭协寅《金诚斋先生传》:先生讳鹗,字风荐,诚斋其号也,世居安徽歙县十一都。高祖名以德者,国初顺治十年始占籍临海,以经纪起家。曾祖起纯,克承先业。祖正发,赀授登仕佐郎。父镕,邑庠生,世称泽亭先生是也。诚斋行三,最为泽亭先生钟爱。幼承庭训,端重如成人,不苟言笑,跬步必饬,日著功过格,稍有不检,即自惩曰:“吾过矣! 吾过矣! 必痛改而后快。”姿性敏捷,于书无不读,旁及形家等言,尤精天文算法,词章乃其余事。年十七,受知于朱相国文正公,补弟子员,已而食饩,前后试,居第一者五,余亦俱列高等。阮中丞芸台先生抚浙,首以作人为己任,建诂经精舍,延孙渊如先生主讲席,檄征全省知名士肄业其中。时临海赴召者三人,洪筠轩□□(□□应为“颐煊”——引者)暨弟檆堂□(□应为“震”——引者)煊,其一则诚斋也。日省月试,目染耳濡,由是业益进,名益噪,考据之学卓然一子,经生奉为圭臬。旋里,后人争聘为弟子师,诚斋亦乐为启迪,口讲指授,分瓣香者不可殚述。嘉庆丙子,汪尚书瑟暗先生选充优贡生,需次抵都,尚书命馆于家,待以上宾,质疑问难,都人士识与不识,闻诚斋名,咸避三舍。甫及二载,遽厄龙蛇。尚书失声大恸,亲为敛具,遣价持榇南归,并醵金佽助嗣君读书之费。噫,惜哉! 夫以诚斋之才,不难掇巍科,取青紫,乃穷而在下,以明经贡入成均,旋即溘逝,岂文名、禄位二者不可得兼欤?抑诚斋享有令名于所难者既厚,而所易者不妨薄乎?要非天道无意于其间也。生于乾隆辛卯三月初三日巳时,卒于嘉庆己卯正月初一日巳时,年四十有九。配蔡氏,郡庠生晋锡公女。子一,同占业儒。媳姚氏,济川公女。待年未婚女一,适庠生董如春。所著《求古录》八卷(王棻按:今所传《求古录礼说》十六卷尚非足本,此云八卷,岂石斋所见,乃其初稿欤)《四书正义》□卷(黄瑞按:《四书正义》今存鲁论六卷),藏于家。今岁秋,遇其伯子敬斋先生,曰:家弟亡已有年,子与弟交最久,生平行事知之甚悉,盍为我纪之。余愧不文,辞不获[已][1],缕书梗概,以质吾党之知诚斋者。[2]

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九有传,存目。

胡承珙《研六室文抄》卷七《金诚斋求古录书后》:金诚斋,名鹗,浙江临海人。嘉庆丙子优贡生,山阳汪文端公所拔士也。博览群书,尤精“三礼”。所著《求古录》十余册,取礼经宫室、衣服、郊禘、祭祀、井田之类,并群经内关涉舆地、名物者,条考而详辨之,每条各为一篇,贯串汉、唐、宋及本朝诸儒之说。诚斋以优贡朝考入都,文端留寓邸第,家墨庄观察时与往来,曾抄其《求古录》三册,又有《论语说》,抄之亦未竟,而诚斋疾作,遂止。诚斋病剧时,文端家人欲徙之他所,文端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何徙为?且病剧而徙之,是速之死也。”竟以己卯岁元旦殁于文端邸第。文端为殡敛,而资送其柩于家。所著书为扃之一箧而归之。余未及见诚斋,而从墨庄借读其书。其中如论天子庙制,谓当从《礼记》、《穀梁》、《荀子》为七庙,而辨惠定宇力主四庙之说为非,论诸侯寝制,谓路寝一、小寝三,当为四寝,而辨旧说路寝一、小寝二之非,皆与鄙说有合者。又谓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首阳山即唐风所云首阳之巅是也,山名首阳,不得以蒲坂之雷首山当之。乡党享礼有容色系一事,观聘礼云,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可证,不得谓礼为礼宾分享与礼为二,皆致确之论。惜乎其所抄者仅此,而未获睹其全也。文端师尝云,诚斋之书虽不免有迂曲处,然其精者却不可及。墨庄为言诚斋衣敝面垢,竟日穷经,若不知有他事者,其用心专壹如此。今其遗书之存于家者,未知若何,而其好古勤学,未竟其志,以死实有不容泯没者。余窃悲之,为识数语于所抄帙之后焉。

孙憙《求古录礼说序》:……先生说礼,融会贯通,不拘拘于一家之言,盖病夫专门墨守名通经,而反以汩之者也。或者之论乃以先生为无师法,未可谓知言矣。夫考据之学,固不以随声是非为贵也。(下略)[3]

陆建瀛《求古录礼说序》:……得读金氏遗书,其发明“三礼”,不拘墨守,但味白文,偶有未纯,须归至要,可与金殿撰《礼笺》共传……此真说礼家为必读书,而亦有益乎家塾之课者也。(下略)[4]

金城《求古录礼说序》:《求古录》者,先君考据之学,积数十年精力而类次成书者也。今相国阮芸台先生抚浙时曾录取数篇,刻入《诂经精舍文集》中。(下略)[5](www.xing528.com)

金鹗《求古录礼说·五岳考》:五岳之名,诸儒皆以为岱、衡、华、恒、嵩高(岱山一名泰山,诸儒无异说。衡山一名霍山,说者不一。案《尔雅·释山》首云江南衡,末云霍山为南岳。是霍山即衡山也。《汉书·地理志》庐江郡灞下注云,天柱山在南。孟坚作志,在武帝移易衡山之后,而不以天柱为霍山,亦可知霍山即衡山也。应劭《风俗通》云,衡山一名霍。此完解也。邵二云据“大山宫小山,霍”,谓衡山中峰独高,不得名之曰霍。不知南岳名霍者,万物盛长,霍然而大也。不可执一说以疑之也)。近邵二云谓,周之五岳有岳山,而无嵩高,其说自当然以岳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却非确。至谓《尔雅·释山》篇末五岳为汉人所附益,尤妄说也。窃谓,岱、华、衡、恒、霍大,唐虞与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东迁以后,复用殷制,秦、汉因之,至于今不易也。(下略)

【注释】

[1]今按:“辞不获”,不辞,当为“辞不获已”,此为成语,犹言“迫不得已”。

[2]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0 册,第182~183 页。又见《碑传集补》卷四十,然颇多阙文。

[3]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0 册,第181 页。

[4]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0 册,第183 页。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0 册,第184 页。又载《孔子文化大全》本卷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