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性

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性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污染源普查的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的人、财、物准备阶段,也是污染源普查的路线图制定阶段。该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普查组织、普查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其他技术准备、宣传与培训方案制定与实施等。污染源普查每十年才开展一次,故未设置常设机构,需在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组建临时性的普查机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

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性

污染源普查的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的人、财、物准备阶段,也是污染源普查的路线图制定阶段。该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普查组织、普查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其他技术准备、宣传与培训方案制定与实施等。

污染源普查组织就是发动社会力量获取普查数据的过程,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需投入最少的人力资源、资金,最快获取所需普查数据。我国制定了企业及产业活动单位填报普查报表、普查员及查指导员现场核查、各级普查机构核证的普查作业流程,但污染源普查参与者的业务能力及工作态度,决定着污染源普查制度设计是否能执行到位。普查员主要从企事业单位及乡镇中抽调,可能存在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对质量要求认识不到位、对普查对象填报数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缺乏判读能力、较难驾驭复杂的污染源普查技术要求等问题。同时,能否顺利地开展普查入户调查工作,还取决于普查的宣传组织是否营造了人人知晓普查的社会氛围。

1.两员选聘及管理

两员是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工作过程中需消化普查相关方案、理解各类普查表指标,直接接触普查对象。要求选调的普查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严格遵从政策要求、技术规定及保密规则,具备普查所需的业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减少数据流转及录入过程中的误差,两员的职责由单纯完成摸底和登记工作向能熟练操作电子采集设备发展。根据普查相关方案和技术要求,两员的职责除对普查对象填报信息进行核实核证外,还需指导普查对象使用电子采集设备完成普查数据的申报工作。这就要求两员要熟悉普查区情况、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经验,还应具备使用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判读填报指标正确与否的工作能力,在人员素质上有较高要求。上述任何业务素质要求的欠缺,或普查员数量不足,都将对得到准确的普查对象信息造成较大的影响。

2.普查组织

污染源普查采用全国统一领导、分级组织实施的原则开展。污染源普查每十年才开展一次,故未设置常设机构,需在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组建临时性的普查机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从两次污染源普查的组织经验来看,基本上是一次普查换一套班子,普查机构抽调人员更换频繁,人员队伍难以保持稳定。

为确保污染源普查质量,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级普查机构建立质量负责人制度,这是确保污染源普查质量的有益尝试。污染源普查质量负责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有足够的环保及工艺知识,了解当地实际,并需具备宏观构架及组织实施的能力。特别是污染源普查过程中的污染物核算,获取准确的污染源基本信息及污染治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量,是污染源普查与其他普查之间的最大差距,也是污染源普查最大的技术难点。(www.xing528.com)

污染源普查需要从各主管部门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清查,并充分利用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数据进行数据综合比对及分析,需要普查机构在污染源普查中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任何的沟通协调不到位、数据获取的不及时,均将对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另外,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广、节点多,工作部署、调度、总结机制的缺失,填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讨论及解决等,将导致污染源普查过程中的问题层层累积。

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都将对污染源普查的质量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

3.普查培训

污染源普查任务重时间紧,且污染源普查还细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污染源及移动源,报表多、指标多,报表和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要求多。为适应当前情况下工业体系高度细化的现状,按污染源普查相关技术规定,工业污染源产排量采用了分工段、分设备进行核算的方式。这对污染源普查培训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培训内容不能准确传达、培训内容不贴合工作实际、培训过程互动及反馈不足造成参训者理解不足,均会极大的影响污染源普查培训效果,进而影响普查对象填报普查报表的质量、两员审核普查报表的质量,造成污染源普查结果走样。

4.污染源普查社会环境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污染源普查开展的社会环境,会对普查对象真实填报普查信息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普查数据质量,形成普查数据误差。从污染源普查对象的社会属性来看,受环境保护税征收、污染减排任务及日常环境监管要求的影响,在涉及普查对象经济利益、环境监管影响及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时,可能会导致普查对象不愿如实填报,入户核实难度大、数据追溯难度大等问题。从行政管理及考核来看,污染源普查得到的污染源产生、治理及排放数据体现当地的污染治理水平高低,受各级政府的总量减排考核及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来源等影响,为避免污染物排放量排位过高而加大减排压力或排位过低而不利于排放指标的争取等问题,可能导致地方普查机构直接或间接调整普查数据而产生统计误差,同时还可能存在为了与历史数据或常规统计数据相衔接而调整普查数据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