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量表制订案例解析

评价量表制订案例解析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1.过程性量化评价指标案例案例1是一家知名旅行社为某省重点高中提供的课程设计中的评价量表。在质性评价量表中,不必详细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评价,根据学生的各项表现,给出评价等级即可。

评价量表制订案例解析

研制评价量表是课程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评价量表应该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量表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内容应该具有教育导向性,评价细则要合理具体。只有明确了什么样的评价量表是好的量表,什么样的评价量表是不好的量表,我们才能在课程设计时提供好的评价工具,在课程招标时才能甄别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才是应该通过评标审核的课程。

案例1.过程性量化评价指标案例

案例1是一家知名旅行社为某省重点高中提供的课程设计中的评价量表。该课程顺利中标并已经为学校实施了课程。但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上述评价量表存在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好的评价量表。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评价量表中的概念使用不当。第二行是各指标对应的评价内容,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所以不是评价细则,这应该是评价内容。

2.为了使评价可操作,每项指标应该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加分和扣分标准。

3.奖励得分的设置不科学。加分项设置要符合具体的实践情境,也要符合文明习惯。其中第二项“主动给同学分饭、夹菜,加2分”,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境,多数实际就餐情况下不需要学生分饭。而给同学夹菜的行为不值得提倡,无论是从卫生的角度,还是从生活习惯的角度,这样的行为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奖励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

另外,把捡拾垃圾和拾金不昧列为同一加分项,且分值相同,这显然不合适的,这根本就不是同一层面上的行为,这样的评价当然也是不科学的。

4.奖励得分的加分内容可能会失去教育导向意义。把捡拾垃圾这样琐碎的事项明确列为加分项,可能会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比如某学生集合迟到,被扣除了2分,他只需要在老师面前捡一次垃圾就可以补过来了。此时加分行为将不再是内化的学习成果外显的行为,而是一种投机行为,评价也就失去了教育导向的意义。

案例2.过程性量化评价标准案例

(续表)

案例2是案例1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应该说,课程设计者貌似下了不少的功夫。可惜的是设计过程做了很多无用功,甚至有抄袭的迹象,因为案例1是一条西北大漠戈壁的线路,全程没有水路,船上的行为评价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而就是这样的具有明显瑕疵的课程设计却能顺利中标,这也反映出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亟待规范的现状。

本案例的主要问题在于:

1.所谓“评价指标”(应为“评价标准”)与案例1中的“项目”(应为“评价指标”)不相互对应,分数应该在哪一“项目”的总分下扣减,指向不明确。扣分多少也没有结合所在“项目”的总分情况,分值设定显得太随意。(www.xing528.com)

2.所谓“评价指标”与实际教学情境不符,难以操作。

3.“评价指标”过于细致,不实用。学生的有些行为只需要提示教育就可以,并不是所有的不好的行为都必须通过扣分来进行评价。评价应该体现教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减少评价中扣减分的情况。扣减分应该尽量限定在严重违纪和一般负面行为屡次出现或教育不改的情况。

案例1和案例2如果要改进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可以把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整合为一个评价量表,评价的标准与评价的指标和内容相对应,评价任务清晰明确,便于操作。

2.明确评价量表中应该设置的项目,这些项目应该包括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计分依据(学生发生的行为表现)、得分(即评价结果)等。

3.精简评价记分行为,突出重点。

4.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和教育意义。比如奖励得分采取模糊设置的办法,不列出具体的加分行为。这样学生表现出的应予奖励的行为没有预设的可能,该行为就可以认定为内化的学习成果的外显行为。而且这样也给了教师对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予以奖励的自由裁量权,更便于发挥教育的作用。

按照以上要求改进的结果,就是前面所提供的量化评价量表示例(见本书第105页)。

该评价量表也可以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改造成质性评价量表。

在质性评价量表中,不必详细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评价,根据学生的各项表现,给出评价等级即可。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不够具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所给的案例,只是说明评价量表的编制方法,实际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对哪些指标进行评价,这在不同的课程中、不同的学段中都会有所不同,要结合具体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不可以照搬照抄以上所列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