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人格统一体的发展与行为表达的协调

儿童人格统一体的发展与行为表达的协调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体。人格统一体的发展就是行为与表达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个模式的过程,这在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然而,人格统一体这个事实被大多数心理学派忽视,即便没有被完全忽视,它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注意。个体心理学并不赞同这个被广泛应用的谬误。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全面理解儿童的人格统一体,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儿童人格统一体的发展与行为表达的协调

儿童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其各个方面都令人着迷。而最奇妙的或许是人们必须展开儿童生活的整个画轴才能理解单一事件,即儿童的每个行为似乎都是其整体生活和人格的表现,在不了解不可见背景的情况下无法理解儿童的单个行为。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体。

人格统一体的发展就是行为与表达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个模式的过程,这在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生活迫使儿童以统一的方式做出反应,这种统一方式不仅是构成儿童性格的因素,也是使儿童的每个行为个性化、使儿童的行为有别于其他儿童的类似行为的因素。

然而,人格统一体这个事实被大多数心理学派忽视,即便没有被完全忽视,它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注意。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疾病治疗方法中,特定行为或特定表达通常会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一个独立项单独考虑。人们有时将此类行为或表达称为情结,并通常认为可以将此类行为或表达与个体的其他活动分开。这种做法无异于从整个旋律中挑选出一个音符,并试图脱离整个旋律中的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含义。这个做法是不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这个做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个体心理学并不赞同这个被广泛应用的谬误。这个谬误在被应用到儿童教育中时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儿童教育中,这个谬误主要体现在惩罚中。当一个儿童做了一些会招致惩罚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怎么做呢?诚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会考虑儿童的人格所产生的总体印象,但这对儿童往往更不利,因为如果儿童经常重复一个错误,教师或父母会对儿童产生一种偏见,认为他是不可救药的;而对于平时表现良好的儿童,人们通常会因为良好的总体印象而给予较为温和的惩罚。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全面理解儿童的人格统一体,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这么做就与试图理解从整个旋律中分离出来的几个单独音符一样。

在我们向一个儿童询问他为什么会懒惰时,我们不能期盼他知道我们想要知道的基本联系。我们也不能期盼儿童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说谎。千年来,对人类本性有着深刻认知的苏格拉底的一句言论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最难的是认识自己”。鉴于此,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儿童回答心理学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呢?为了理解单个表达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理解整体人格。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描述他做了什么,他如何行动,而是需要了解儿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摆在他面前的任务。

下面这个事例就表明了了解儿童生活的完整背景的重要性。这个事例涉及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在这个男孩五岁的时候,他的妹妹出生了。在五岁之前,这个男孩一直是家里的独子,度过了最好的时光。他身边的人都愿意满足他的所有愿望。毫无疑问,男孩的母亲对他宠爱有加,而男孩的父亲和蔼、安静、非常喜欢男孩对他的依赖。这个男孩与母亲的关系比较亲密,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官,经常离家在外。男孩的母亲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女性,会尽力满足这个依赖他人又任性的儿子的所有念头。不过,她经常会因为这个男孩表现出的不良、威胁性行为感到烦恼。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主要表现在这个男孩一直专横地对待他的母亲——命令她、戏弄她,也就是随时随以令人讨厌的方式让他自己变得突出。

这个男孩的行为让他的母亲感到很烦恼。但因为这个男孩没有其他特别糟糕的行为,他的母亲最终选择迁就他,帮他收拾整理衣服,辅导他完成学校作业。这个男孩一直确信他的母亲会帮助他解决他遇到的任何困难。毫无疑问,他是一位聪明的孩子,并与其他儿童一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在八岁之前,这个男孩在小学的表现一直不错。但之后,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导致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他不仅完全不顾自己,变得懒散,以此让他的母亲生气,还会在他的母亲没有提供他想要的东西时撕扯她的头发;他从来不让她有片刻的安静,不是掐她的耳朵,就是拉她的手。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这些策略,而且随着妹妹慢慢长大,他更加坚持他设计的行为模式。而且,他的妹妹很快就成了他的目标。这不是说他对他的妹妹造成了实质性伤害,而是他对她的嫉妒变得非常明显。他的恶劣行为可被追溯至他的妹妹出生并获得家人关注的时候。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当一个儿童的行为越来越恶劣,或出现一些令人讨厌的新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这种情况开始出现的时间,以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原因”这个单词的使用有些勉强,因为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妹妹的出生会使哥哥成为一个问题儿童。不过,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种关系应该被视为儿童的一个错误态度,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因果关系,因为我们不能说一个小孩子的出生一定会使年长的孩子变坏。我们可以说当一块石头掉落时,这块石头一定是以一定的方向和特定的速度掉落的。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心理“坠落”中,严格意义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影响个体未来发展的只有个体所犯的错误。

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是不足为奇的,这些错误及其后果会集中体现为一些失败和错误定向。所有这些都是由心理的目标设定活动引起的,因为该目标设定活动涉及个人的判断,即犯错误的可能性。目标设定或决定活动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般说来,在二至三岁的时候,儿童会为他自己设定一个变得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会一直引导着他的行为,并促使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目标的确定通常涉及不正确的判断;但目标形成后会对儿童有一些约束、控制力。儿童会将他的目标具体落实到他的具体行为和整个人生安排中,从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

我们必须铭记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事物的解读;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儿童遇到新的困难情景时,他的行事离不开已经形成的错误圈子。我们知道,特定情况对儿童造成的印象(就其深刻程度和本质来说)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环境(例如,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是取决于这个儿童如何看待这个事实。这有力地驳斥了因果关系:客观事实与其绝对意义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但与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www.xing528.com)

人类心理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定向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点,而非事实本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因为我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这一点调节的,我们的人格也是基于这一点构建的。凯撒大帝登陆埃及时发生的一个插曲就是人类主观观点在其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凯撒大帝在跳上岸时被绊了一跤,摔倒在地,这在罗马士兵眼中是不吉利的预兆。如果凯撒大帝没有伸出双臂大喊“我得到你了,非洲!”,这些勇敢的罗马士兵就会转身回去。由此可见,对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必然的,其往往是经过了有序、完整人格的加工。这在群氓心理及其与理性的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群氓心理状态被常识取代,这并不是因为群氓心理或常识理性是由相关环境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而是因为这两者都代表自发的观点。通常,常识只会在错误的观点被排除后才出现。

现在,我们再回到上述那个男孩的案例中。这个男孩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艰难的处境中。所有人都不再喜欢他,他在学校中没有取得任何进步,但他还是以同样的方式行事。他的行为总是让别人感到烦扰,并慢慢成为其人格的完整表达。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每当他烦扰到别人时,他会受到惩罚。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的父母会收到投诉信。事情就这样继续下去,最后,他的父母被建议将这个男孩从学校接走,因为他似乎并不适应学校生活。

或许这是这个男孩最乐意看到的结果。其他任何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这个男孩的态度再一次体现了其行为模式的逻辑一致性。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但在形成后一直都有所体现。当他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获得众人的关注时,他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而且,如果他需要因为任何错误而受到惩罚,这应该是他接受惩罚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基本错误,他一直试图让他的母亲照顾他。也正是因为这个基本错误,他表现得就像一个在享受八年的绝对权力后被突然剥夺了王位的国王一样。在他被废黜之前,他只依附于他的母亲,他母亲的关注也只在他身上。之后,他的妹妹出生了,他做出了激烈斗争,想要夺回他失去的王位。这依然是上文所述的基本错误引起的,但需要承认的是,这个错误并不涉及任何内在劣根性或恶习。在儿童陷入一个他完全没有准备的环境中,且只能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努力时,恶习会开始形成,例如,一个儿童只对一种情况做好准备,即他人全心全意为他服务的情况,但情况突然变得完全相反:这个儿童进入学校,在那里,老师将注意力分散到很多人身上,而且会在某个孩子要求超过其应得份额的关注时感到愤怒。对于受溺爱儿童来说,此类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但刚开始时,儿童并没有恶习,也不是积习难改的。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男孩的个人生活规划与学校要求的生活规划产生了冲突。我们可以构想儿童的人格方向和目标以及学校生活设定的目标,从而简单地了解这个冲突。儿童与学校的目标指向不同的方向。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他的目标决定的,而且可以说在他的整个体系中,任何行动都是按照目标的方向采取的。但另一方面,学校希望每个儿童都有正常的生活规划。因此,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学校未能理解这种情况下的心理事实,也未能做出任何让步或试图消除这种冲突的来源。

我们知道,上文所述的那个儿童的生活都被一个主要欲望激励着,即让他的母亲为他服务,且只为他服务。在他的心理规划中,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想法设定的:我必须霸占我的母亲,我必须占有她的所有关注。但是,人们对他还有其他期待。例如,人们希望他能够独立完成学校任务,希望他能够保管好他的课本和练习簿,希望他能够把他的东西整理好。这就如同将马车套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身上一样。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男孩的表现并不好,但当我们知道真实情况后,我们更倾向于理解他。在学校对这个男孩进行惩罚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这只会让他相信他不适应学校生活。当他被学校开除时,或当他的父母被要求将他从学校带走时,这个男孩离他的目标就更近了。他的错误统觉方案就像一个陷阱。他感觉他胜利了,因为他现在真的霸占了母亲的关注,她必须将她的关注再次放在他身上。这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

当我们认识到事情的真实情况后,我们必须承认因为一个或另一个错误来惩罚儿童的做法是没有效果的,我们可以以忘记带书为例,他肯定会忘记,因为当他忘记带课本时,他可以制造一些事情让他的母亲处理。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别行为,而是其整个人格模式的一部分。当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格的所有表达都是一个整体的构成部分时,我们就会明白这个男孩只是按照他的生活风格行事。而且,他一直按照他的逻辑行事的事实可以有力反驳他无法完成学校任务是因为低能的假设。一个低能的人无法贯彻他自己的生活风格。

这个高度复杂的案例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所有人的情况都与这个小男孩的情况相似。我们自己的规划、我们自己对生活的解读不会与公认的社会传统完全一致。在过去,人们把社会传统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制度并不是神圣或固定的。这些社会制度一直处于发展状态,而其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中的个体的努力。社会制度是为了个体而设立的,个体却不是为了社会制度存在的。个体的拯救确实依赖于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意味可以迫使个体进入一个强求一致的社会模式。

基于个体心理学的学说进行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这些思考特别适用于学校系统及学校对不良适应儿童的治疗。学校应该试着从人格统一体,从需要培养和发展的价值观来看待儿童,同时应该尝试使用心理学分析来判断特定行为。正如我们所说的,不能将这些特定行为视为单一的音符,而是应该将其放在人格统一体这个整个旋律中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