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阅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中国人说的3岁实际上是虚岁,实际的生理年龄是两周岁左右。——两岁左右,这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敏感期或关键期。怎样抓住人格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呢?(二)家长对待孩子阅读的“策略”合理满足法。尤其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打岔”,转移注意力。要把住“一”字关,就是当孩子第一次打人、骂人、抓头发、“赖地”的时候,在第一次要发生的时候就要把握住。

阅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学龄前可以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关口,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者认为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并不是智力,而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且中国人说的3岁实际上是虚岁,实际的生理年龄是两周岁左右。

1995年,有一个国际研讨会,日本专家报告了日本的“神户事件”:一个14岁的孩子把自己邻校一个10岁的孩子杀害了,并且把头颅切下来挂在学校的大门口。14岁——花季,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后来专家就对他进行追踪,发现这个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喜欢他,而且他的小弟弟出世了,他实际上受到了许多精神上的虐待,而唯一喜欢他的姥姥也去世了。所以他开始不珍惜生命,他开始杀小虫子,杀小鸡、小鸭,最后发展到杀人。这使我们想到,成人邪恶的心灵和犯罪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埋藏下毁灭自己的种子的呢?——两岁左右,这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

对于那种满屋子乱跑,处处都要自己拿主意,而且有反抗行为的孩子究竟应当怎么办呢?怎样抓住人格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呢?

(一)家长对待孩子阅读的“态度”

首先,要充分地尊重孩子。因为只有当孩子确认在家里他已经被确立了被尊重的地位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这种抗拒的行为,抗拒已没有必要了,所以家长要反思自己。其次,要鼓励孩子们“不争第一,争唯一”,我们觉得这个概念很重要。

前不久听到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有一次他兴高采烈地拿着考试卷回来,和妈妈说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他妈妈一看,75分,马上就说了,你看你才考了75分还拿来给我们报喜,你看人家邻居的孩子总是考90多分、100分,然后当场就把这个卷子给撕掉了。这个小男孩当时浑身发抖,突然一脚把窗户踹开,就从六楼跳下去了。这时母亲才反应过来,大叫一声,赶紧跑下楼去,但是孩子已经没有了。当邻居把孩子的爸爸叫回来,他爸爸一看,也大叫一声,马上昏死过去了。后来才了解到,孩子考了75分是全班、全年级第一。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这是因为母亲老是让孩子处处争“第一”。作者认为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早已不是达·芬奇那个时代了。在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化学家的化学知识还达不到我们现在初中生的化学知识。所以今天让孩子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更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鼓励孩子去争“唯一”。唯一是什么?——我们就是我们,我们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差异就是优势。曾经有一个家长找到我们,说这个理念太使我们受益了,我们原来就逼着我们的孩子样样都要比别人强,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后来我们调整了一下目标,孩子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可以鼓励孩子的能力或成绩呈“山”字形发展,中间有一门特别好,其他都在中上水平。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法则。再者,要告诉孩子你能行,要赏识孩子。此外,对孩子要永远说“我们爱你”,因为你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安全岛和加油站

(二)家长对待孩子阅读的“策略”

(1)合理满足法。就是孩子和你发生冲突的时候,到底应不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呢?界限只有一个,就是合理不合理。合理的需求要充分地满足,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对他探索的欲望和探索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满足。你应该有一个安全检查表或者检核表,要把家里各个角落凡是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东西都列成清单,像剪刀、菜刀、药品,要藏起来让孩子看不见,与其说你抓住他的手大喊一声“不许动”,不如让他看不见——眼不见心不烦。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给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满足。比如你在地上铺一个两平方米的橡胶垫,给他各种各样的积木,有塑料的,有木制的,有彩色的,有本色的,还有磁性的,这就是孩子的“建构区”。

日本东京大厦的设计者叫赖特,当时东京大地震的时候,其他的大楼都倒了,就他设计的大厦没有倒,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能设计出这种结构的大厦来,他说得益于我们小的时候在儿童园天天搭积木。家里的茶几上,放上纸和笔,让孩子在上面画画,就是他的“美术区”。你最好给他一个大的废旧的挂历的反面,给孩子各种各样的笔,让他尽情地去画;不要给他16开的纸,往茶几上一放,他画几下就不过瘾了,就往茶几上画了,但是你家的茶几是什么“意大利钢琴漆”的,你马上就会说:“不能画!”他就很困惑,为什么又不让我们画画呢?所以要给孩子大一点的纸,让他尽情地去画。在墙边为孩子专门打造两个小书柜,里面放各种各样的书,这就是孩子的“阅读区”。

另外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他需要有自己心爱的“百宝箱”,你要专门腾出来两个小的抽屉或者一个小箱子,里面有孩子特别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每次玩完以后,要把东西归位。一般来讲4岁左右是形成有秩序的、知道把东西归位这种能力的敏感期。如果这时候不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将来他就是做总统、做总裁,他的办公桌可能早上秘书拾得还很好,到了下午就乱七八糟的了。给孩子百宝箱里的一些小玩意最好是有互动性的、关联性玩具,如一个小小的音乐生日贺卡,一打开就唱歌;一个橡皮捏响玩具,他只要一动手,环境就有变化,这对孩子特别的有趣。收集一些这样的东西,不一定要花钱买,就是一些废旧的东西拿出来,那都是很有用的东西。这个叫合理满足法。要为孩子创造这种具有互动性的、反应性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环境,以充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他称为“微环境”。

(2)转移注意法。尤其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打岔”,转移注意力。有的时候在屋里还不行,你就把他抱到外面去,再一看,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刚才的事情就忘掉了,这也是一种避免冲突的方法。

(3)故意冷淡法。就是遇到矛盾要冷处理,软处理。比如刚才讲的开冰箱的例子。当孩子故意把冰箱打开等着你发作的时候,你就装着看不见——故意冷淡,他就会自动停止动作。要把住“一”字关,就是当孩子第一次打人、骂人、抓头发、“赖地”的时候,在第一次要发生的时候就要把握住。比如说他第一次“赖地”,是因为他的不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好,故意冷淡法——你就在地上躺着吧,我们大家都走,门关上。他一看,一是躺在地上并不舒服,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效果啊,所以他就乖乖的爬起来了。

(4)后果惩罚法。有时候在你这样说那样说都不行的时候,干脆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让他发现他坚持这样做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自己去总结。当然这是在保证不会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处理矛盾的一种策略。比如说他就喜欢暖壶,那个塞子拔掉以后冒热气,大人一倒,水出来了,能喝,对孩子来讲,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也要去动,你就把塞子拿掉,拿着他的小手放在暖瓶口上,热气有点烫,他聪明得很,永远不会再要了。

有一个4岁的孩子,家住六楼,他的爸爸是个医生,这个孩子看动画片,什么超人啊,他就想,如果自己从阳台上跳出去,可能会突然长出翅膀来,飞起来。4岁的孩子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时候,他对现实和幻想之间有时候还区分不开。于是,这个爸爸就买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鸡到家了以后,你走到哪它就跟到哪,挺好玩的。有一次刮大风,他爸爸就把阳台的门给打开了,小鸡也跟着到阳台去了,由于风太大,小鸡没有把握住平衡,一下子就从阳台刮下去了,爸爸赶紧拉着孩子下楼去,一看,小鸡倒在血泊中!就问孩子,你还能往下跳吗?那只小鸡还有翅膀呢,你还没有翅膀呢!这才学会了什么叫做“死亡”,聪明的爸爸给孩子找了个替身。

(5)适时说“不”法。刚才举的例子并不是说可以让孩子为所欲为。可以这样说,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大人给“教”会的。就像孩子过河一样,他先踩一脚,看看没事;于是就踩第二脚、第三脚,结果就过去了。比如他提一个要求,大人觉得不应该满足,就采用一种方法比如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是这一招不灵,又用一招;三招过后,他还坚持要,最后,你没办法,就随他去吧。于是,他就学会了:只要我们坚持,你肯定投降。所以说,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大人给“教”会的。有时候你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意志的较量。所以要适时说“不”法,一旦说不行,就不行,谁说都不行。有的孩子聪明,在妈妈这不行,一转身到奶奶那儿去了,他知道她们婆媳不和,就去钻这个空子。所以全家人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这是很重要的。可以这样讲,今天的孩子各种各样的维生素都不缺乏,缺乏的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但是就缺一种维生素—一维生素“N”,N就是英文的“NO”。在很多家庭里很少说孩子“不”的。以前北京儿童医院有一个报道,一个孙子圆珠笔插进爷爷的鼻孔里去了,要去做手术,这惯得也太厉害了。适时说“不”法,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学会服从,因为服从也是一种能力。一旦说不行就不能轻易改变。当然,你在做决定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好的阅读教材是开发孩子大脑潜能的教育

婴儿童的潜能开发本质上是大脑潜能的开发。作者认为大脑发育有三大营养素:一是物质的营养,是吃进去的,非常重要;二是爱,是无与伦比的精神营养素,因为孩子的身心只有在得到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丰富而适宜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教材的刺激,这是促进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因为当今社会在物质营养素和爱这两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异不太大,那么差在哪里?从脑的发育来讲,就差在“丰富而适宜阅读环境和阅读教材的刺激”。作者认为高质量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教材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大脑发育最具有可塑性的时候,是在“组装”孩子的大脑。良好的早期教育等于给孩子大脑的硬件配置更高。硬件配置得高,他就能运行各种各样的软件程序,这些软件程序是什么?就是未来孩子们将面临的纷繁复杂的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脑子够用。所以作者认为,早期潜能开发本质上是给孩子的大脑硬件升级,是给孩子的神经银行里存钱,存的越早、越适宜,将来取得就越多、越方便。所以我们常常跟家长说,趁热打铁才能成功,亡羊补牢不足为取。

(四)更好的教育是适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

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潮流和趋势。什么是个性化教育呢?就是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他的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不等于个别教育。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个性化教育的特性是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儿童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作者认为了解儿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行为观察法。比如说在儿童园里我们专门做过这样的实验:孩子在操场上比赛跑步,我们说:“各就各位,预备!向后跑”,有的孩子猛地一下跑很远,“什么什么向后跑?”这才拐过弯来。

这样的孩子属于反应比较快、比较冲动,但是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转换没那么快,所以心理学把这种类型的孩子叫做胆汁质的孩子。在儿童园里你会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老师提一个问题,话音未落,他一下就站起来了,结果连老师问的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先充分肯定:“你这种积极发言的态度是非常好的,但是——请你下次听清老师提的什么问题再举手就更好了。”还有一种孩子跑了两步,“什么,向后跑?”一转身,像个小猴子一样转过来了,得了第一,兴奋地说“老师,再来!再来!”这样的孩子属于反应比较快,兴奋抑制转换比较灵活,这样的孩子心理学称为多血质的孩子。还有的孩子跑了几步跑回来,“什么,向后跑?”一转身笑眯眯地不紧不慢地向后跑过来了,这样的孩子属于黏液质的孩子。就是你给他提什么问题的话,别指望他第一个回答,他学得虽然没那么快,但是他记得牢,比较稳。你还会发现另外一种孩子,跑了几步,“什么?向后跑?”结果小嘴一撅,小屁股一扭,不跑了,生闷气去了:“以前都是向前跑的,怎么今天老师出了这么个馒主意!”这是个典型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似的抑郁质的孩子。所以不同的孩子可以用行为观察的方式方法来了解不同孩子的行为特点。当然更重要的还可以用行为观察法来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

我们记得原来在我们亲子俱乐部有个孩子,才4个多月,有一次他母亲告诉我们,我们家孩子有一个好玩的动作,可以把中指骑在食指上面。一般孩子是在9个月才能有这样的动作,我们就问孩子母亲:“这说明什么”。她说:“挺好玩的”。我们说:“这说明这个孩子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比较强,比较灵巧”。那么我们能否根据这个发现,给他制定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发展手指灵巧性的方案呢?你找一个小硬纸盒,孩子的小手可以拿起来的,六个面都用剪刀给戳上洞,大小正好是孩子的食指用点劲就能戳进去,当你把五颜六色的小纸盒给他的时候,上面有窟窿,他的小手自动就会去抠,这就锻炼了孩子的小肌肉,这是自然而然的训练。还可以吹肥皂泡,太阳光一照射,七色光出来了,小手只要一点,就破了,而且每次肥皂泡的大小是不一样的,飘来飘去的,你必须手眼协调地把它他戳破,而手眼协调就是精细动作能力的本质。对于4个多月的孩子如果能把食指伸出来,把其他手指合起来的话,这可是高难度的动作。(www.xing528.com)

总之,根据偶发的事件,孩子的言语或者动作来捕捉他发展的需要,促进他的发展,这就是运用行为观察法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精髓所在。这是其中一种途径。

第二种途径是测量法。如果我们想迅速地、比较全面地、科学地、量化地来评估孩子的成长发育的情况,就可以用心理测量或者发育测量的方法。

教育部的一个课题就是0~6岁儿童体格与智能发育综合测评与指导,已经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化了。不仅有体格发育的测评,而且有智能发育的测评。包括五大能力的发展测评即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言语、情绪与社会行为。

测评,就是为了找到儿童在成长阶梯上的新起点,新目标。对宝宝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与智能发育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拟定针对宝宝目前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包括五大能力领域10个具体的发展目标,20~40个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达到目标的自我管理办法等。每一个孩子做了以后都有一个个人的报告和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按月的营养食谱和个性化教育方案。而如果进行跟踪测评指导,就会形成“评估一指导一发展一评估”循环互动的早期儿童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使儿童的每一步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从容跨过一个个成长的里程碑。

作者认为21世纪儿童早期发展的优化模式就是以评估为基础的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但是个性化发展模式不等于让孩子片面性发展,而是让他的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实孩子就像一块根雕原型,我们的家长老师就像一位根雕艺术家,把孩子雕刻成独特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五)更好的教育是将儿童成长的规律和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

可以这样说,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早期教育应当是培养儿童能够主宰未来、拥有幸福的能力。而培养儿童主宰未来主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至少要培养四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是创造力,二是健康的人格,三是行动果敢,四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大家知道,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就有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文彦博是宋朝的宰相,相传他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把球掉到树洞里去了,怎么取出来呢?——往树洞里灌水,水满了,球就自动浮上来了。但是像这样聪明绝顶的办法在我们儿童园的《创造力课程》里变成了反面的靶子。怎么做的呢?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活动是这样组织的: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做一个动脑筋的游戏。大家在一起玩球,突然球掉到洞里了,怎么把球取出来呢?你们必须每个人都想一个办法,而且不能重复。如果实在想不出来一个新的办法,就说刚才那个小朋友的办法在什么情况下行不通,也算通过。结果第一个孩子说:我们用火钳给它夹出来,假如洞很浅,这是一个特省事简便的一个办法。第二个孩子说:如果洞很深怎么办呢?第三个孩子说:我们用长棍子把他掏出来。咱们也没说这个洞是横的是竖的。假如这个洞是横的又是直的,这就是可以的。第四个孩子说:如果洞是弯弯曲曲的呢?那个长棍子也不行了。第五个孩子说:我们用吸尘器把他吸出来。另一个孩子说:这不是乒乓球,这是大皮球,吸尘器吸不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有好办法,往洞里灌水,球就自动出来了。大家一听,你怎么想到这么聪明的办法?后来一了解是在家里妈妈说过的。另一个孩子好像在集中思考问题,他突然一跺脚,说:如果这个洞漏水了怎么办?最后一个孩子说:球不要了,让妈妈再买一个。我们觉得在创造力上最后这两个孩子都能得高分。为什么?你看,文彦博树洞取球,千古佳话,似乎是唯一不变的正确答案。

但是这个孩子竟然提出来“洞漏水怎么办”。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方法上的一个技巧,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什么最后这个孩子创造力也能得高分呢?因为他很清楚,老师让我们把球取出来是为了要有球玩,我们实在没有办法,让妈妈再买一个,不就达到有球玩的目的了么?作者认为这样的孩子具有领袖才能的萌芽,因为他能够把握住最终目的、把握事情大的方向。可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注意到中间的正确的步骤,而忘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提出恰当的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目标。科学是怎么发展的?恩格斯说过:“科学是以假说的形式发展的。”你看到一个现象,提炼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出一个假设,再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个假说。然后再提出问题,再证明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一步一步接近真理,揭示真理。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也是这么发展的。所以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作为教育质量评估非常重要的方面。

再比如,司马光破缸救人,如果缸是铁的、铜的,砸不动怎么办?

托尔斯泰有一个著名的童话——《拔萝卜》。老公公、老婆婆种了一个萝卜,萝卜越长越大,拔不动怎么办?托尔斯泰的笔下是把小花猫请来了,小姑娘请来了,小老鼠也请来了。如果你问孩子现在谁也请不来怎么办?“树上有三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如果一个3岁多的孩子说“还剩两只”,你就会说:“你看,一点因果关系都不懂吧,枪一响,那两只不就飞跑了么?”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打掉的那只是老鸟,剩下的那两只是不会飞的小鸟,那为什么不是两只呢”?还有的孩子说:打掉一只,来了一大群——报仇来了,不是有世界爱鸟日吗?!

我们记得曾经有一个6岁的孩子听到了煤矿的瓦斯爆炸一下死了很多人,这才知道,原来工人叔叔在矿井下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有生命危险。孩子就和大人一讨论,说我们有好办法可以不让工人叔叔下井,他说可以用自动机器也就是机器人采煤。但是爸爸说:“机器人采煤,太昂贵了”。过了一会,孩子又突然问他爸爸:“煤能不能变成煤气?”爸爸说:“煤可以变成煤气,家里用的煤气就是煤变来的”,孩子说:“那我们可以把地底下的煤直接变成煤气,工人叔叔就不用下井了”。当时他爸爸非常激动,心想,我们在煤城活了几十年,也没想到把地底下的煤直接变成煤气,而一个6岁的孩子却想到了。爸爸又说:“工人叔叔不下井,在哪儿能找到煤呢?”孩子说:“我们3岁时,你带我们到北京去看天文馆,那里的‘射天望远镜’不是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吗?我们可以发明一个‘射地望远镜’,往地下一照,就能看见哪有煤了”。

这是一个6岁孩子的解决方案——地底下的煤直接变成煤气。大概是这件事情发生十多年以后,有一天新闻联播报道,国家在山东省有一个重点工程,就是煤田气化工程。后来到中国矿大我们了解到这个重点工程就是把地下的煤变成煤气以后,我们非常的感慨,国家的一个重点工程,十几年前就被一个6岁的孩子想到了。

其实孩子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们成人的想象。孩子和我们的区别是:孩子可以在想象中改变世界,而成人可以把想象变成为现实。所以,我们要创设一些环境,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让孩子在想象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果今天他们能在想象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明天,他们就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六)更好的教育是使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我们倡导发展儿童的三大潜能:身体潜能、智慧潜能、人格潜能。早期潜能开发不等于智力开发,更不等于培养神童,而是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七)更好的教育是使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教育

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既能创造新世纪的文明,又能渡过幸福人生的杰出人才时,难道你不认为,这正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生命正在延续并将永远延续下去的一种象征吗?!

今天的孩子,应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将造就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幸福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