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从空间、材料、规则三个方面来探讨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活动材料如若长期没有任何变化,学前儿童会渐渐失去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是形式多样的,总的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冲 突”

情景一:在泥沙区,幼儿入区人数超过了规定的人数,明明因场地狭小,撞翻了玥玥运输车里的泥沙而发生了争执,明明动手打了玥玥,玥玥因此而大哭起来……

情景二:在科技室中,玲玲与琪琪两人为了拥有同一个恐龙模型而发生冲突……

情景三:在表演区,幼儿都想扮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谁也不肯妥协……[14]

由于活动区场地的限制、活动材料的有限、活动性质的局限等“不良因子”的存在,上述“不和谐画面”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并不鲜见。作为教师,该如何通过区域活动促使学前儿童真正获得发展呢?下面从空间、材料、规则三个方面来探讨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区域活动的空间策略

区域活动是一种通过创设若干活动区域,让学前儿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活动形式。其中,活动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效果。为了合理布局“若干活动区域”,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妥善布局不同性质的活动区域

(1)喧闹区和安静区要分开,以免互相干扰。安静的阅读区、益智区可布局在离门较远的地方,喧闹的表演区可布局离门较近的地方或门外的走廊上。

(2)相关区域要邻近。美工区完成的作品常常成为表演区的道具,美工区也会因表演区的活动所需制作作品,类似这样互动较多的区域就要邻近布局。

(3)用水多的美工区可布局在距离盥洗室较近的地方。

2.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在区域活动创设中,教师应尽量选择通透的隔离物,如矮柜、开放式的栅栏和橱柜等。这样一来,既能使得每个区域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又能保持一定的互通性。封闭是为了保证学前儿童的活动免受其他区域的干扰,开放是为了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促使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3.避免“死角”

如若学前儿童在教师看不到的区域中自由活动,很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学前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学前儿童很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原有的能力水平。因此,在进行区域布局时千万注意避免“死角”,保证教师的视线能达到所有区域,以便观察、指导学前儿童的活动。

(二)区域活动的材料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较之空间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学前儿童更易出现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显然,材料投放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地投放材料。

1.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

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其心理特点不同,他们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而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材料。小班应投放一些简单的材料,种类要少、数量要多;中班可以投放一些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如半成品材料),促使合作行为的发生;大班可以投放具有探索性的材料,即一种材料可玩出多种花样。

2.活动材料应保持更新

新奇活动材料往往会激发好奇心,好奇则会引发探索行为。活动材料如若长期没有任何变化,学前儿童会渐渐失去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不过材料的更替也不能太频繁,要有计划地更新。建议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抽取或添加材料,这样既能保证区域活动的连贯性,又能对学前儿童提出新的挑战。

3.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www.xing528.com)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为不同发展水平学前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一位学前儿童都能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获得适宜的发展。譬如,同样是发展学前儿童的精细动作,对于能力较弱的,可练习用竹筷夹报纸团;对于能力较强的,可练习用竹筷夹红枣;对于能力再强些的,可练习用竹筷夹玻璃珠子。

4.活动材料要有探索性

富有探索性的活动材料有两个条件:第一,活动材料暗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第二,活动材料能够引起学前儿童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从实践活动来看,成品玩具的玩法往往比较固定,故缺少探索的可能性;而半成品材料、原材料则由于其不确定性,反而具有各种可能性,更具探索性。

(三)区域活动的规则策略

在以个性化学习、探索为目的的区域活动中,合理规则的建立极为必要。教师应帮助学前儿童了解规则的作用,从实际出发与学前儿童共建规则,并最终将规则的建立、维系变成学前儿童自身的需要。

1.规则的制定策略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当由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完成,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是形式多样的,总的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15]

(1)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规则,由教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出于安全、卫生及秩序方面的考虑,更出于活动能正常进行的必要,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之前就要明确规定规则,以保证区域活动正常进行。

(2)以解决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师幼共同讨论制定规则

当区域活动中面临学前儿童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如某一区域人数太多以致发生玩具争抢)时,教师应引导学前儿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在协商过程中,学前儿童开始了解彼此的愿望,尝试着达成一致,此时最终形成的规则对他们而言,也已不再是“约束”,而是出于自身生活世界的需要。

(3)一些有争执性的“问题”规则,由学前儿童自行商讨制订、修正解决

在区域活动中,学前儿童间常常发生一些争执,合理的争执过程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成长,争执的过程既是学前儿童保持自我、展示自我、争取主体地位的过程,又能使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别人的存在,感受到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利益的存在。当区域活动发生争执现象时,教师要让学前儿童自行商讨制订、修正规则,解决冲突,使规则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

2.规则的遵守策略

可以通过运用以下三条策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遵守规则。[16]

(1)暗示策略

可以通过区域环境的布置来告诉学前儿童这个区域的规则。如有的区域需限定进区人数,我们可以采用进门挂牌、控制椅子数等方法,来提示学前儿童该遵守的活动规则。

(2)图示策略

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的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学前儿童遵守。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学前儿童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等等。

(3)提醒策略

教师的提醒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如当学前儿童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学前儿童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当学前儿童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活动。如在娃娃家,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样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同时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