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让合作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让合作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教学《雨巷》前就考虑了学生质疑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疑问进行整理和归类(见表1)。经统计,学生的问题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与主题的问题提问率高达87%,几乎全部的学生都会就“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意象提问;语言与主题的问题提问率约达3%;10%左右的学生只就句子在诗中的意思进行了提问,而未关注到诗歌整体阅读;几乎所有的疑问都没有涉及诗歌的意境。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让合作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根据莱芙(J.Lave)等人主张的“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理论,[2]学习是学习主体从边缘化的参与逐渐走向深入参与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既需要教师与同伴的引领,更少不了学习主体积极能动参与的态度。为了让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作业的设计除了要基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寻求学生的生长点和需求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3]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认知出现问题为起点的,对问题产生兴趣,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才能引起积极思维。因而,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思考探究、同伴互助、交流发现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雨巷》前就考虑了学生质疑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疑问进行整理和归类(见表1)。经统计,学生的问题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与主题的问题提问率高达87%,几乎全部的学生都会就“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意象提问;语言与主题的问题提问率约达3%;10%左右的学生只就句子在诗中的意思进行了提问,而未关注到诗歌整体阅读;几乎所有的疑问都没有涉及诗歌的意境。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4]显然,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程目标之间已经构成了最近发展区[5]笔者将作业的内容设计基本定位在了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意境进行开掘。这样的设计保证了作业的内容来自学生的学习疑惑和需求,学生能始终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资料的搜集、合作解决疑惑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为小组的合作学习出谋划策。由于兴趣始终没有减退,合作学习的作业完成对学生而言,其意义是不可小视的。

表1 《雨巷》问题统计与建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