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让建构过程发生思维碰撞

合作学习:让建构过程发生思维碰撞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以“侠文化”语文主题探究为例,回顾整个学习建构的过程。“侠文化”的主题探究会让一些同学从表象入手去探究侠客形象,究其实质是探究文化的内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思想自由的高度表现,也是合作学习价值的充分体现,教师应该是思维火花的点燃者。这些连接与贯通正是以“合作”学习为载体形成的思维方法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是主题探究本身的学习内容的高度结构化。

合作学习:让建构过程发生思维碰撞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1]“合作”对于探究的深度设计在于学习内容的建构,即帮助学生打破知识之间的割裂状态,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学习的内容集中、有序,同时由于整个学习内容的组织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利于资源的拓展和扩充,在学习内容的“质”和“量”上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最终实现思维的整体发展。

再以“侠文化”语文主题探究为例,回顾整个学习建构的过程。

首先是课前对学生的主题探究路径的指导。虽然展示交流的是部分学生,但活动的体验应该由全体学生来实现。因此,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里的学习任务是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三类书籍的阅读:故事类(经典武侠作品中的叙事与人物形象,如金庸古龙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文言类(古典文学作品的侠者形象与文化源头,如《墨子》《史记》等)、学术类(对侠文化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评论,如对刺客的研究等)。这些推荐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让同学们既能通过阅读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积累的过程,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探究合作伙伴。

课前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指导来自研究角度切入点的分享交流和方向引导。“侠文化”的主题探究会让一些同学从表象入手去探究侠客形象,究其实质是探究文化的内涵。什么样的切入点口子小,挖掘深?在探究之初,全班来了一次头脑风暴合作。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小组,他们先是对各门各派的武器产生兴趣,继而想深入一步从武器的外在特征延伸到内在的门派文化特征。笔者请这组的同学向其他组汇报了他们的研究角度和创意产生的思考过程,果然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聪明的同学们继而想到用比较的方法来探究中国“侠”的精神本质、用研究女侠的专门专类来补充对“侠文化”的认识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思想自由的高度表现,也是合作学习价值的充分体现,教师应该是思维火花的点燃者。帮助学生们寻找、确定研究角度和方向后,教师应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收集学情,掌握学生的探究思路、对资料的处理与呈现的方式、分工合作的情况等,给予肯定、建议或调整方案的指导等等。(www.xing528.com)

主题探究学习过程之后的大文科展示课,不仅是为展现有价值的小组探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向全班学生展示同龄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互补。探究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在感性观摩之后的理性思考能让经验升华,这是更有价值的合作学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设计了展示课的结构模型——两条主线、三个支点

两条主线是“义”的价值观的呈现和思想方法的范式展现:无论三个展示小组内容如何组织,最终都指向“为国为民为天下”的精神内核(形散神聚);而三个小组又呈现三种完全不同的探究方式,给全班同学引领和示范。这两条线最终汇聚在一个点上——兼具“德性”与“智性”的人的培养。

三个支点即三组具体的思想方法。第一组采用“比较法”: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具体形象进行东方“侠”与西方“骑士”的比较(比较点集中于生活方式、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在比较中探究“中国侠”的精神特质——崇尚“义”。第二组采用“分类法”:以“武功”“门派”的外显关系探究“中国侠”之“义”的不同文化内涵,通过分类的方式以少林、武当丐帮三大门派为原型,探究发现“大义”“仁义”“民义”的内涵广度。第三组采用“转换法”:以“女侠”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女性在“侠文化”中的存在意义,女性的人格精神对“义”之文化内涵的丰富和补充。在展示课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特别预留了10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对三组同学的展示进行深入的思考交流,围绕一个讨论题——三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哪些探究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开始对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了连接和贯通,有提到数学学科分类讨论的,还有提到物理实验中观察参照物的,等等。这些连接与贯通正是以“合作”学习为载体形成的思维方法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是主题探究本身的学习内容的高度结构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