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个体潜能的自由发展

教育与个体潜能的自由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也可以说“教育”是分割了人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人的“潜能”的大部可能性发展。所以,就人“潜能”发展的可能与现实性来,有限的发展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久的、永恒的。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正是教育的现实,而非“潜能”充分自由发展的幻影。

教育与个体潜能的自由发展

有人说,“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不远的将来,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将在世界诞生”,而这种崭新的模式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让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并说:“当前的一切改革、一切探索、一切实验都是为了这个目标”,都是为了“改变与工业生产相适应的至今还在被人应用着的教育模式”。[3]

大家知道,人的物种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无限的可能性,大脑140亿神经细胞,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潜能”的无限性可以使人成为全才,但生命的有限性与成长期的有限性,只能使人得到有限的发展;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与客观需求,只能使人得到单方面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对人的发展作出的价值限定。所谓“价值限定”,就是根据教育主体的需求,限定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得以发展(如身体与心理的、知识技能与思想品格的),同时又使人的大部分“潜能”不得不处于“荒芜”的状态。所以,也可以说“教育”是分割了人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人的“潜能”的大部可能性发展。所以,就人“潜能”发展的可能与现实性来,有限的发展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久的、永恒的。任何情况下(时空条件)也不可能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的现实永远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实总是有限的、有陷的、不美的、充满矛盾的;而想象中的教育总是在憧憬之中,憧憬中的教育是完满的、纯真的、无矛盾的。现实与希望不同,希望与冥想更不同。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为了儿童的一切”的口号,可能是虔诚的,但它是虚幻的、渺茫的,而对现实的教育又是有害的。

为了实现“人的潜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将现在的教育模式贬为工业大生产的模式在教育上的应用,说什么“学校如同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流水线课程、大纲、教材是生产的规格,教师是操作工,学生则是材料,从六岁进入流水线,经过一道道切、削、磨、刨,最后成为合格的产品,然后输入社会。”“……不知多少有才华的人才,在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过程中被扼杀在摇篮里了”[4],于是就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新模式——即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新模式:“未来教育将是多元的、多样的、灵活的体系,就像一个物品丰富的超级市场,各种教育服务一应俱全,想学什么,自己选。”[5](www.xing528.com)

上述对现行教育模式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应该说,说的是对的。只不过是从贬义出发的,是为了达到抨击现代教育模式的目的,只不过说的十分瘆人可怕而已。若我们换个口气来说教育,不是就可以很平和了吗?比如,《学记》上说的“玉不琢,不成器”,将教育喻作琢磨玉石而成玉器。宋人欧阳修也以琢玉比喻教育,他说:“人各其师,玉贵其德,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其实琢就是削、切、雕、刻;磨就是打磨、磨砺、修饰。“琢磨”是机械加工的比喻。若用化工生产来比喻教育,那就是浸、染、薰陶,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就是说的师友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若以生物萌发生长来比喻,那就是“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也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影响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教育要适合其性,循循善诱而已。

回顾古今中外的教育,其实教育都是教育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受教育者“加工”的过程,教育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相适应所设计的一种文化形式,他的出发点是社会需求,而不是人的“潜能”。试看,清华大学不是培养工程师吗,北京大学医学院不是培养医生吗,美术学院不是培养画家吗……现在许多的专门人才,不都是教育的结果吗?正因他们“专”了,因而他们就不能“全”了。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才能”得到了展现,正是以牺牲它方面(或可能性的多方面)发展为代价的。这正是教育的现实,而非“潜能”充分自由发展的幻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