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易闲话: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

医易闲话: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取象比类是这各种模拟、比拟之后的再模拟、再比拟。取象比类,简单来说就是“取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媒介,通过归纳出来的各类“象”的相同、相联、相关的征象,来进行类比推理。换句话说,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接触到的相关事物罗列出来,研究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其共性来类比、推演某一未知事物的方方面面情况。取象比类,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类比推理”,但又不尽然。比如天人合一的大整体观。

医易闲话: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

孔夫子在《周易·乾·文言》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孔子的这几句话,真是深得后天易理之三昧。夫子还说过,始祖伏羲在画先天八卦图之前,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后才做到的。(见《周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老夫子的这番大易研究的心得报告,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所说的“及于比类,通合道理”,都是后天易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运用在中医上,就有了著名的中医藏象学说。想学象数、术数,必须懂得“比类取象”,懂得比类取象,藏象学说也就不在话下了。

取象比类,或叫比类取象,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参天究地之后,为了启发后代子孙所总结出来的研究宇宙万物的思维方法。《周易·系辞》说,上古的圣人在窥见大道之后,言语道断,无法表达,只能用图象或差不多相像的东西来模拟、比拟、形容大道。(见《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取象比类是这各种模拟、比拟之后的再模拟、再比拟。

取象比类,简单来说就是“取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媒介,通过归纳出来的各类“象”的相同、相联、相关的征象,来进行类比推理。换句话说,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接触到的相关事物罗列出来,研究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其共性来类比、推演某一未知事物的方方面面情况。取象比类,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类比推理”,但又不尽然。而其妙处,正在于“不尽然”。因为类比推理,从逻辑学上讲,得出的结论是经验结论,不够科学,所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人很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取象比类,它虽然看上去相似类比推理,但是它最核心的偏偏不是类比推理,而是饱含着“通神明之德”的直觉和体悟在里面。比如在用大易之理来进行诊断疾病的时候,这种灵活性就非普通的类比推理所能同日而语。真正懂得取象比类的人,可以从患者的表情、姿态、动作、衣着、甚至患者所问的话,医者正在做的事等等信息来截取其与疾病有某种联系的信息。不说年龄性别,一个人某天所穿的衣服、所问的话和医者所做之事跟他所患的疾病看上去八杆子打不着,我们现代人会认为这哪有“类比推理”可言。但偏偏是这样无法“类比推理”的东西,在行家那里却是如此“脉络清晰”!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不科学,因为取象比类看上去是如此原始、笼统且有点儿荒谬。 这里面的“灵性”部分看上去是如此“想当然”般的随机、随心,因此会让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靠当时当地的某一种直觉、体悟来看待客观世界,是明显的理性缺失。

也正是由于“取象比类”的随机、随心的灵活性,使得中医的世界里各大名家都可以尽情发挥。有时候他们的理论会大相径庭,这也是中医让现代人诟病的地方,同样是人体,有人说是阳不足,有人说是阴不足,有人说是燥热,有人说是寒凉,让西医们觉得好笑。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即中国金元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中医名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他们的学术思想就天差地别。四大家之一的滋阴派祖师朱丹溪先生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倡滋阴降火。而补土派祖师李东桓先生却认为人体疾病,皆因为脾胃受损,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提倡应该以升发脾阳为主。而攻下派祖师张从正先生却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邪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攻邪,邪气去除了,人体元气自然就恢复,而攻邪的方法不外汗、吐、下三种。寒凉派祖师刘完素先生则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擅用寒凉药物以清热通利。这四大名家尽管中心思想不同,但他们各个学派都曾运用自己的理论治病救人活人无数,这样的“理性缺失”并不影响中医千百年的治病救人。(www.xing528.com)

取象比类如此“灵活性”,具体有何“特征”可循呢?

一般来说,就是中医的各种“本质”认知。比如天人合一的大整体观(参阅《医易闲话—— 大整体观》)。将人体各个部位与外界万事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从而进行类比、模拟、整合。其类比之象是动态的、功能性的,而非实体性的。比如说“心”,就不一定是指实体的心脏,而是指心的功能属性——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心藏神,心开窍于舌、汗为心之液等等。所以如果硬要说取象比类的特征,那可以归纳出整体的、类比的、动态的、功能的、直觉的、体悟的、随机的、随心的。学习古传中医的,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种“思维方式”有这么一回事儿就够了,剩下的是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