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的历史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的历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州历史上称为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孤军奋战的徐州勇士,成为金军南下的一道屏障。并攻占徐州城,控制了徐州各县及藤县、寿县、临淮地区,成为义军中最大的一股势力。那时人们习武都不是公开进行的,但徐州地区的武术运动却仍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追源溯流,徐州地区实为义和拳早期活动的中心。徐州人民的武功,为推翻清王朝也立下汗马功劳。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的历史

徐州历史上称为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磨砺了人民强悍的性格,形成了习武好勇、见义勇为的风尚。素有“尚武之国”称号的古彭城儿女,汲取战火熏陶的武术文化之营养,孕育出徐州人特有的优良品质:骁勇善战,刚烈果敢;结交武友,重情重义,切磋武技,广纳拳术。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和他的布衣将相翦秦灭楚,立下不世功业。公元前196年,刘邦平英布,迂道回沛,悲歌《大风歌》。返回时,带走千余习武乡人。此后,沛人习武者日众。两千年来,沛人习兵练武,英杰迭出,相沿成习,历久不衰。据《沛县志》记载,沛人“尚武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武术之乡”之名由此而来。

远古时代彭祖的子孙能征善战自不必说。那些依仗武术气功导引功法,使身体强健起来的大彭氏国先民,在历次战斗中都捍卫了疆土的完整。南北朝时期,古彭城处于东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中心。彭城儿女奋起捍卫本土,习武的勇士尽显神威,得到了晋王室的赞许。

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山东曹州人黄巢首举义旗。砀山(隶属徐州)人朱温率领部队随同起义军转战南北,一帮习拳练武的徐州子弟正是当时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公元1126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了北宋,宋王室的赵构逃往江南。但徐州人民却在守将王复的带领下坚守城池,昔日演武场上磨炼出的豪气,化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果敢精神,誓与城池共存亡。至1129年,城池虽一度被金军攻破,但很快又被偏将赵立率乡兵收复。孤军奋战的徐州勇士,成为金军南下的一道屏障。

元朝末年,爆发了全国的农民起义。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淮北首举义旗,邳州人李二(因用家中芝麻赈济灾民而人称芝麻李)与武术豪杰彭大、赵均用在萧县(隶属徐州)举兵响应,一日之内聚人几十万。并攻占徐州城,控制了徐州各县及藤县、寿县、临淮地区,成为义军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起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明朝中叶,江浙一带沿海发生了倭寇侵扰的祸害。浙江总督胡宗宪奏请朝廷征调全国各地战斗力较强的兵勇入浙作战。其中,就有“邳县弓箭手”。明朝末年,沛县人阎尔梅在家乡崇尚武术,曾亲率团练乡兵习武。为了反清复明,他曾在淮安附近起兵,配合在太湖一带起兵的徐州人万寿祺,用大刀长矛抗击清兵入侵。后来,他加入著名的榆园农民军,以嵩山少林寺为联络点,化装成游方僧人,自号“蹈东和尚”,秘密来往于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联络武林志士报效明朝皇室。他还多次入京窥视清廷动静,将情报送给榆军。后来,榆兵失败,阎尔梅也被捕,可他用武术效忠明室的侠肝义胆,一直为人称颂。(www.xing528.com)

清王室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禁止汉族人民习武,不许私藏兵器

那时人们习武都不是公开进行的,但徐州地区的武术运动却仍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00年,在山东直隶地区所形成的广阔的义和拳运动,终于成为埋葬清王朝的人民运动。而追源溯流,徐州地区实为义和拳早期活动的中心。徐州人民的武功,为推翻清王朝也立下汗马功劳。

民国初期,徐州武林豪杰亦是大显神威。1911年,邳县燕子埠乡精通武松拳的拳师张承章,在光复上海的战役中,率领敢死队挥舞大刀攻打清政府兵工制造局。他在刀光剑影中负伤不屈,深受爱国人士的称赞。

“九一八”事变后,沛县少林拳拳师宋月明,毅然参加抗日义勇军野战团大刀队。他挥舞大刀,同日寇血战,屡建战功。沛县拳师黄克敬、黄克俭,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而壮烈牺牲。沛县梅花拳拳师李振亭和丰县查拳拳师张业先,奔赴抗日前线,分别担任张学良部队和杨虎城部队的武术教官。他们为战士歼灭敌人提供武术援助,带出了一大批武功高超的徒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