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湿地生态修复:芦苇建植实践效果

吴忠湿地生态修复:芦苇建植实践效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芦苇植被建植成活以后,能否继续保存下来,取决于多种因素。很多芦苇种植区在建植成功1年后,芦苇又逐渐或迅速退化,最终未能有人工建植芦苇保存下来。有的苇田处于高于水面的沙质洲岛上,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年份芦苇种植芦苇,土壤水分可满足基本需求,芦苇种苗得以存活。至于芦苇田灭虫、施肥、耕地等管理,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

吴忠湿地生态修复:芦苇建植实践效果

芦苇植被建植成活以后,能否继续保存下来,取决于多种因素。很多芦苇种植区在建植成功1年后,芦苇又逐渐或迅速退化,最终未能有人工建植芦苇保存下来。根据本研究团队在银川平原开展的工作,并结合江西鄱阳湖、辽宁盘锦等地的相关经验,总结出以下建植芦苇退化原因。

(1)建植环境原本不利于芦苇生存

河湖边的淤泥质、壤质或沙质的洲岛,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高或轻度水淹,并有一定的透气性,水位比较稳定,这是有利于芦苇建植的水土环境。但是芦苇建植的水陆交界带生态过程和环境条件复杂,以往都作为难以利用的土地而抛荒,往往在进行芦苇建植时只知其能够生长芦苇,而不知芦苇能不能长好长大。

有的苇田处于高于水面的沙质洲岛上,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年份芦苇种植芦苇,土壤水分可满足基本需求,芦苇种苗得以存活。但是存活后的若干年中,由于气候干旱,出现土壤干层,芦苇根茎又未下插到地下水层得到补给,结果干枯死亡。

有的苇田原本是退耕农地,植苇之前有过精细耙耕,土层比较疏松。但是植苇之后不再耙耕,盐分随水分运移到地表后造成地表板结,土壤含水量过低,受积盐过程和地表板结双重影响,芦苇苗的萌发状况严重变差。

(2)建植环境频繁变化

鄱阳湖区20世纪70年代人工建设的用于纸浆生产的芦苇造纸基地退化,原因之一是建植环境随气候发生了变化。1975—1985年的11年间,有7年气候异常,继而造成水位异常,连续出现高水位年,许多人工种植芦苇片区的芦苇刚刚发芽放叶就被淹死。(www.xing528.com)

(3)野外种植地选择中的偏差

人工种植芦苇往往因地就势选择种植片区,不会像精耕细作的农用地那样平田整地。例如在河流边滩地带开辟苇田时,并不进行地形改造,从滩头到滩尾全面种植。由于河流水位不能人为控制,大水期整个滩涂被淹没,致使低滩上的苇苗淹水后不能呼吸;小水期则使高滩上的芦苇苗缺水干枯。

虽然原生芦苇可以覆盖到地形高差很大的河湖洲滩上,甚至在地下水埋深10 多米的沙漠中,旺盛生长,这是因为其在自然繁殖时通过地下根茎的横走和竖插,形成了有效的取水和运送通道,整个片区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形成水分和养分的共享机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御能力非常强大。但是人工种植芦苇很难在几年中建立这种群体生态关系,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很差。

(4)经营管理不善

芦苇建植属于生态恢复类种植或生态经济类种植,在国内外都没有太多的成熟案例,在管理方面,大多是在对原有野生芦苇进行一定程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新品种、选择栽种方式、收割、排灌等措施进行管理。较之农作物管理,这些措施都是非常粗放的;较之人工林管理,也没有太多有效经验和模式。至于芦苇田灭虫、施肥、耕地等管理,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