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生态修复成果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生态修复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忠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实践中,共种植芦苇4 个样区,苦水河样区和边滩样区在黄河滩地上,都因为水淹而使种植工程毁于一旦。吴忠黄河湿地的水质状况对芦苇生长并未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芦苇抗盐耐污,可以在养分超标的劣Ⅴ类水中和咸水,甚至盐分含量达到3%左右的盐水中存活,但是在种植时应尽可能保证水环境质量不要太差。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生态修复成果

1.2.1 芦苇生态种植的场地选择和水土条件

目前,已有的芦苇种植成熟技术和方法主要是基于其资源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主导型的芦苇植被建植,因而植苇地通常被称为苇田,对光热水土条件要求高,且需要在种植芦苇前进行深耕、培肥、泡田、洗盐、除草、平整、除虫等。但是基于生态修复的芦苇种植,原则上要在原地形上进行,不做地形平整、除虫、除草、培肥,也没有条件进行深耕、培肥、灌溉、泡田等处理,原则上因势就利,原位原样种植。与此对应的是,生态种植的芦苇既不追求高产稳产,又不要求芦苇高度和纤维质量,但是对植被覆盖度、绿量、水质净化等生态环境类指标要求较高。

吴忠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实践中,共种植芦苇4 个样区,苦水河样区和边滩样区在黄河滩地上,都因为水淹而使种植工程毁于一旦。另外2 个样区,玉带湖样区在黄河边筑坝形成的半人工湖中,随黄河水位涨落,湖泊水位年内变化在1 m 左右,因为芦苇种植在高起的人工岛上,水淹情况相对好些,但生长状况也受到很大影响;树木南湖直接的补水来源是明珠路南侧的人工湖,水源间接来自农灌退水,种植当年由于春夏之交补水水源得不到保证,种植的芦苇萌发和长势都不理想,而稗草等杂草种子库大爆发。

湿地修复中,芦苇的适应种植场所是河湖滩地、沼泽、池塘、沟渠边沿,尤其是在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周期性出露水面的消落带湿地,芦苇是生态修复的优选植物,一旦种植成功形成覆被,会多年连续保持较大的绿量和生物量,不会发生水位变化阶段土地裸露的情况。种植芦苇的土壤,以壤土最好,沙土和黏土只要能保持土壤湿润和水淹,均可植苇,含盐量在2.5%~3.5%的滨海重盐土“光板地”也有植苇成功的经验,而且在种植6年后形成5~10 cm 的根毡层和亩均5 000 kg 左右的地下干物质,是湿地边缘重盐土改良的良好物种。但是,在芦苇种苗落地前一定要进行耕翻松土,形成大约30 cm 的软土层,使芦苇的根系和根状茎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地上茎叶的生长和生殖过程的正常进行奠定基础。

本研究和其他芦苇种植实践都表明,芦苇不能在太深的水中种植,在银川平原地区,理想的种植水深是-20~10 cm。芦苇植苗以后1 个月中,苇地要保持湿润至轻度水淹,水位最好控制在20 cm 以内。1 个月以后,芦苇会随着水位的升高而保持快速生长态势,一直维持在水位高度以上,但是理想的水位高度是40~50 cm。吴忠黄河湿地的水质状况对芦苇生长并未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芦苇抗盐耐污,可以在养分超标的劣Ⅴ类水中和咸水,甚至盐分含量达到3%左右的盐水中存活,但是在种植时应尽可能保证水环境质量不要太差。

1.2.2 芦苇生态种植的方式及优劣

芦苇种植的方式依据其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种植和无性种植。有性种植即利用芦苇的果实和种子直接种到田地中,或先育苗再移栽种植;无性种植也称营养体种植,是利用芦苇地上茎秆、地下根茎、地上茎与地下茎交接部位的不定芽等进行种植的方法。利用种子种植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10%,需要在上一年采种,种子要贮藏过冬,育苗要准备苗田并进行精细化管理,育苗后移栽种植又耗费人力、物力,且不利于实现快速覆被的生态目标,因此,在吴黄河湿地修复中没有采用。

吴忠黄河湿地修复中主要采用营养体种植模式,包括地上茎的斜茎法种植、地下根状茎的浅埋法种植和地上地下茎节部位的起墩法种植,比较3年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3 种种植方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缺点。斜茎法种植的白洋淀芦苇生态幅度较宽,富有竞争性,3年后完全适应新的气候环境,绿量较大,生长季长,生物量高,耐水湿能力强,易形成单优群落。起墩法种植的树木园北湖芦苇竞争性不强,但与其他物种一起很快形成地表覆盖,植物多样性高,对水土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强。根状茎法种植的芦苇在野外均未能度过第一个生长季,但从盆栽实验可知,根状茎法种植的芦苇芽普遍粗壮,形成的地上茎高度和株茎都明显大于同样苗种来源地的起墩法种植个体,应当也具备较强的生存竞争力。(www.xing528.com)

吴忠黄河湿地修复中采用的营养种植方式,适合在滩涂和消落带上种植,对于常年水位较深的水体无能为力,但“芦苇种植中的漂浮种植法”(章鸿,2010)可能是未来深水湿地生态修复的方向。该方法是将芦苇幼苗或芦苇种子植入放有河道淤泥晒干制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并且整个培养基放于塑料容器中进行浇水培养,浇水培养为每次浇水至培养基的上面有积水为止,再使培养基干到与限制生长器脱开、芦苇叶子发软为止,再浇水,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达到芦苇根系包裹住培养基形成芦苇模块。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如果是芦苇种子培养,时间为1年;如果是芦苇幼苗培养,时间为半年。等芦苇根系包裹住培养基形成芦苇模块时,将芦苇模块与塑料容器分开,用围栏将一个个的芦苇模块固定成大芦苇模块,采用与岸边相连或抛锚等固定方式,使大芦苇模块漂浮于江、河或者湖泊水面上。

1.2.3 芦苇生态种植后的管理方式及可行性

基于湿地生态修复种植的芦苇与人工种植的大田芦苇在后期管理上有根本区别,即前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尽可能地用物理方法去除病虫害,用环境中自身的肥力营养植物,以发挥芦苇植被去除污染的作用。而大田种植的芦苇以高产稳产为主要目的,与农作物管理同等对待,只要是有效的管理方式都可以采用。

传统耕作方式的“烧田”对芦苇植被来说是最有效的物理管理方法,烧掉的茎干、落叶和杂草烧掉,不仅可以增加地力,而且能为新苗腾出生长空间,更能有效地清除杂草和病虫害。来自朝鲜芦苇研究所的实验(边应权,1986)表明,春季烧苇对芦苇病虫害的杀灭率可达60%。在银川平原地区,对芦苇荡“过火”也是非常传统的生存智慧。农民们会从早春开始对村边的芦苇丛分片过火,过火后的丛片芦苇芽很快萌发,羊只有了嫩草可食。当春寒来临时再过火另一片,这样既起到降低冻害的作用,又有新的一片嫩草场出现,直到4月中上旬把村边的芦苇丛全部烧掉。

收割是芦苇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方式,也是生态种植中芦苇防火防虫的需要,收割并清理过的芦苇丛对病虫害的杀灭率可达30%~40%。收割后的芦苇可用于造纸、纤维板生产、菌菇养殖和大牲畜牧草。收割季节不同,芦苇用途不同,一般在生长季收割的芦苇更适宜做饲草。生长环境不同,收割方式和季节不同,湖沼中的芦苇只能在严冬结冰时冰面收割,可利用其纤维资源;滩地芦苇可以从旺盛生长季采收到生长季结束,因而更适合用作牧草。

芦苇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在禾草中属于上等,略高于羊草,显著高于拂子茅;氨基酸含量以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比较显著。如用作干草场,芦苇每年可刈割2~3 次,可作为青贮饲料利用,青贮后草青色绿,草香味浓,牛羊喜食,每年5月末~6月初青贮。人工收割芦苇用作饲草,从生态保护上是必要的,但是从经济成本上看,不如直接用作牧草地。芦苇的嫩茎和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尤其是马、牛、驼等大牲畜。由于芦苇草地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加之是高草地,尤宜马、牛大畜放牧。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类较高的,生长良好的苇丛亩产干草可达500~1 000 k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