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湿地修复成果:水深对芦苇植被建植的影响

吴忠湿地修复成果:水深对芦苇植被建植的影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eegan 等设计实验发现,在水位波动为±15 cm、±30 cm 和± 45 cm 的范围内,芦苇在±30 cm 幅度的处理下生物量达到最大,适度的水位波动对芦苇的生长可能是有益的。针对人工栽植芦苇的适宜水深问题,对比研究不多。研究者将水深为80 cm 的移栽芦苇挖出后,发现根部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表明芦苇根系的有氧呼吸受到较大影响。

吴忠湿地修复成果:水深对芦苇植被建植的影响

芦苇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会随着生境水深的增加而增加生长高度(崔保山等,2006),但这是有一定阈值限度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的水深生态幅为-0.64~1.01 m,最适生态幅为-0.23~0.60 m(毕作林等,2007)。莫莫格湿地芦苇只要保证15 cm 水深,芦苇的株高、生物量和盖度等指标尚能保持较好状态;35~45 cm 的水深能显著提高芦苇株高、生物量,是芦苇生长的适宜生态水位(邓春暖,2012)。Deegan 等设计实验发现,在水位波动为±15 cm、±30 cm 和± 45 cm 的范围内,芦苇在±30 cm 幅度的处理下生物量达到最大,适度的水位波动对芦苇的生长可能是有益的。

赵永全(2015)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银川平原区域,水深-0.6~1.5 m 是湿地芦苇自然分布的适宜范围。该研究还从水深与生长指标的关系上考察,发现不同水深梯度的芦苇种群生物量在时间序列上为单峰曲线,但是不同水深梯度的生物量累积速率、生物量峰值等均有明显不同。水深因子影响了芦苇的生长速率,致使生物量累积速率出现差别,即水越深,生长速率越快,生物量累积效应越明显。在不同水深梯度,芦苇所增加的地上生物量中茎秆生物量的“偏斜”明显,其累积效应明显大于叶生物量的累积效应。(www.xing528.com)

针对人工栽植芦苇的适宜水深问题,对比研究不多。马潇源等(2014)的栽培实验表明,湖泊水位变化对种植芦苇影响非常显著,最有利于生长的适宜水深为30~50 cm,当水位达到80 cm 后,芦苇生长缓慢,且在5月中旬后基本生长停滞。研究者将水深为80 cm 的移栽芦苇挖出后,发现根部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表明芦苇根系的有氧呼吸受到较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