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指挥艺术:转换期的作品与唱法

合唱指挥艺术:转换期的作品与唱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来说,剧中的合唱达22首。在亨德尔之后,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清唱剧作品也多将合唱放在主要的位置,如莫扎特的《安魂曲》共有12段,其中有9段是合唱。

合唱指挥艺术:转换期的作品与唱法

自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即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再衔接到古典主义时期,合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如在蒙特威尔第、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等人的努力下,复调音乐逐渐发展到顶峰;在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等人的努力下,主调音乐即和声逐步展现在乐坛,这为古典主义的主调音乐新时代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重要的合唱作品体裁,即清唱剧、歌剧和艺术歌曲,并催生了抒情美声这一唱法的出现。

(一)清唱剧

清唱剧被认为是音乐历史上出现的第二种合唱类型。对清唱剧的起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与宗教弥撒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清唱剧在创作时继承了宗教传统,因而内容主要是圣经故事。除此之外,清唱剧中还有一些与宗教无关的内容,最为常见的是神话故事与历史故事。从音乐上来看,清唱剧的音乐对圣歌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而且因自身的戏剧性情节使得音乐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清唱剧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由独唱、重唱、合唱组成,并以管弦乐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一是清唱剧的故事内容是极富戏剧性的,这使得清唱剧的音乐也有了很强的戏剧性;二是清唱剧对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进行了运用,并尽可能使多种演唱方式呈现出良好的综合性效果;三是清唱剧运用了多乐章相连接的结构形式,并对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进行了综合运用,从而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四是清唱剧在进行呈现时,不仅没有戏剧动作,服装和舞台动作也没有,这是其与歌剧最大的差异。

在清唱剧的发展历史上,第一部作品是由卡瓦莱里(Cavalier)作曲、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灵与肉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之后,清唱剧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蒙特威尔第的《忘恩者的舞会》、许茨(H.Schutz)的《马太受难曲》、维瓦尔第(A.Vivaldi)的《D大调荣耀经》、巴赫的《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亨德尔的《参孙》等。这些优秀的清唱剧作品的出现,不仅为清唱剧竖起了历史的丰碑,而且使清唱剧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在此之后,清唱剧始终受到作曲家的高度重视,得以传承、发展与壮大。直到今天,清唱剧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清唱剧的构成中,合唱艺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来说,剧中的合唱达22首。在亨德尔之后,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清唱剧作品也多将合唱放在主要的位置,如莫扎特的《安魂曲》共有12段,其中有9段是合唱。

总之,清唱剧是合唱艺术在无伴奏合唱之后的第二根支柱,为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歌剧

17—19世纪,除了清唱剧,歌剧的创作也取得了重要成就。由佩里作曲、1600年在佛罗伦萨公演的《尤利狄西》是第一部歌剧。在这一歌剧之后,有不少作家加入歌剧的创作之中。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歌剧的发展道路相比清唱剧来说是十分艰难的,当清唱剧已发展到顶峰时,歌剧还在探索发展之路。此外,这一时期的歌剧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这一时期的歌剧已与宗教分离,内容包括希腊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现实生活。

第二,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家不少且有很多作品,但还在探索理想的歌剧样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歌剧形成了多样化的样式,包括假面歌剧、乞丐歌剧、芭蕾歌剧、喜歌剧、正歌剧、古典抒情歌剧等。

第三,这一时期歌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古典抒情歌剧这种公认的歌剧形式,是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后才得以确立的。

第四,这一时期的歌剧不论是从题材上来看还是从表现风格上来看,都与爱情故事及其抒情格调相类似,即这一时期的歌曲多取材于爱情故事,表现的情感多是对恋人的爱慕、思念以及与恋人分别的哀怨等。(www.xing528.com)

(三)合唱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作为诗、乐、钢琴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体裁,本是独唱歌曲的主体形式,以抒情浪漫的格调、优美细腻的表情和室内乐性质的典雅为风格特征。在当前,绝大多数人认为艺术歌曲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在19世纪确立的,实际上这种声乐艺术体裁早在18世纪时已经存在,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艺术歌曲作品便是证明。

在18世纪时,除了艺术歌曲已经存在,按艺术歌曲原则写作的单乐章、抒情诗与音乐结合的(无论是世俗或宗教内容)合唱艺术歌曲已经大量存在且发展势头强劲。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门德尔松(Mendelssohn)、舒曼(Robert Schumann)、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著名的作曲家既创作独唱艺术歌曲,也有不少的合唱艺术歌曲问世。

合唱艺术歌曲也被称为“第三种合唱类型”,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唱艺术歌曲从风格上来说,具有格调典雅、情感细腻的特点。

第二,合唱艺术歌曲的结构布局是极为讲究的,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章法和段法,而且形成了多种布局形式,如对比布局、层次布局等。

第三,合唱艺术歌曲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要求,包括语言、语气、语调、音色、表情等多个方面。

第四,合唱艺术歌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演唱方法,如演唱状态要稳定、统一,演唱时要保持气息通道的通畅,并要确保气流是弹性可控的。

(四)抒情美声唱法

剧与乐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但剧的出现促进了乐的变革。这是因为,剧中不仅会出现故事情节,还会涉及人物性格等。对此,音乐都要有所回应,即音乐要能够展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要对人物的典型性格予以表现。这一点,自然直声唱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对音乐进行变革。具体来看,剧对音乐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使音乐从教堂走入剧场,即剧使音乐的活动空间改变了;二是剧使乐队加入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之中;三是剧使音乐的受众群体扩大了。以上这些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唱法,即抒情美声唱法。

抒情美声唱法不仅仅应用于清唱剧和歌剧中,在合唱艺术歌曲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种唱法能够增强音量、传送更远、扩大音区、变化音色,而且在运用时必须遵循圆润、柔和、明亮、甜美、集中等要求。其中,圆润、柔和的音质产生于有共鸣的声音,明亮、甜美的音色产生于声带适度的张力和高位置的共鸣点,而共鸣只有气息到达才会发生;扩大音量只能依靠声带适度闭合与共鸣腔体谐振,以及气息有力而集中的支持。

抒情美声唱法是符合人体科学的,能够适应多种风格。因此,其产生后逐渐成为声乐艺术的基础方法,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