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支撑

儒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支撑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百年来,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体系中自觉承袭达人先贤的做人做事准则,自觉以儒学道德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至深感情。可以说,无论地位高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追求在胸中沉淀着。这一沉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可以说是属于精神信仰层面的,是任何外在力量都难以改变的。作为受过儒学思想长期浸染,聆听过关中大儒刘古愚亲自教诲的张季鸾来说,其精神思想中已经深深烙下儒学印痕。

儒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支撑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古至今始终拥有胸怀天下的品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政治意识促使其对于国家大事予以诸多关注,可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千百年来,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体系中自觉承袭达人先贤的做人做事准则,自觉以儒学道德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至深感情。可以说,无论地位高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追求在胸中沉淀着。这一沉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可以说是属于精神信仰层面的,是任何外在力量都难以改变的。这也是中国近代报人不同于欧美报人的一个不争事实。

作为受过儒学思想长期浸染,聆听过关中大儒刘古愚亲自教诲的张季鸾来说,其精神思想中已经深深烙下儒学印痕。其一生的活动都反映了这种追求,所以才有被公众接受并认可的春秋笔法。在言论写作中,张季鸾呼吁:“相信我们每一个读者,都是贡献其一切于国家,都守其岗位,忠于工作。”[28]他本人也一直强调“要公要勇要诚”,认为办报成功的秘诀就是“曰忠曰勇”。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关注着国家命运,对国家前途命运念念不忘,至死不渝。在遗嘱中,他说:“自辛亥以还,无时不以善尽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这一心迹表露真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味道。只可惜,张季鸾并未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消息,便因病去世,终年仅仅53岁,令人扼腕。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称:“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可以说是对他人生恰当而中肯的评价,是对他精神思想和理想追求的最好肯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