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裕禄:人民心目中的好书记

焦裕禄:人民心目中的好书记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别人心里的人。说到底,兰考人民穷,干部是有责任的,就需要反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决定选派焦裕禄到兰考出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焦裕禄:人民心目中的好书记

杨小翠

最早知道“焦裕禄”这个名字是我的父亲——一个当了25年村支书的基层干部,他告诉我的。回想起小时候,我老家院子里有几棵石榴树、槐树、柳树,还有一棵高高大大的泡桐树,每当泡桐树开花时我就喜欢把落在地上的粉白色花瓣捡起来放在嘴边舔一舔,然后把小伞一样的花冠一个个串起来挂在耳朵上,这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每当开花时我父亲总是深情地给我讲述焦裕禄的事迹,讲着讲着他就哭了,从他口中我知道了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焦裕禄的事迹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对我以后在工作、生活中如何树立理想信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短短的42年生涯,他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生命在消逝,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来过,就是——有人记得。河南省开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别人心里的人。那焦裕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五个字:苦、省、低、谦、细,来总结焦书记的一生。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字“苦”,这个苦不但是国家的苦,更是兰考人民的苦,我们都知道从1959年到1961年,这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3年,主要是粮食紧张,人民吃不饱饭。到1962年上级领导也是天天忧心忡忡,为粮食发愁,要求全国各省尽可能向国家多提供一些商品粮。我们都知道河南省是粮食大省,兰考县又是农业大县,正常来说,在国家危难之秋,兰考应该多提供点粮食才对,而此时的兰考正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此时的兰考不仅拿不出粮食,反而年年要国家倒贴救济,兰考太穷了,它真是穷到了危害人民生存的地步。

说到兰考的贫穷和灾害与黄河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若大家去过兰考东坝头,您会发现从郑州一条直线的黄河到兰考后突然90度大转弯由东北转折入山东,黄河若不北转的话,应该正好从兰考中部通过,黄河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形象地描述了九曲十八弯黄河的概况。虽然黄河在兰考境内只有25公里长,但因地势险要,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

历史记载自金大定十一年(1171)以来,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五个时代大小决堤143次。其实早在清咸丰五年(1855)之前兰考就是河道,但是咸丰五年黄河发大水,自上游一泻千里到达兰考,北段河堤决口,黄河到中下游就成了地上悬河。我们都知道,黄河斗水,泥沙居七,中下游黄河携沙量达16亿吨,河床不停地抬高、决堤、再抬高、再决堤,朝朝代代周而复始,黄河造就了开封的“城摞城”奇观,也造就了兰考亘古不变的自然灾害。可以这么说80%以上兰考都是黄河古道,今日兰考有迹可考的黄河古道就有11条,把整个兰考地貌糟蹋得是坑坑洼洼,混乱不堪,水排不出去形成了内涝,11条黄河古道又造成了更多的黄河故堤,故堤和沙丘与村庄结合,又形成了上百个风口,再加上兰考的地下水含碱大,风沙、内涝、盐碱地就成了兰考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三害。地方志记载,1942年,天大旱,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死无数,在这场灾难中,兰考有个爪营乡,其3个村庄荡然无存。

1962年兰考上半年连续168天的大旱,风沙把20多万亩的麦苗吹打死。下半年大雨没命地下,又把30多万亩的庄稼淹没,同时在盐碱地上又有26万亩麦苗被碱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一亩地产量才43斤,粮食几乎绝收。43斤粮食对比一下现在,在自然条件下一亩地小麦的产量在800~1000斤,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1500~2000斤。43斤针对如今的情况恐怕还不够一家人一周的食用量,可是它却承载着兰考老百姓一大家子人的生命。连年自然灾害,在种粮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多人背井离乡走上了乞讨的道路。

一首河南民谣这样唱道:“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交租纳税恨官堂。扶老携幼逃荒去,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惨绝人寰的“逃荒图”。

今天若你问兰考当地的老人们,百分之七八十都说那时去外面乞讨过,因为你不出去讨饭,在家里只能苦熬、只能等死。百姓走上了乞讨的道路,兰考的干部是怎么做的呢?成立了一个“劝阻办公室”劝阻不让老百姓出去,为什么呢?害怕家丑外扬,被人一问“哪里人呢”?兰考的,干部害怕丢人,害怕影响自己的政绩,所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拦截、防堵,不让老百姓出去。可是你不出去只能在家等死,干部越是堵,群众越要逃离这个苦难的地方。人民群众都走了,社会生产力都没有了,靠什么发展经济,兰考陷入穷困的包围圈越来越深。说到底,兰考人民穷,干部是有责任的,就需要反省。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字:省。上古时期,尧帝曰:一民或饥,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此我寒之也。一民或罪,此我陷之也。有人说尧帝这么谦虚,这不叫谦虚,这叫责任。

五代蜀主孟昶颁布的《戒石铭》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作责任。可是当时的兰考已经穷到了危及人民生存的地步,干部们却袖手旁观不知道反省自己,为了政绩没有人能主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最关键的是大家对改变兰考面貌失去了信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决定选派焦裕禄到兰考出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是谁?为什么选择他呢?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家的油坊生意经营特别惨淡,家里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下去了,爷爷焦念礼最初借了本家大财主焦绍中两块大洋准备为油坊购买一些黄豆,没想到焦绍中欺侮爷爷焦念礼不识字,让焦念礼在借钱的条子上按了手印,一年下来两块大洋利滚利变成了十块大洋,爷爷焦念礼气得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眼看焦裕禄到了成亲的年纪,家里不仅拿不出一分钱,而且连仅有的两块地也被收走了,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了,这对于本已经揭不开锅的家更是雪上加霜。1942年秋年仅20岁的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最后被押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工,在阴暗的矿井下终日忍受饥饿,不停地挖煤,稍有懈怠,就会遭到工头的毒打和辱骂。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和他同住一个工棚的23个人中,其中就有17个人被活活地折磨而死。焦裕禄目睹了一个个同胞惨死、饿死在井下,他再也不能忍受这非人一般的折磨,后来与工友们团结起来和日寇进行顽强的斗争。1943年秋天,焦裕禄终于逃出虎口,一路乞讨来到江苏宿迁给一个地主家当了两年长工。

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焦裕禄才从宿迁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在这里已经开始了革命活动。在焦裕禄的主动要求下,他当了民兵,并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28岁的焦裕禄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3年,31岁任郑州地委第二书记。同年6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临时公路总指挥,后担任车间主任。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期间,还被推选为大连起重机厂车间主任。

1956年底,焦裕禄返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调度科长等职。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每一抢都打得很响亮、精彩。在大连做车间主任一年,他的车间被评为先进单位。在洛阳做车间主任一年,他的车间被评为红旗车间。现在我们都知道他在兰考治理“三害”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工业领域也是一把好手,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长达9年。在这9年中,他推动研制了当时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的双筒卷扬机,填补了我国卷扬机科研项目的空白,从此结束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河南省委知道,这个干部全身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正能量,是一个走到哪里就胜到哪里的干部,选择他就对了。面对历朝历代都很难啃的这块硬骨头,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是这样说的,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兰考,你首先要了解兰考人民为什么穷,哪里穷人最多呢?火车站。

在一个北风呼啸、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大家开会,等人到齐了,他没有宣布会议议程而是说:“请大家跟我到火车站看看吧!”

兰考火车站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外逃的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缩在待发的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看到这些背井离乡的灾民,他的眼睛湿润了。他问大家为什么出去?这个说庄稼全被水淹死了,那个说风沙淹没了村庄,说庄稼全被盐碱地碱死了,说着说着群众的眼泪就在眼里打转。

央视采访当年在火车站去逃荒的老乡——今年82岁的雷中江雷大爷时,他说:当时兰考民政局设立了一个收容站,不允许群众外出。为了活命24岁的他带着家里仅有的两毛钱,准备坐火车去外地谋生。当时他看到从站台走过来了三个人,前面的那个人就问:你们是哪里的?他说是爪营公社东坝头的。他看着那个人走到他跟前,一只手握着他的手,一只手扶着他的肩膀说:“我是咱县委的,我姓焦,我叫焦裕禄,都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让你们受苦了。你们去吧,路上注意安全。”这句话当时说得特别沉重,雷大爷没有看他的脸,心里面却热乎乎的,打心里头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县委书记被四处逃荒的人群挤得简直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那种心酸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他沉重地对着大家说:“同志们,他们都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到外面去的,这不能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36万人民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耻辱和痛心……”他没有再讲下去,同志们都低下了头,这时大家才明白他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到火车站的意图,都无不为他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所折服。

回到县委已经是后半夜,大家继续开会,焦裕禄同志说:“我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有胆略和决心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来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焦裕禄常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同志的心,使大家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倍增,从此县委一班人精神振奋,决心领导全县人民根治“三害”,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县委会决定把原来的“乞讨办公室”改为“除三害办公室”,全县干部的立场、思想得到很大的转变,机关干部按照部署,纷纷要求下乡、驻队蹲点。

根据这个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多个干部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除三害”队伍,并制定了“三同”政策,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这“三同”政策,焦裕禄说:“只有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同样,政策执行起来首先就需要干部们姿态低一点,才能融入群众中去,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字“低”。

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坑也。百谷之王就是最大的水坑,江海就是最大的水坑,为啥?善下之,它必须地势最低,四面八方河川才能汇聚,有容乃大。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两千年前的老子,早早就把这个道理讲得特别深刻,你要让群众接近你,要让群众追随你,你的架子一定要低,要没有架子,姿态一定要低,姿态低取决于心态,不是作秀。你心中一定要想,我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和群众是一样的,焦裕禄就是这样善于放下自己的人。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家里穷,当过小贩、卖过油、坐过牢、要过饭、在煤窑里当过苦力、给人家打过长工,当他到兰考老百姓家里走访,看到兰考人民生活特别窘迫时,说:这可比我过去拿着麻包片到处要饭强多了。一句话就拉近了他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原来县委书记也要过饭,他一床被子42个补丁,一床褥子39个补丁,老百姓一看,这不是和我们一样吗?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电影《焦裕禄》中的一个场景,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场景,1963年12月的一个晚上,风刮了一夜,雪下了一夜,焦裕禄办公室电话响了一夜,等到第二天天不亮,他就带领干部扛着救济的粮款,冒着漫天大雪下乡访贫问苦去了。焦裕禄来到梁孙庄,走进了一座低矮的茅屋里,这里住着一双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梁俊才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不能动,老大娘是个盲人。刚进屋焦裕禄就坐在大爷床头问寒问暖,当梁大爷问他:“你是谁呀?雪下这么大,你来干啥?”焦裕禄拉着大爷的手说:“我是您的儿子呀,是毛主席让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激动得热泪盈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摸索着走过来,用颤抖的双手上下抚摸着焦裕禄的脸庞,连声说:“我多想看一看党的好干部呀!”焦裕禄就是这么低姿态地对人民群众,这也是他亲民爱民的体现。原来县委书记是人民的儿子,他再也不是那么高大、那么遥不可及的,在兰考百姓的心中焦书记就是一个平凡人,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那个时常到百姓家里掀开锅盖问问有啥吃没啥吃,是不是吃得饱的邻居、朋友、老焦。

1962年秋天韩村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这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每人只分了十二两红高粱。在这样严重的困难下,生产队的人提出,不向国家伸手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的了,绝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还有8头牲口。(www.xing528.com)

焦裕禄经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他要从群众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从1962年12月9号到1963年2月,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焦裕禄不顾重病缠身,带领大家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多里,终于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每当大雨滂沱或阴雨连绵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外出探查水源流向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走到哪里调查研究就做到哪里;他和农民一样用手指蘸一下土放入口中尝一下盐碱的浓度,走访、探求治理的办法。最终调查结果,全县共有耕地面积90多万亩,其中沙荒地24万亩,风口84个,沙丘、沙岗近1600多个,盐碱地26万亩,重盐碱地寸草不生,已成碱荒、低洼、易涝土地28万亩,阻水工程160多处。

在调查研究中,他科学求实,最终发现,沙地土质非常适合种植花生、泡桐和大枣,就鼓励群众要迎难而上,大力发展。他还发现很多农民都有编篓筐的手艺,就鼓励群众多种植水曲柳,使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1963年的一天,焦裕禄到韩村领导百姓“翻淤压碱”,就是需要把一米以下的淤泥翻到地面上来,这是重体力活。到了中午,老百姓送饭,送的竟然是百家饭。焦裕禄知道,百家饭是好饭,一般群众都是吃树叶、树皮、野菜,只有逢年过节、只有干重活的时候才能吃百家饭。因为百家饭至少是粮食,能填饱肚子。焦裕禄知道,这是父老乡亲们走街串巷、露宿街头、忍辱负重、伸着手一家一家乞讨来的。身为县委书记,他的人民还过着这么悲惨的日子,他的心比刀扎还痛。焦裕禄端着饭碗,看着这碗百家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大口吞咽,悲怆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场群众无不动容,非常感动。能和这样肝胆相照的书记在一起,怎么能不热血沸腾。焦裕禄走后,韩村人民大哭一场,发誓:等哪天翻了身,一定让焦书记吃上俺们自己种的粮食。

就这样的一个不怕苦、不怕难,非常平民化、低姿态的县委书记——老焦,走进了百姓的心里,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为了战胜灾害,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接下来就是咱们要讲的第四个字“谦”字,说起“谦”字,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yǔ),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作为一个臣子,他攻打国君以下犯上,还随意把自己的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仪制度的,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谥号。”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后来,人们从此典故引出“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勉励人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向群众、向下级学习,是个褒义词。

汉朝王充的《论衡》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当看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时,焦裕禄眼前豁然一下子亮了起来,

焦裕禄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他决定发动大家到群众中间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吃就是深入饭堂,吃饭时群众什么家常长、家常短地唠嗑,从老百姓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消息。同住要求干部住在百姓家的草庵子里、睡在牛棚里,不能搞特殊化。同劳动,要求干部必须参加劳动,以身作则,他自己到老韩陵村,县长到张庄,每个干部驻扎一个村,和群众一起劳动。

当年为了做好泡桐的育苗研究工作,焦书记千方百计挽留人才。如果大家看过电影《焦裕禄》,可能会记得这样一个镜头——焦书记捂着肝部,忍着疼痛跑到火车站追火车留住林业大学生的感人场景。

而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当时的林业技术员朱礼楚,朱礼楚是江西赣州人,从湖南林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林业部,后又被林业部派到当时的兰考进行泡桐的育苗研究工作。从富足的鱼米之乡来到当时风沙四起、“三害”严重的兰考,朱礼楚对这里的生活很不习惯,加上老家未婚妻的催促,他一度想离开兰考。当年焦书记知道后就经常找他聊天、唱戏。当得知他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时,更是想方设法凑了些大米亲自给他送过去,在那个闹饥荒的岁月,白面都吃不上,大米更是弥足珍贵,焦书记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朱礼楚。朱礼楚千辛万苦培育出了耐盐碱、抗风沙,适合在兰考种植的泡桐苗,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兰考的泡桐事业,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离开兰考。

2009年已是垂暮之年的朱老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来到兰考我后悔,留在兰考不后悔。”正是焦裕禄这种谦逊、细心的态度让身边的人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他。

焦裕禄的细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知道大家都见过没有焦书记种下的那棵泡桐树?57年过去了,如今它已经长成了一棵树高24.6米、树围约5米的参天大树,需要3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勉强地合抱一圈,兰考人民亲切地称它为“焦桐”,以寄托大家对焦书记的怀念之情。

说到这棵树还得从焦书记来到兰考时说起,焦书记是1962年12月6日来到兰考工作的。他来到兰考后的第三天就下到了城关公社老韩凌大队去查看灾情,从走访群众中焦书记听到一句谚语——兰考三件宝:泡桐、花生和大枣。

1963年3月的一天上午,胡集大队组织社员来到这里种植泡桐树,对于怎么种植,大队支书和林业主任发生了意见分歧,大队支书说,既然作为全县种植泡桐的试点基地就应该横成排、竖成行整整齐齐来栽种,田里散落的桐苗也应该重新移栽。这林业主任一听就不愿意了,他说:“老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咱们大家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呀!”这两个人说着吵起来了,社员们一看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咋办了,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正巧这时焦书记来到胡集大队了解植树情况,大家伙便涌了过去找焦书记评理,听完大家的话,焦书记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咱们干工作得先抓主要矛盾,眼下咱的主要矛盾是啥?是度荒救灾,所以咱们要先顾吃饭,让老百姓把饭吃饱了,咱再顾好看。”

当年焦书记就是用“先顾吃饭再顾好看”这八个字把大伙说得是频频点头。于是大伙又一次鼓起干劲栽起树来,也就是在这一天,焦书记和大家伙一起种下了咱们面前这棵焦桐以及这片泡桐林。

去过的朋友们应该发现,现在焦桐旁边的一大片泡桐林比较低一些,因为泡桐生长速度快,每生长10年就能发挥巨大的经济作用。当年兰考百姓为了糊口就把正长的泡桐砍掉制作家具和民族乐器等,等到来年春天再补种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已经是更新到第三到第四代的泡桐林了。

因为这棵泡桐树是焦书记当年亲手种下的,兰考百姓十分重视就把它保护了下来。在种下这些泡桐之后,焦书记还多次来到这里查看这片泡桐的长势情况。记得1963年9月的一天上午焦书记和新闻干事刘俊生又一次来到这里,据刘俊生刘老大爷回忆说:焦书记总是嘱咐我,要带上相机,可当我把镜头对准焦书记时,焦书记总是摆摆手、摇摇头不让照。焦书记说:“你不要给我照,要多拍群众。你忘了,每当你一拿起相机,群众们都大声喊,大家加紧干呀!县里来给咱照相了。所以呢,你要多拍他们,拍我有啥用?”焦裕禄连照相这么细小的事想的都是人民群众,他的确心里只装着群众也只有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风沙、内涝、盐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了。很多人都发现,他经常用右脚踩着椅子,用右膝顶着肝部,而且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永远不扣的。这样,他的左手经常可以揣在怀里边。人们细心地观察到,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子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很多同志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一种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负你了。”

1964年3月,兰考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病也到了严重关头。离开兰考那天,由于肝部疼得很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此时离开兰考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望着兰考大地的一切,他希望能很快治好肝病,再重新回来一起战斗。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从郑州又转到了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讶,大家都是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病床前查看病情,最后都是含泪离开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入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因为他得的是肝癌晚期,癌细胞皮下已经扩散了,后来,焦裕禄又被转到了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这个生前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拿国家一分钱、不用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干部,在他临终前却对组织上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请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2年12月6日来到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从那之后的475天,他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与天斗、与地斗,让沙土地生根,让盐碱地生芽,让内涝的兰考生出泡桐花,最终他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他在兰考的475天里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实现了脱贫,进入了发展新时代。如今,兰考人民用泡桐制作出的古筝和琵琶等民族乐器,远销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兰考林业产值达到60多亿元,被兰考人民喻为“绿色银行”。

“绿我涓滴,还它千顷澄碧。”今天的兰考,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曾经外出逃荒的兰考人开始坐高铁外出务工、旅游,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到兰考来投资兴业。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位好官,他为老百姓,倾尽所有,而他所献出的光和热也让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在兰考大地熠熠生辉。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高举着时代的火炬,它将燃烧今天,也将映照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