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与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与健康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压力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支持则损害健康。有广泛的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则可能降低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病率。缺乏社会支持的人中,悲观主义、患抑郁症及有自杀倾向和反社会性行为的比例较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与健康

社会支持系统”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抽象,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做个小测验,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如果陷入困境,有多大把握能得到他人广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二是这些“他人”都包括谁?请将之列出来。

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学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学业或其他交流。

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压力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社会支持是帮助高度心理压力应对状态下的人摆脱困境的重要外部力量。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支持则损害健康。

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对它的感知,影响该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尤其可缓解压力应对反应,帮助人稳定情绪,减少无助感,增强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信心。大量研究表明,能与他人分担精神压力,则压力变得较易忍受;而当人们一道面对社会性灾难(如洪水地震飓风战争)时,共同的奋斗目标能够激发人们最好的品质,使人们忘掉个人的痛苦和冲突,相互扶持和救援,共渡难关。同时,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积极意义。

一些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身心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存在一定关系。有广泛的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则可能降低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病率。缺乏社会支持使人处于孤立和敌视的环境中,对个体应对压力产生不利影响。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心理和躯体疾患的一个因素。缺乏社会支持的人中,悲观主义、患抑郁症及有自杀倾向和反社会性行为的比例较高。

小贴士

克服考试紧张的十种方法

1.深呼吸法:考前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站立,眼微闭,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时默念“1,2,3”,心想:放松,放松。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2.扮鬼脸法:找一个稍偏僻的地方扮鬼脸,歪嘴扭唇、抬鼻斜眼,放松面部肌肉。如能面对小镜子看到自己的古怪神态,一定会忍俊不禁地发出笑声,一切牵肠挂肚的念头都消失了。

3.精神胜利法:心里想,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发挥超常,考出好成绩。我考不好,别人也不怎么样。这样会降低压力,保持平常心。

4.临场活动法:由于正常的紧张情绪也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所以可以在考试前稍稍活动活动,使热量散发。可走动、小跑、摇摆、踢腿;可以双手握紧再放开,让全身肌肉缩紧再放松;可在考试过程中用力拧一下身体的某一部位。这样紧张情绪会渐渐消失。

5.闭目养神法:闭目,舌抵上腭,经鼻吸气,安定神情。可以设想一个人走在幽静的森林里,怡然自得。

6.漫画消遣法:可翻翻夸张、逗趣的一些漫画作品,促使心情开朗、情绪高涨,重新占据优越感,恢复自信心

7.凝视法:确定一个距离较远的明朗的物体,凝神并细心地去分析、琢磨其颜色与远近。

8.自我暗示法:“我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不会考坏的。”“紧张是胆小鬼的行为。”

9.类比法:“我考试紧张,任何人考试都会紧张。”对此自己不妨泰然处之。

10.联想法:紧张时,想自己曾经做过的成功的事,回想成功时的心理体验,这样会让自己感到非常满足,从而消除紧张。

活动体验

压力探源

主题:走出圈外(见图6-2)

目的:认识自己的压力。

过程:走出圈外。

图6-2 走出圈外(www.xing528.com)

1.从外向里在相应的圈中写下对应的话:

生活常让你开心,但很少对别人说的话;

②生活常让你不开心,但很少对别人说的话;

③一个你个人的目标;

④用3个词形容自己。

2.分组分享:自己的压力与自己性格的关系,压力的来源(来自事件本身还是自身的认知)。

辅导:

压力有时并不真正源于某件事情,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在压力应对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照顾。

主题:体验压力

目的:感受自己的压力,分析压力的来源。

过程:

1.宣布游戏规则:参与者根据教师的指令一笔一笔地画,不许问,不许涂擦,不许相互观望。

2.教师下指令:先画一个大圆,再画很多条直线,再画一个中圆和两个小的椭圆,再画一个直钩和两个半圆。

3.参与者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从中挑选出感觉最好的作品和最不好的作品。(最好是指看来像一幅画,最不好是指什么也不像。)

4.请被选出的最好的作品的作者A 和最不好的作品的作者B,讲述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

例如:

作者A:还没下指令时我就想,肯定是通过画来观察我们的能力,因此我必须画好。每发出一个指令时,我就在想这一笔应该怎么画,之后老师还会发出什么指令。画到中间时我就猜到了要我们画什么,于就是我就尽量把自己对意图的理解画出来,力图使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作者B:我什么也没想,让画一个圈,我就画一个圈,让画一直线,我就画一直线……

教师:这是一个利用心理投射原理进行的心理测验游戏。老师并没有想要大家画出什么,只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明白,在完成同样一件事情时,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很明显,A 的心理压力最大,B 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原因是,A 在接受外部工作任务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给自己再下了一道任务(如我必须……我应该……),这样任务加任务就使得任务变得复杂化,他们执行起来难度就加大,心理压力就大。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压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A 为什么会给自己下任务呢?

教师:可能是希望追求完美,希望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

A 为什么会追求完美和外部奖励呢?

教师:这与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和价值倾向有关。(1)性格内向的人,由于较少与人交往,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意,于是就会要求自己把最好的自我呈现在他人面前,不断地追求完美。(2)从小受到严厉管教的人,由于受到的批评和指责比较多,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做什么事情都会担心别人不满意,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为了获得外界的褒奖,只有不断地追求完美。(3)不同价值倾向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倾向自我奖励的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求努力就行,在他看来,自我的价值就在于能竭尽全力。倾向社会奖励的人认为,一个人只有获得别人的肯定才是有价值的,于是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外界左右,为了获得好的评价,就要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