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钦、江统遣送迁至内地诸族的建议

郭钦、江统遣送迁至内地诸族的建议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迁徙到雍州等处的,其中两批共有40800人,另有一批凡10万余口。就在西晋初年,郭钦和江统都提出遣送这些迁徙来的游牧族类各回故地的建议。江统提出迁徙并州之胡和荥阳高句丽的主张,对于关中的氐羌两族更为关心。郭钦和江统都没有提到鲜卑和羯族。其实当时入居于塞内的亦殊不少,与当地齐民并处。既为匈奴的一种,当是与匈奴其他种先后迁徙到内地的。由周边地区迁徙来的这许多的族类,自然和当地人口杂居。

郭钦、江统遣送迁至内地诸族的建议

迁徙到内地这些游牧族类大致有多少人口?这不容易说得清楚。前面说过,曹操秉政时,曾分内徙的匈奴为五部,分居故泫氏县、祁县、蒲子县、新兴县和大陵县。据说居于故泫氏县的有万余落,居于祁县的有6000余落,居于蒲子县的有3000余落,居于新兴县的有4000余落,居于大陵县的有6000余落[42]。西晋时迁徙到故宜阳县的有2万余落。迁徙到雍州等处的,其中两批共有40800人,另有一批凡10万余口。同是匈奴族,分支也不尽相同,据说共有19种[43]。氐羌两族迁于关中的也非少数。据说当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44]。就是迁徙到荥阳高句丽,“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45]。这样众多的迁徙人口,与晋人杂居,无怪要引起当世若干顾虑。

就在西晋初年,郭钦和江统都提出遣送这些迁徙来的游牧族类各回故地的建议。郭钦主张“出北地(治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河(治所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安定(治所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复上郡(西晋时已无上郡,东汉时上郡治所在陕西省榆林县南),实冯翊”。他还主张“渐徙平阳(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京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杂胡”[46]。江统提出迁徙并州之胡和荥阳高句丽的主张,对于关中的氐羌两族更为关心。因主张“徙冯翊、北地、新平(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安定界内诸羌,着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徙扶风(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始平(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京兆之氏,出还陇右,着阴平(治所在今甘肃省文县)、武都之地”[47]。以现在的地理来说,匈奴族的居地主要是在山西省的中部和东南部,一直分布到汾水下游的临汾市和太行山西的高平县。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西北部和陕西省的北部,以及甘肃省的东北部和河西都有他们的踪迹。至于羌族和氐族,则陕西、甘肃两省的渭水上游以及关中等处实为他们主要的居住地区。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重视和实行。

郭钦和江统都没有提到鲜卑和羯族。这里不妨略为论述。远在汉朝,鲜卑已逐渐向南迁徙。其时就有辽西鲜卑、辽东鲜卑、代郡鲜卑等名称[48]。这是指居住于这几郡塞下的鲜卑而言[49]。其实当时入居于塞内的亦殊不少,与当地齐民并处。由汉末至于魏晋,称兵北土者,习常招募鲜卑人为兵,往往多至数万[50],可知并非寻常。这和南匈奴的移居西河、朔方等郡略相仿佛,不过南匈奴的内移,是得到东汉王朝的允许,几乎是倾国的移徙,鲜卑的入居塞内,只是逐渐的渗入,不为守土之臣所注意而已。当时内徙的鲜卑族分布于现在河北和山西两省的北部,更有远至甘肃省中部和青海省的。建立燕国的慕容氏当系出辽西鲜卑,而迁至今青海省的,后来就建为吐谷浑[51],至于建立后魏的拓跋氏一支鲜卑,则是由瀚海东侧南迁的[52]。(www.xing528.com)

羯族就是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石勒所出的族类。史书谓石勒之先为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羌渠为入塞的匈奴19种之一,也受单于的统领[53]。既为匈奴的一种,当是与匈奴其他种先后迁徙到内地的。由于羯人高鼻深目多须,和匈奴不同,后人认为《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于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到中原来的[54]。如果石勒为石国人,他一个家族远道东来,也并非不可能的。就像西汉龟兹国人那样,有一部分远道东来,西汉为之设县居住,同样也是可能的。可是冉闵后来诛诸胡羯,竟多至20余万[55],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可见羯人并未就被杀绝。当时慕容儁就曾迁徙鲜卑胡羯三千余户于蓟(今北京市)[56]。后来苻坚灭慕容暐,还曾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10万户于关中[57]。此事引起了苻融的疑虑,一再道及。就在淝水之战之前,还曾说过:“鲜卑羌羯,布诸畿甸”,“鲜卑羌羯,攒聚如林”[58]。既以羯人与鲜卑羌胡并提,可知并非少数。这些羯人之中可能有其他诸胡混称的,但羯人仍当居有最多的数目。这样众多的羯人是如何迁徙到黄河流域,又因为什么缘故这样大批东徙的,似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由周边地区迁徙来的这许多的族类,自然和当地人口杂居。可是封建王朝却一直没有适当的民族政策,一切都是听从自然的发展。汉族既未能使大家融洽无间,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又反来造成许多裂痕。西晋末叶,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各族人民乘着晋朝政府腐朽的机会,起来反抗,各族的酋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又互相混战起来,使黄河流域陷入了极端不安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