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老送终的意义与做法

养老送终的意义与做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老送终是小辈的义务,没有什么可打折扣的。老人的这些亲人在场,一是了却送终的心愿,二是见证孝子孝女对老人的尽心,三是在老人跌倒头后帮着拿主意。老人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梳头、盥洗、整容。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送终”。一般儿孙经过送终的事少,缺少经验,就由舅舅或者叔叔给死者盖上蒙脸纸,将还没有僵硬的尸体摆周正,衣服鞋帽袜子等拉拽整齐,脚用红头绳绊好,然后摆供桌设灵堂。

养老送终的意义与做法

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就像月圆月缺、日出日落一样,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什么都阻挡不了。面对死亡,该如何度过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计荣辱,充实地走完一生,这是豁达;心忧天下,为苍生着想谋事,这是伟大;碌碌无为,不知活着为何,这是平庸……古人已经对生命做过许多的总结,但不论何种人生,面对死,都是一样的结局——生命结束了。

生死是大事。

中卫地区,老人病重时,儿女要守在身边,不分日夜,换班伺守。都知道老人时日不多了,作为孝子,心里的那种伤痛无法言说,就是守在老人身边伺候几天也难报亲恩。养老送终是小辈的义务,没有什么可打折扣的。

老人病重,请了医生,几经医治没好转的指望后,小辈就要考虑老人的丧事了。这时候,如果母亲病重,舅舅健在,就要请舅舅来;舅舅过世了,就要请舅舅家的人来探望。如果父亲病重,就要请大伯、叔叔或姑姑来。老人的这些亲人在场,一是了却送终的心愿,二是见证孝子孝女对老人的尽心,三是在老人跌倒头后帮着拿主意。孝子请嫡亲来,还起督丧的作用,不至于在繁乱的丧葬过程中出现纰漏,让母亲或者父亲的亲人借故刁难。

按当地习俗,老人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要长,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穿单不穿双,以避免凶事成双;在寿衣布料上,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以避免后辈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投胎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拗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棉衣、棉裤,冬夏如此,“以棉(眠)为安”。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部分城里人去世穿中式对襟棉袄,制服棉裤,外套大衣,不一而论。

老人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梳头、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死了再穿,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老人在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这个,牵挂那个,总有诸多放心不下的事。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急速捎话传信,催其速回,以见个活面。有的老人一口气不咽,就等在外的儿女回来。回来了,一声呼唤,老人嗓子里的一口气这才没了。说奇也奇,说怪也怪,这种事不是一件两件,是经常发生的。(www.xing528.com)

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嘱咐一些身后事,如借谁的钱没还,家里财产咋分,还有些事要咋办,等等。最后的嘱咐,中卫人叫“托后事”,城里人叫“遗言”。如果是亲笔留下的文字,就叫“遗书”“遗嘱”。一般在临终前,老人都要留下遗言的,不然走不安心。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咽气,这是难得的善终,是老人一生最好的修积。

有的老人活着信佛,病重时就由儿女请了和尚居士,或由老人时常在一起活动的道友,到家里给老人念经,习俗讲是“指路”。凡身肉胎,迷里众生,临终时不知灵魂往哪里去,念经就是让老人咽气后的灵魂奔往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大路。念经,也是超度与老人有关的家族逝去的亡灵。一般人家早上起经,下午四五点念毕,场面不是很大。念经时讲究家里儿孙跪经,跪得儿孙越多越好,心里越虔诚越好,为老人消灾免罪,全在活人一念之间。念完经,儿孙守护着老人,伺候老人好好下世。

老人刚咽气,要赶紧把预备好的“口含钱”放入口内。“口含钱”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入死者口内后,把红线的另一端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口含钱”滑入腹内,待入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口含钱”的讲究,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遗留多少,“口含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口含钱”,来世不受穷。还要给死者两个袖筒里放几块面饼,意味着死者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世再也不缺口粮。黄泉路上若遇恶狗追咬,还可用面饼打狗脱身。

老人咽气后,由儿孙找来停丧床,摆在堂屋中间,由舅舅或者叔叔坐镇指挥,将尸体抬到停丧床上。一般儿孙经过送终的事少,缺少经验,就由舅舅或者叔叔给死者盖上蒙脸纸,将还没有僵硬的尸体摆周正,衣服鞋帽袜子等拉拽整齐,脚用红头绳绊好,然后摆供桌设灵堂。据说盖蒙脸纸有两个意图:一是如果人是假死,活过来后因呼吸脸上蒙的纸就会被吹动,家里人看到了就可施救;二是有些人是暴死,脸相表现痛苦或恐怖,为家里小孩不害怕,给死者一定的尊严。做完这些后,由老人的长子带一帮儿孙,到外面给老人烧“倒头纸”。庄里人看见烧纸,就知道谁家的老人完了,不时庄子里的人都知道了,有关系好的庄邻,就会第一时间来祭奠,并留下来帮忙干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