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评论:中国高等教育界提出全面育人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评论:中国高等教育界提出全面育人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呼吁,中国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始终重视“人”的培养与教化,只是到了近代,伴随“西学”东渐,教育才转向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又滋生了大问题——对“人”价值的严重忽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大学要全面育人,既要重视课堂的知识教育,也不能轻视课外的品德育人和其他技能的培养。

通识教育评论:中国高等教育界提出全面育人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其外部原因(如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教育交流的增加等因素),更有其内部因素(如高等教育的普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蜕变、人口的变化等因素)。这些宏观或微观的变化都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多年本科生扩招后学生数量对办学质量的冲击,也看到了重视研究生教育而轻视本科生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呼吁,中国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始终重视“人”的培养与教化,只是到了近代,伴随“西学”东渐,教育才转向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又滋生了大问题——对“人”价值的严重忽视。大学回归大学之本。

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关注美国高等教育近期的情况,就会感到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大动荡以后进入大调整时期,美国高校也随之进行了大规模改革。70年代,大学调整了课程,开始招收女生,学生事务也跟进反思并积极回应。其后的30年,可以说是美国学生事务理论探讨最活跃的时期:关于学生参与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对学习的整体理论的著作和文献井喷。这些著作和文献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点:

(1)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2)传统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传授上,空间也局限在课堂里,这是不完全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把学生的整个学习链拉长拓宽,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两个方面,要更全面地考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3)校园的各种资源要充分整合利用,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要联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知识和技能,以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美国大学经历了社会大动荡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大学要回归教育;大学教育要聚焦学生;大学要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这是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新拓展。

在学生工作中,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组织形式把课堂教育捧为最高的、唯一的教育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外、其他时间段、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大学的运作系统及结构也支持这一观点:教学工作主要传授课堂知识,而学生工作则聚焦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事务部门安排和组织的许多体验式学习课程和活动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面试工作坊使学生获取知识或技能;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学会关爱别人;野外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塑造团队精神。但是这些活动比较分散,不容易让学生看到这些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他们人生实践的关联性。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就是我们目前的传统大学教育方式很难适用于今天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学习与个人发展是学生学习经验中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的结合才能延伸和丰富学生的学习链。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整合性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以学生为核心,整合课内外学习或者其他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与发展的共同进步。

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大学要全面育人,既要重视课堂的知识教育,也不能轻视课外的品德育人和其他技能的培养。于是,各高校就开展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高校的专业学习思想根深蒂固,这些“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工作总是得不到重视,也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论,是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中国对大学生培养需求而提出的。希望各高校以此为指导,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大胆付诸实践,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和新实践,进而把中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宽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